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例研究走向“微课例”的研究

  • 投稿Kenn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51次
  • 评分4
  • 42
  • 0

褚金岭

课例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日本教师进行校内专业培训的重要手段,称为“授业研究”。

课例研究被教育者认为是“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因为课例研究是一种课改实践活动,是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持续改进过程。课例研究通常是关于一节课的案例研究,由于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整堂课的课例研究耗时较多、难度较大,又常出现偏离主题的无意义讨论等几方面原因,目前的课例研究存在流于形式、浮于浅表的现象,难以真正起到探寻课堂教学实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什么是“微课例”

如今社会各领域都进入微时代,如微营销、微广告、微电影、微小说、微系统、微课程等。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教师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也受到“微时代”的影响,相应出现了微视频、微课、微课程等。微课例研究顺应微时代的变革,作为课例研究新动向,悄然兴起。典型课例一般是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包含课堂教学实录(叙述),以及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诠释),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微课例”一般是指时间在10分钟左右,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案例。“微课例”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同时还包含该教学主题的背景、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等辅助性资源。相比课例而言,微课例主题聚焦,时间较短,有的放矢,能够抓住教师注意点,适合教师繁忙的工作节奏,能有效解决教师工学矛盾问题。

微课例研究的流程

微课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节课截取出十分钟的视频,而是在全息研究、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生成的。微课例研究一般遵循这样的流程:确定研究主题,集体备课;实录试教全程,合理切分内容;循环改进,提炼成型。

1. 确定微课例的主题 集体备课

微课例的研究主题是关键,主题一定是由有经验的教研组长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特色以及目前课堂教学热点、难点或普遍性问题,与相关教师沟通之后产生的。一个学期可以围绕一个共同的、大的主题,如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学期专题讨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科应用、减负问题等,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各个学科自定主题。之后,教研组的各位学科教师一起商讨选定教学课题,确定执教教师,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教学设计初稿。为了不让微课例研究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每一位教师都要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上课、听课任务,授课教师的教学并不是常规的公开教学或示范教学,听课教师要基于课堂观察量表带着任务听课。

2. 实录试教过程 合理切分微课例

微课例研究关注的是切合微主题的课堂教学片段,所以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进行全程实录,然后再合理切分微课例的片段;也可以以“微镜头”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片段记录。

全程实录是由学校电教人员单机位或者双机位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拍摄,规范视频格式,刻录成光盘或保存到视频研修平台;然后根据之前讨论的主题进行打点切片,观课评析。“微镜头”拍摄是一种创新型课堂拍摄模式,即根据微课例主题,发挥微镜头短小精悍的特点,根据主题,拍摄教师导入、问题设计、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板书、课堂小结等,分段上传到视频研修平台,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形成学校微镜头优秀课例集。相比而言,微镜头的拍摄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要求拍摄者能够把握教学规律,熟悉课堂教学,深刻理解研讨主题。

3. 循环改进 提炼成型

课后,授课教师梳理教学设计思路,并对上课的主题开展情况进行自我反思,综合听课教师的点评以及教学专家的意见进行改进,形成新的教学设计。第二轮的上课可以由同一位教师来进行,或者同学段的另一位教师进行。教研组教师再次进行有目的的课堂观察、拍摄微课例视频、开展研讨等过程。教研组对两次微视频课例进行分析比较,追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规律,形成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最后对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初稿、改稿、微课例视频、研讨过程记录等保存,提炼总结微课例研究报告。

微课例主题的确定及实施策略

微课例的主题可以从四个大的方面切入。

1. 从教学常规入手,确定专题,逐次强化

教学常规问题是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基本问题,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想要站稳讲台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利用微课例研究的方式,选择教学常规相关的主题,逐次强化,将有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如研究教师课堂导入语,如何三分钟吸引学生,获得良好的开端;研究教师随堂练习如何突出重点,照顾到多数的学生;研究如何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交流、获得提高;等等。一系列的教学常规问题,分解为各个微课例,实施时可以请青年教师上汇报课,规范教学行为;请骨干教师示范展示,引领青年教师发展。

2. 从普遍问题入手,确定专题,各个击破

在特定的区域或者特定的时期,某一范围的教师发展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如信息化环境下,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的实施,班级教室电子设备都配备到位,如何在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确定系列专题,开展微课例研究。东部发达地区学校班级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如何应用电子白板的写画功能、对象拖动功能等打造生成性课堂,可以开展微课例研究。普遍问题的确定可以采用学期初的教师问卷调查进行筛选,或者部分教师座谈会进行头脑风暴产生。

3. 从关注热点入手,确定专题,系列完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向深水区挺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以教学方式改变为主题的教学热点问题,如翻转课堂、以学定教、减负、绿色指标等。从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出发,开展微课例研究,能够让教师成长始终跟随教改的发展。如“翻转课堂”专题,学生课前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确定课上“课堂测验”“合作交流”“教师总结”等系列小的研究主题,录制微课例,进行分主题的学习,系列的主题研究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完成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4. 从学校内涵入手,确定专题,深化特色

在提倡学校发展特色的时代,各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从学校自身的特色出发,确定系列专题,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微课例研究,将学校特色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以特色引领教师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化特色内涵。如结合学校特色构建以“仁爱”为核心思想的生态校园,开展生态课堂要素的探究,包括课堂提问、合作学习、课堂评价、作业设计等。各个教研组选定一两个要素集体备课研讨,实录课堂教学,视频切片分析,开展微课例的研究,深化学校特色发展。

微课例用于校本研修的思考

微课例主题明确、内容聚焦、短小精悍、操作流程明确,在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提高校本教研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 有着完整课例研究及其他教学研究难以比拟的优势。

1. 全息研究基础上的“微”

微课例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研究,是在常规课例研究的基础上,顺应“微时代”的发展,找准主题,切中要害,以十分钟左右的课堂实录开展微型教研活动,提高效率,节省教师的教研时间。“微”的基础是全息研究,是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存在问题,厘清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要求,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微课例的研究。所以,微课例的研究对于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关注课堂整体中的“微”

课堂教学是个整体,微课例从课堂教学整体中抽取重点关注的片段,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问题,最终评判的标准还是教学效果,即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教学效果的微课例主题,要还原到整体课堂教学中,看学生的反应,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微课例中反映的问题。

3. 系统设计视角下的“微”

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微课例的主题要以系统设计的视角,能够设计系列的微主题,开展连续的研究。学习的主题可以碎片化,但是微主题的设计一定要在系统设计的视角下,系统的微主题也有助于教师基于微课例进行持续的自我反思。

总体来说,微课例的研究是新生事物,是在长期课例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助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微课例研究创新了教师的教研方式,为教师的校本研修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微课例延伸,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还可以有微反思、微报告、微课题等,这些“微”,充分利用教师的碎片化时间,快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