可持续发展中体育场馆生态管理的困境演进与优化策略

  • 投稿Fan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968次
  • 评分4
  • 45
  • 0

李峰1吕永安1陈梅2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陕西 西安 710055;2.长安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64)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体育场馆建设数量的增加,各类场馆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和制约因素也日渐展现,如何利用生态学的观点解决场馆社会开放的管理问题、优化体育场馆的产品服务属性和功能目标定位,在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同时进行科学的、生态化的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将针对可持续发展中体育场馆生态管理的困境、演进与优化策略进行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体育场馆;生态管理;困境;优化策略

The Dilemma,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Stadiums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Feng1LV Yong-an1CHEN M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wide Fitness Programs, the strengthen of fitness awareness and increase of stadiums number,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ll types stadiums are increasingly trend, how to use the ecological view to solve the stadiums management problems about open to the public, optimizing the services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targeting of stadiums. the important thing is scientific, ecological management when the stadiums open to the public.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plight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adiums.

【Key words】Sports stadiums; Ecological management; Predicament; Optimization Strategy

体育场馆作为训练、体育教学、竞赛和开展其它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重要载体,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和赛事活动的举办场所B。因此,如何综合利用体育场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已成为目前研究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每年各级各部门都会投入建设一定的体育场馆,但是场馆的区域性、实用性、面对群体的差异性,以及管理观念的差别、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各场馆的管理运营机构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而利用生态学的理论重新审视这些困境,可以摸索出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式,为地方政府及场馆运营机构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为将体育场馆做齐做好提供决策依据。

1体育场馆与生态管理的相关概念

体育场馆是进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身体锻炼和各种文体活动的专业性场所,它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大众体育消费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体育场馆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整体,包括体育场馆的数量、种类、规模、装备、布局和形态等,搞清楚这些环节对认识体育场馆的管理有重要作用[1]。在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一书中指出“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程序,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共同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2]。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知道,管理的实施者是人,管理的本质是控制、协调、和组织。

在美国查尔斯·布彻尔,马奇·克洛迪编写的《体育运动管理》一书中认为场馆管理不仅包括有效的安排、运行、维护设施、而且有时也包括更新的运营机制以满足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体育设施包含体育场馆,那么对于体育场馆管理的概念,我们也未尝不可借鉴体育设施设备管理的概念[3]。张保华编著的《现代体育管理学》一书中这样写到:场馆管理是计划、管理协调、评价场馆设备每日的使用过程。这些任务包括了很多方面的责任,有场馆的市场推广、提高比赛水平、设备维修保养以及员工的雇佣与解聘。这个概念包含了场馆管理的职能和任务,能够较好的概括出我国现在的场馆管理模式,但其侧重点放在了经营上,没有从场馆的多种类,度职能进行分析[4]。徐本力所写的文章《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将体育场馆的管理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规划建设管理,主要指场馆建设规划指标的量化标准;二是保护管理,主要是检查和管理公共体育设施的侵占和破环现象;三是场馆利用管理,主要指场馆向社会开发利用的问题[5]。

而场馆生态管理(Stadium Ecological Management)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等跨学科的原理,按生态学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去系统规范和调节管理者对体育场馆的投资、管理和运营等相关的方面进行各种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使场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格局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的系统方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在传统场馆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场馆生态管理的理念,意味着一种管理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线性、理解性”管理(似乎对被管理的系统有全面、定量和连续的了解)转向一种“循环的渐进式”管理(又叫适应性管理)。其次,生态管理非常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认知到所有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生态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彼此问的复杂影响,只有用整体论和系统的思想来指导场馆管理的所有内容,谋求场馆管理、经营、运行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才能促进体育场馆管理实体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管理(Ecological Management,也有学者称之为Eco-management),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90年代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门。但由于自身的复杂性,生态管理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至今仍处于发展中。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非常广泛,它跨越了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系统论等学科领域。伯尼.帕克豪斯(BonnieL.Parkhouse)在体育管理学一书中指出,场馆运用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团队,不仅能够成功举办体育赛事并为观众提供组织完善的服务,还可以使顾客感到快乐。大型体育场馆拥有好的管理水平就能够吸引和保留更多的客户[6]。日本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各级体育行政主观部门管理和委托经营管理两种形式。民营体育场地设施都是私有的,他的经营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场馆设施的所有者或管理者直接实施。在欧美许多国家,大多数的体育场馆的经营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场馆能够顺利运行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繁杂,而且很不规范。在管理方式的分类上,有的将管理方式分为:体育部门集体管理、学校统一管理、单位间协作管理和个人责任制管理等。有的则分成本部门直接经营、个人承包经营、集体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和联营等[7]。

3体育场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普遍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主要有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内部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8]。但是在场馆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政府对体育场馆开放的政策不清晰责、任认识不明确、监管体系不健全、风险认知不到位、评价意识薄弱等障碍,各体育场馆在管理理念、背景、主体、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及适用范围等要素方面存在差异,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与措施,呈现多样性、动态性、混合性的特点。由于知识结构和社会经历单一,缺乏体育经营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市场运作,市场开发的实践经验,因此总体改革进度较为缓慢。对体育场馆的投资、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和运营进来说,很多知识大都是来源于经济理论,现在很多对于体育场馆管理的研究都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场馆特点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1)公共体育场馆最主要的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彻底,这些都从根本上影响了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到经营效益问题。

