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自然观及其现实启示

  • 投稿曹哲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71次
  • 评分4
  • 72
  • 0

付芳

摘要:毛泽东的自然观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毛泽东的自然观具有其时代气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积极开展对自然界的斗争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人类不仅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同时又是它们的主人;第三,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上阐释其自由和必然。正确认识毛泽东的自然观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毛泽东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关系;现实启示

毛泽东的自然观是毛泽东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认识自然界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其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毛泽东也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富有其时代气息的自然观。

一、毛泽东自然观的形成背景

1.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毛泽东的自然观,是毛泽东通过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自然观。1920年,毛泽东从读第一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起,就始终坚持不懈地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解是人与人和解的前提,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属于自然并受自然法则的制约,这一思想在毛泽东自然观中体现为人类是自然界的奴隶。另外,毛泽东非常注重实践的运用,始终将实践作为贯穿自然观的基本红线,由实践开始最终达到时间的目的终点,如毛泽东自己所说,如同现实的客观世界的运动状态不会产生终点一样“, 人民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是永远没有完结。”①这正是面对世界,人类的积极能动性所在。

2.经验基础:毛泽东的个人经历

毛泽东的自然观形成也与他个人的主观经验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他本人既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又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实践家。他一方面重视科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重视社会调查研究。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就接触过农事,从小在乡村务农,利于接近大自然。他胸怀天下,熟知地理,读书期间四处游学,考察民情。他革命以后更加注重实地考察,关心农业的发展,对林业、水利有过深刻地研究。

毛泽东不仅勤于学习,而且勤于实践。这是其独特的生态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军政第一线的高级干部,他每到一处都十分重视当地的风土人情,搜寻地志,关注生态问题,以稳固解放区政权和安定民心。1982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收集的主要是毛泽东同志从1926年到1941年的有关调查研究的论述和农村调查报告,从农村到城市,从干部到群众,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情况,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和主张。正是由于毛泽东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使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更为熟悉、分析更为透彻、认识更为全面,从而能够为中国的发展提出独到的、难能可贵的见解。

3.现实基础:中国的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各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相互勾结,把中国一步一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横行无忌,为所欲为,近代中国四分五裂,积贫积弱,国家和民族陷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余年来,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生存问题。国门被打开,在一定意义上,也意味着近代中国处于一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然而当时社会极其动荡,军阀混战,战争频发,民不聊生,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致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他国。面对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国人民一方面反抗外国的侵略与统治,一方面四处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认为只有进行革命,实行土地改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一个良好稳定的大环境,才能救中国。在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就坚定地带领全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推翻了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要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就要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就必然要涉及环境问题。毛泽东的自然观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毛泽东的自然观是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二、毛泽东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积极开展对自然界的斗争,通过斗争的方式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实质上既有时代因素,也是受当时斯大林思想的重要影响,但是毛泽东从来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论者,不会以片面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存在着两面性,既有和谐的一面,同时也有斗争的不和谐的方面。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的方面是指,人类历史来源于自然史,人类必需依靠自然生活,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基础所在。而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斗争方面主要是指,自然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因此,人类只有通过生产实践的斗争,才能达到向自然索取必备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目的。因而,总体来说,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斗争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中斗争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其过程中和谐与统一又自始至终存在。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强调了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对于当时中国的意义,而这在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的历史趋势。毛泽东指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展,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②毛泽东认为,在较为落后的现代中国,运用革命的斗争思维对待自然是中国人民的不可避免的选择。他进一步号召要向地球宣战,向自然界宣战。应当承认,尽管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存在着局限,但是这不应当成为否定毛泽东自然观的决定性的依据。在毛泽东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过是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实现的,对人与自然斗争的基本形式,毛泽东则强调科学实验和生产斗争是人生存斗争的不可或缺的形态。因为只有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实践和斗争,人们才能实现人定胜天的理想。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对人定胜天的强调并不是否认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他只是将侧重点放在了人与自然的改造关系上。

2.人类不仅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同时又是它们的主人

毛泽东对这一观点的强调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重属性,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不可避免的遵循,而非盲目跟从,否定人类就不能成为自然的主人。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认为,人可以影响自然。“吾人虽为自然所规定,而亦即为自然之一部分。故自然有规定吾人之力,吾人亦有规定自然之力;吾人之力虽微,而不能谓其无影响自然。”③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盲目的必然性往往是自由的祖宗。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④

在毛泽东看来,人之所以是自然界的奴隶,是因为受现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限制,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完全,“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人类本身(即人的身体)都是永远认识不完全的”⑤对很多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甚至自然灾害无能为力,不能阻止其发生。人之所以是自然界的主人,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可以逐步认识自然现象,把握了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能力将大大提高。人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之前是自然界的奴隶,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之后就能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3.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自由和必然范畴

毛泽东曾指出,自由不仅是对必然的认识,而且是依据这一认识对自然进行的成功的改造。1962年,毛泽东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⑥这反映了认识和改造的辩证关系,人们只有获得了对自然的把握,进而通过实践活动,人民才能到达自由的彼岸。毛泽东强调,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前期是盲目的,因为前期人类并不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但是,通过对自然的认识,这种盲目性得到克服,人类得以在改造自然中获得自身的自由,但是这种必然性规律对人类来说又是长期的。人类认识对象具有无限性,因此这就规定了人类对人类社会、人本身等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能穷尽的。毛泽东强调人类对于生产实践的依赖作用“,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⑦毛泽东这些思想解释了人类知识对于生产实践的依赖作用,反映了毛泽东认识到了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同时毛泽东也认识到了“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⑧

三、毛泽东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毛泽东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总体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础上。但是,在实践上,毛泽东过分夸大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革命年代,由于熟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他能运筹帷幄,发动人民战争,取得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提到:“按照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面是斗争的,又是统一的,是互相排斥的,又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⑨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斗争关系,他的这一认识忽视了统一与和谐的倾向。由于他没有完全掌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又过分相信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试图以群众运动的方式从事经济建设,以致于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上步入了误区,结果使我们遭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经济建设欲速而不达。

2.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强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⑩。”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突出地位。因而,我们可以借鉴毛泽东的自然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均已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中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中期,因此,其某些理论方案和政治主张不适合中国现实。目前中国面临着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把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放在首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只有通过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才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也只有通过工业化和现代化所积累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中国才可能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才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环境保护提供动力,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制约与瓶颈。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期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希望有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总结历史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启示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引文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0.

③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48.

④⑤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6,833.

⑦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59.

⑧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5.

⑨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4.

⑩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2015B440)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