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

  • 投稿蔡的
  • 更新时间2015-10-07
  • 阅读量558次
  • 评分4
  • 17
  • 0

徐树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使得我国的地质找矿技术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探讨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本文就以内蒙古格鲁其堆山矿区为例来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旨在为日后各大矿区的银矿找矿工作提供简单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银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 prospecting mark Silver Analysis

Xu Shu-jian

(Gansu Provincial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thirdLanzhouGansu730000)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people demand for mineral resources is growing, making China´s geological prospecting technology to achiev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etter explor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lver deposit and prospecting mark, paper, Inner Mongolia Grew its heap hill mining district to conduct a series of analyzes designed to provide a simpl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work of the major silver ore mining.

【Key words】Silver deposit;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rospecting mark

从板块构造来说,格鲁其堆山铅锌银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中蒙古-额尔古纳微板块与兴安微板块结合部位额尔古纳地块中部;从槽台学说来看,格鲁其堆山铅锌银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大兴安岭华力西期褶皱带额尔齐斯-索伦-黑河缝合带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之间。

1. 矿区地质特征

(1)地层特征。

研究区出露地层为新元古界、志留系、石炭系、白垩系、第四系。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佳疙瘩组(Qnj)岩性组合为绢云石英片岩、黑云绿泥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岩、白云母绿泥石英片岩、阳起石片岩、浅粒岩、变粒岩、变质安山岩、英安岩、变质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变质砂砾岩、变质不等粒岩屑砂岩夹大理岩。

(2)构造特征。

研究区构造主要表现为褶皱构造、脆性断裂、韧性变形及NE向展布的构造岩浆岩带,以NE向构造为主,北西、东西和近南北向构造属次级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额尔古纳大断裂、地营子大断裂、哈乌尔大断裂、627高地断层为NE向断裂构造;589高程点正断层为NW向断裂;东西向断裂为616高程点断层;南北向断裂为628高地正断层。研究区的浅海相陆源碎屑建造和滨浅海相碳酸盐建造等总体展布为NE向,受NE向断裂控制较明显。各个时期超单元侵入岩长轴展布方向均为NE向,侵位明显受NE向断裂控制。

(3)岩浆岩。

研究区侵入岩可划分为3个超单元、1个独立侵入体和 1个序列。震旦纪五卡独立侵入体分布于五卡南东,近东西展布,原岩岩性为中基性侵入岩,已全部变质成斜长角闪岩。震旦纪白斯古郎山序列包括黑山头下三岛单元和白斯古郎山西单元。岩性为浅黄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具较强的糜棱岩化。晚志留世泉山子村超单元包括泉山子三道沟单元 和泉山子沟单元,岩性为浅灰色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晚三叠世哈乌尔河超单元包括拉林沟单元、拉林单元、堆斯鲁单元。岩性为肉红色-砖红色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2. 找矿标志

(1)矿体特征。

目前区内共发现3条矿体,为Ⅱ-1、Ⅱ-2、Ⅺ-1号矿体[1~2]。其中Ⅱ-1、Ⅱ-2号矿体产出在G-HT-2号异常中,Ⅺ-1号矿体产出在G-HT-Ⅺ异常中。Ⅱ-1、Ⅱ-2号矿体赋存在震旦系额尔古纳河组灰白色大理岩中。Ⅱ-1、Ⅱ-2号矿体为同一蚀变带控制、近平行分布,相距约15m。总体走向为65°,倾向南东,倾角约70度。其中Ⅱ-1号矿体长530m,平均厚8.04m,Pb+Zn平均品位1.67%,伴生Ag品位14.78×10-6,单样最高Pb+Zn品位13.91%,估算预测资源量(334)Pb12904t,伴生Ag11420Kg;Ⅱ-2号矿体长度620m,平均厚度5.40m,平均品位Pb+Zn1.57%,伴生Ag品位8.52×10-6,单样最高品位Pb+Zn5.30%,估算预测资源量(334)Pb10602t,伴生Ag5753Kg。Ⅱ-1、Ⅱ-2号矿体共估算预测资源量(334)Pb+Zn23506t,伴生Ag17173Kg。Ⅺ-1号矿体赋存在青白口系加疙瘩组地层中,其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变质砂岩。共有3个工程控制,两侧均未完全控制。矿体总体走向近东西向但向北弯曲呈孤状,倾向北,倾角约50°~70°;矿体长度400m,平均厚度8.77m;平均品位Pb+Zn0.92%,伴生Ag10.27×10-6,单样最高品位Pb+Zn6.06%。

