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 投稿健身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46次
  • 评分4
  • 11
  • 0

解靓

(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摘要:根据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本文总结出影响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学校方面,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方面,需调整就业期望值,夯实专业基础,增加知识储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英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12—02

收稿日期:2014—01—10

作者简介:解靓(1981— ),女,河南郑州人。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分析

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增强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提供正确的导向,进而更有力地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以河北省某高校英语专业为例,2011年,该专业毕业生90人,其中78人就业,就业率86.67%,8人考取研究生;2012年,该专业毕业生127人,其中108人就业,就业率85.03%,17人考取研究生;2013年,该专业毕业生121人,其中106人就业,就业率87.60%,7人考取研究生。如果除去考研人数,该高校英语专业2011~2013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5.12%、98.18%、92.98%。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该专业近三年来的总就业率虽然比较乐观,但其中灵活就业率分别为88.98%、88.76%、89.74%,由此可见,除去灵活就业,英语专业的稳定就业比例是非常低的。

二、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英语专业过热,就业市场拥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我国各个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成为热门专业,我国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社会的过度关注直接导致英语专业过热。基于此,高校不断扩招,几乎各类高校都设置了英语专业,使得英语人才的供给量迅速增加。此外,随着社会英语教育水平和培训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人员都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再加上海归人员,英语就业市场的压力逐渐增大,英语专业人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二)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存在一个很明显的弊端:重视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忽视其他知识能力,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均衡,难以应对实际工作。以英语翻译为例,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外国文化素养,充当的仅仅是翻译机器,但两国文字之间的相互转换不单单是华而不实的“字斟句酌”,更重要的是要以深厚的两国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因此,英语教学不但要强化外国文化学习,更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的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只精通国外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和历史情况,却不了解本国的文化和历史,就如同培养了一个外国人,很难代表我国进行国际对话。

(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英语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较高,加上以往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外向型企业和大中型城市,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直接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此外,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出国和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工作是很多毕业生心目中的“体面工作”,这种择业观不仅让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走进了追求功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一步到位等就业误区,更让他们陷入择业面过于狭窄的尴尬局面,最终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四)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我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而且,英语课得到了各级学校的高度重视,英语已经逐渐从一门“专业”回归到了“工具”。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此外,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面较为狭窄,除了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强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外,其他方面所知甚少,缺乏除语言技能以外、能与职位匹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就业时并不具备优势。有些用人企业甚至指责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流利、头脑空空。

(五)毕业生自身专业素质欠缺

一些高校盲目扩招,师资条件和硬件水平没有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据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四级、八级测试的合格率只有40%左右,大部分学生无法胜任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方面的工作,甚至有些学生进行双语商务会话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社会有需求,毕业生恐怕也很难胜任用人单位希望他们承担的工作。

三、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方式

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这才是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治本之策”。将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比如增加口语、翻译方面的课时;增加与中国语言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加强公函写作、经济商业、机械电子科技等专业技巧和术语的学习;尝试与本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培养双向人才。

(二)全面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英语专业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如今,用人单位十分注重员工的职业操守,例如,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实干精神等等。此外,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更要加强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都需要高校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校需要开设更实用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新生入校开始,全面地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训练、专家指导和面试技巧培训,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和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生活目标,理性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避免就业时出现“临时抱佛脚”的尴尬局面,帮助毕业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四)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期望值过高是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因此,要不断地进行就业指导,甚至是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很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只看重眼前利益,追求功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想一步到位,不知“厚积而薄发”的道理。因此,要向毕业生灌输“骑驴找马”、“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路,在小公司、小企业积攒工作经验,待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不断提升后再谋求更好的出路。

(五)夯实专业基础,增加自身知识储备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在写作、商务会话、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等方面下工夫。不但要重视专业四、八级考试,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多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让自己了解职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欠缺什么,进而在学校弥补这些不足;从实践中得知社会需要什么,在学校进行再学习。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为走上就业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束语

在就业竞争不断激烈的今天,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在就业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更需要“亮剑”精神,面对困难时能多一些勇气,多一些信心,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发扬“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主动“亮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

[2]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3]刘龙根,伍思静.难以释怀的徐烈炯之问——关于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1(6).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5]邹妍.影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因素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