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在“威胁”与“挑战”之间

  • 投稿张赢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67次
  • 评分4
  • 74
  • 0

吕向东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211500)

课堂导入,教师应当用精练的语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创设高效的学习氛围,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作为“课的第一锤”,课堂导入一直备受重视,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更是吸引人眼球,甚而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一片“繁华喧闹”中,我们逐渐清醒:有些导入表面看热热闹闹,实则与本课教学没什么联系,不免让人有花里胡哨之感;有些导入神秘莫测,让学生“一头雾水”,实在是有故弄玄虚之嫌。

因而,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人脑研究:新的教育革命”的课题研究成果表明,“无威胁—无挑战”、“低威胁—低挑战”、“高威胁—高挑战”状态下人的学习、工作效率较低,而“低威胁—高挑战”状态下人的学习、工作效率较高。这一研究成果,可为如何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一、“无威胁—无挑战”的课堂导入

【案例1】 《逢雪宿芙蓉山》一课教学

(教师出示“日暮”、“苍山”、“白屋”、“犬吠”一组词。)

师会读这些词语吗?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知道“犬吠”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小声议论了一会儿,没有人举手。终于,一个学生举手了……)

生好像是“狗叫”。

师对了,可是你们知道狗是怎么叫的吗?

(学生又是一片小声议论,没有人直接回应。)

师没有人见过狗、听过狗叫声吗?

(沉默片刻,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在乡下姥姥家见过。

师那你学学。

(这位学生学着叫了几声。)

师好,大家一起学着叫几声。

(全班学生纷纷学起了狗叫声,课堂立即一改沉闷,“活跃”起来。)

师同学们,你看把古诗中的词语读懂多有意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逢雪宿芙蓉山》这首诗。

这是一次“恶搞式”导入,让听课者感慨的是,这一堂以“狗叫声”开头的课,教师却教得有滋有味、

乐此不疲。细细回味,这样的导入仅仅停留在“调节课堂气氛”的浅层次,

“无威胁”、“无挑战”,与课堂导入应兼及知识性、启迪性等原则相违背,实在不可取。

二、“低威胁—低挑战”的课堂导入

【案例2】 《最佳路径》一课教学

师有这样一个地方,只要一提起它,同学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可爱的动画形象——米老鼠和唐老鸭。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是迪斯尼乐园。

师对,这个地方就是令全世界孩子都心驰神往的迪斯尼乐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与迪斯尼共乐园有关的。请大家齐读课题——最佳路径。

(学生齐读。)

这是笔者在一次教学观摩中记录下的课堂导入片段。应该说,这位教师在导入时选择的话题很轻松——可爱的动画形象米老鼠和唐老鸭,这也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随后顺利引出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可是,静心揣摩这一导入的效果,发现学生只是对“米老鼠和唐老鸭”兴趣倍增,而对即将要学习的《最佳路径》课文内容却毫无兴致,读完了课题,仍旧沉浸在“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形象中。这样的导入虽起到“低威胁”的效果,却又跌入了“低挑战”的状态。如此导入,也是欠合理的。

三、“高威胁—高挑战”的课堂导入

【案例3】 《爱如茉莉》一课教学

师同学们,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爱)一起读。

生(大声地)爱。

师(美美地)爱,是一个温暖的字,如三月的春风,能融化寒冷的冰雪。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

生(声音低不下来)爱。

师(高亢激昂地)爱,是一个博大的字,如高山流水,江河飞瀑。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

生(声音高不上去)爱。

师(神情激动地)爱,是一个深情的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蕴含着心与心彼此的感动。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

生(不知所措地)爱。

(教师颇为无奈,因为学生没有能跟着提示,读出应有的效果;学生也很茫然,因为老师总是对自己的读不满意。)

师每个人对“爱”的感悟、理解都不一样,每个人也都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满意的答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爱”的文章,题目是——爱如茉莉。

这一课堂导入,明明充满诗意,是精致的教学设计;明明是教师以如诗般的语言娓娓道来,就连我们听课者都无不为之动容。

可学生为何表现平平,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反复咀嚼,我发现,教师“好心没得到好报”的原因是:无意中让学生进入“高威胁—高挑战”的状态。由于教师急着将学生带入情境,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地诵读自己设计的导入语,反而把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对学生造成了“高威胁”的弱势了。由于教师太“强”,学生觉得无法超越,所以失去了自信。随之而来是,学生止步“不动”了,甚至连站起来读书都没有了信心,眼看就要出彩的时候,学生就是“走不下去”,令人遗憾。

四、“低威胁—高挑战”的课堂导入

【案例4】 《孔子游春》一课教学

师在上课前,请同学们读一读大屏幕上的一句话——

(PPT出示如下内容,学生轻松自由地读。)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摘自《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

巴黎集会宣言》

师同学们,这是1988年75位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的时候,发表宣言中的一句话。还想读吗?

(学生放声地读。)

师读着这样的一句话,你心中涌起了一股什么样的感情?

生自豪。

生骄傲,崇敬。

……

师读着这样的一句话,你又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生孔子到底有怎样的智慧呢?

师我们可以到《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中去找一找。看看你能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到孔子的智慧。

很明显,教师是想围绕“研究孔子的智慧”这一契入点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伊始,紧扣这一主题精心设计了短小精悍的导入。首先,巧妙地选择了《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宣言》中关于孔子智慧的一句话,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目的是在正式进入主题前,让学生有意义地轻松一下;再引导学生以这句话为话题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为中国骄傲、为孔子自豪;接着,顺势利导,提问“孔子到底有怎样的智慧”;最后,激发学生挑战自己,到《孔子游春》一文中去找孔子的智慧。如此水到渠成地导入课文,学生既感到轻松,又长了见识;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启迪心智,让学生兴趣十足地去文中探究问题。这样的导入,将学生调整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低威胁—高挑战”,取得了实效。

课堂导入很重要,方式也很多样,但唯有在“威胁”与“挑战”之间找准定位的导入,才是有效的;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由此可见,如何在“低威胁”与“高挑战”之间找准定位,不失为有效课堂导入的一种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