(2)公共体育场馆存在着管理体制改革缓慢,机构设置不合理,经营项目开发不均衡,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3)管理模式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下对体育场馆的财政支出已不能满足场馆发展的需要,这种单纯依靠政府拨款的管理模式急需改革。

4体育场馆管理的生态思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生态”是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处关系[9]。体育场馆要实现生态管理的根本途径在于变革传统管理方式为生态思维管理方式。

4.1利用生态学观点,转变管理思维和模式

我国现有体育场馆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场地出租和房屋出租,场馆的经营仍是简单地依靠场馆的地理位置、场馆的可利用场地等固有资源,体育场馆运营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体育市场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现有经营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为来的竞争。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实现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已成为体育场馆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体育场馆生态管理应从赖以存在的经济需求向社会需求的转变;既要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轨,又要体现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生态管理思维。

4.2构建完善的场馆生态管理体系

为了适应后期的经营管理,在前期规划设计中,还要避免今后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各项目独立经营的局面,使场馆与项目、场馆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密切结合,各种功能综合配套。场馆应与周围的附设项目配套建设,主场馆要与附属设施共同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完整系统,这样,其所附加的边际成本才会被这一系统工程对外开放所增加的经济效益抵消或减少。从体育场馆管理模式趋势看,要在保障体育设施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取向,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以扭转单纯由国家投资建设和提供后期设备更新、维修费用的局面。假如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代行投资人权益,组成专业的体育设施和标准化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整个场馆的前期论证、规划、设计、招标、施工,乃至竣工后的经营管理,则是较理想的管理模式。因为这样的专业化公司可以凭借其熟悉体育领域业务,掌握体育设施标准的优势,较好地避免政府或社会其它企业不熟悉体育行业而管理体育场馆所带来的问题。因此,从生态哲学出发建立起生态思维,即养成从环境、结构、功能的系统角度考虑体育场馆的生态管理和场馆的生态发展,构建“环境—结构——功能”的生态管理体系,从而让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的统一,促进体育场馆管理实体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5场馆生态管理的优化策略

5.1体育场馆管理主体的生态化

生态管理要求应对所有场馆管理人员进行生态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各级管理者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应当具备基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10];同时在场馆管理过程中不应以场馆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应把场馆运行的可持续性纳入长远的发展战略和决策中,注意场馆管理过程中介质生态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场馆管理所依赖的生态理论的有序性。

5.2体育场馆管理效益的生态化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按利益获取的最大化经营场馆,而忽视了软性的生态化观念,但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我们认为管理者除了获取收益之外,更需要建立和维护他们的社会赠与责任,不仅让本单位员工从场馆中获益,更重要地要使场馆面向社会感。因而我们认为管理的效益不仅是指场馆经营的直接收益,同时也指这些收益对整个社会利益、对社会发展有着长远影响。脱离了基本的生态价值观,其管理的成果也只能是短暂的,甚至会产生“负效益”。

5.3体育场馆管理的观念生态化

很多场馆经营管理者观念滞后,主要表现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等、要、靠的思想根深蒂固[11]。由于体育场馆属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由财政差额拨款,面对转制后的新环境,普遍感觉压力大、困难多、信心不足。从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场馆经营管理者心理上有畏惧感,观念上还不能适应体育场馆转制新形势的需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革新观念、拓宽视野,认清传统管理模式与生态化管理模式的区别,利用生态化的观念进行管理,将对体育场馆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5.4体育场馆管理形式的生态化

利用生态管理的理念,实行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企业化管理,实行产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将体育场馆产权划归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权划归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经营权以政府委托经营的方式,交给体育场馆运营公司(如体育场馆管理集团,包括体育产业经营公司、场馆物业管理公司、体育场馆运营企业等)。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在公共体育场馆改革过程中的指导和管理,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

6小结

可持续发展中体育场馆的生态管理与管理者的生态学思维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面对诸多的场馆管理问题时,必须发掘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针对场馆本身的软硬设施配备,充分发挥适应性管理的功能,从生态学的角度系统规范和调节管理者对体育场馆的投资、管理和运营等,针对场馆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管理偏差,及时运用整体论和系统的思想来指导场馆管理的所有内容,谋求场馆管理、经营、运行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才能促进体育场馆管理实体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谭建湘,周良君,陈华.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3,20(5):43-48.

[2]付明萍,楼方芳.试论新形势下的社区体育管理[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5-27.

[3]茹秀英,宋玉芳,王军,等,译.体育运动管理[M].1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5.

[4]张宝华.现代体育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93.

[5]叶加宝,徐本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42-43.

[6]张宏.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9,26(4):413-415,460.

[7]吴碧红,施文忠,刘宝亮.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108-115.

[8]雷厉,肖淑红,付群,等.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0):11-15.

[9]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4.

[10]王艺兰,蔡路路.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与经营管理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35(2):53-59.

[11]李明,潘国祥,李生民,等.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的诊断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12-16.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