(2)矿石质量。

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氧化矿石中偶见褐铁矿和铁孔雀石。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白云石、萤石、重晶石等。1 06甘 肃 冶 金 第 37 卷共生矿物组合主要为方铅矿和闪锌矿,矿石中有益组分为铅、锌,伴生组分为银。矿石组构主要表现为不等粒晶粒结构和块状、浸染状、角砾状构造,其次为团块状稀疏浸染状等构造。按矿石氧程度,矿石自然类型以原生矿为主,工业类型为方铅硫化物型铅锌矿石和闪锌硫化物型铅锌矿石。

(3)围岩蚀变。

矿区内围岩蚀变以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重晶石化、萤石化等中 - 低温蚀变为主。其中硅化有两种形式: 一种为致密块状硅化,主要分布在大理岩与砂岩接触带附近; 另一种为细脉、网脉状硅化,主要发育在片理化砂岩中。碳酸盐化、重晶石化主要形成方解石细脉及重晶石脉,矿体中较发育,在破碎大理岩角砾间及片理化砂岩的裂隙中充填,多与方铅矿化伴生,为近矿围岩蚀变。绢云母产于砂岩中,主要由长石蚀变产生。萤石化多以脉状形式产于矿化蚀变较强的大理岩中,为近矿围岩蚀变。

3. 矿床成因

3.1成矿规律。

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区域成矿具有以下规律:

(1)与基底岩层关系密切。大多数矿床点分布于新元古界-震旦系基底变质岩隆起区的内部及边缘,具有广义的层控特点。

(2)与燕山中晚期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床点主要分布于燕山中晚期形成的火山-沉积断(坳)陷与隆起过渡带及其内部的次级隆起区,赋矿直接围岩为晚侏罗世 - 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

(3)受 NE、NW 向断裂构造控制。NE 向主干断裂一般切割深度较大,呈压扭性特征; NW 向主干断裂一般切割深度较小,显张性、张扭性特征。它们联合作用控制晚中生代隆起与断( 坳) 陷格局,继尔控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4)发育较强烈的围岩蚀变。由于成矿与火山、次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围岩蚀变一般均较发育,主要有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金属矿化主要有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等。蚀变与矿化规模远大于矿体规模。

(5)与化探异常空间关系密切。典型矿床均分布于金、银、铜、铅、锌、砷、锑等元素组合异常区,其中致矿元素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

(6)岩金、砂金关系密切。在砂金矿产出的河谷或两侧支流上游流域,多有岩金矿床点产出。

3.2矿床成因。

区域资料表明,从晚三叠世开始,东部伊佐奈歧板块远离古太平洋板块向 NW 向运移,并俯冲到欧亚板块东亚大陆之下,使得中国大陆地块发生逆时针旋转,进而发生了燕山运动; 而中生代以来,北部的蒙古-鄂霍次克洋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显示了西伯利亚克拉通与中朝克拉通发生碰撞,导致其南侧的被动陆缘作逆时针旋转,并使转动块体后缘产生拉张作用。位于其间的海拉尔-根河地区受到了二者的共同作用,在中侏罗世区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由于拉张作用诱发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早期岩浆活动以中基性火山喷发为特征,在经历较长时间喷发间断并沉积后,晚期岩浆分异演化为酸性。张荣庆与李进文的研究表明,区内火山岩主要来自幔源(混有壳源) 证明了这个观点。

4. 结语

由此可见,随着岩浆分异演化,Pb、Zn、Ag 等元素大量聚集于晚期岩浆中。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携有成矿物质的岩浆侵位于矿区浅部,并于岩浆期后分异出大量含 Pb、Zn、Ag 的成矿热液,并使围岩中的某些组分发生活化迁移,形成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等蚀变;与此同时,构造作用使已有的火山岩发生张剪性破裂,形成 NE 向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构造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颜代蓉. 湖北阳新阮家湾钨-铜-钼矿床和银山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赵明. 吉林省四平山门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外围成矿预测[D].吉林大学,2005.

[文章编号]1006-7619(2015)08-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