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之困及对策——以河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为例

  • 投稿yuda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25次
  • 评分4
  • 92
  • 0

刘华超

摘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受毕业生数量、人才招录机制、就业择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因素影响,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只有从政府、学校、社会、毕业生各个主体全方位着手,找到解决途径,才能解决毕业生就业之困,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对策;地方高师院校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人,同比增加28 万,河南省高校毕业生51.4万人,同比增加2.9万,总数居全国第三,创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较大。而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通过对河南7所地方高师院校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1325份,有效1213份,有效率为80.9%)进行分析研究,力图找出解除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之困的应对策略。

一、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之困

1.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之困

(1)师范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膨胀性失业。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高校不断扩招,招生规模连续扩大,师范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小学生人数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导致教育部门用人需求大幅缩减。同时,教育部门严格执行“编制核定”政策,随着学校布局的不断调整,出现中小学教师大幅超编现象。地方高师院校招生规模的膨胀和教师岗位饱和造成师范专业毕业生“膨胀性失业”局面。

(2)选聘教师机制的市场化趋势,影响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局)和直接用人单位(中小学)以向社会公开招聘或招考方式选聘教师,教师“引进”和“流动”机制市场化趋势日渐明显,与传统的指令性分配制相比,给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颠覆性变化。虽然这种市场化趋势更适合选人用人机制,但各地招考选聘时间不一,部分地区招考选聘时间滞后,有些教育局招考选聘临近毕业,给师范专业毕业生进行岗位筛选和就业带来不便。

(3)陈旧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难以适应严峻的就业新形势。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地方高师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所改变,但仍死死盯在编制、有名分、待遇好、福利高的公办学校,95.2%的师范生认为,进入有编制的中小学才是真正的就业、才有面子,而只是把私立中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就业作为备胎,以防万一。或以考研代替就业,把考研视为第一目标,忽视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专业就业技能缺失。一旦研究生未被录取,就业就成为真正问题。在就业取向上仍把眼光放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较严重、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的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如信阳师范学院作为豫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市场所在地,近几年每年都会邀请新疆建设兵团举办专场招聘会,每次招聘会都会提供40多个教师岗位,但每年签约毕业生有限,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之困

现在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阶段,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就业意识影响,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怪现象。

(1)职业定位不清,择业地选择盲目。选择进入地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自觉或不自觉给自己贴上“教师”标签,68.4%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想进入教育系统,不愿意去服务行业就业,更不愿意去中小微企业或私营企业事业单位就业。同时在就业岗位、就业地区、工作待遇选择上,就业期望值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巨大反差。85.7%的毕业生把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大中城市当作毕业就业去向的首选地。而那些经济实力不强、人才缺失严重、人才需求量大的中小城市、县级市以及城乡基层,只有不足13.6%的毕业生选择到这些地方就业。

(2)就业存在消极依赖心理,缺乏就业主动性。当前全国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日趋加大,需要每位毕业生积极应对,主动竞争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但河南地方高师院校的非师范毕业生缺少就业主动性,缺乏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自我推销意识。调查问卷显示,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被动地认为父母、亲朋好友或学校可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有78.3%毕业生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就业要凭借关系、靠人脉。

(3)就业存在严重自卑心理,就业自信心不足。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毕业生和其他毕业生一样,都面临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非师范毕业生面对职业选择,存在较严重的就业自卑心理,畏首畏尾。具体表现为,68.4%的毕业生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平等洽谈,洽谈中不敢过多表达自己的工作意愿,总是感觉低用人单位一等。同时,58.8%的毕业生不敢主动走出去与其他综合性院校毕业生进行竞争,认为自己是地方师范院校毕业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不能与综合院校毕业生匹敌,就业自信心不足。

二、破解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之困的对策

破解河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之困,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周期较长,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以及毕业生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解决就业之困。

1.坚持市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河南省地方高师院校要抓住河南省高校转型发展的契机,精简师范生招生规模,并结合当前所推行的基础教育主流培养模式,大力调整传统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培养方案,逐步实现文理交叉,人文、科技课程互动交融,最终实现师范专业的学术性教育与示范性教育相结合,培养教育一线所需的新时代教育教学人才。着重培养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驾驭课堂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创造性教学能力、相应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先进教育教学手段运用能力和传统板书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师范生的“说课”实践训练,多途径、多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和积累“说课”的方法和经验,帮助毕业生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

针对非师范生,河南省各地方高师院校要充分考察市场人才需求,并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师资水平、办学经费状况等综合因素,科学设置新专业,调整和淘汰师资水平差、就业状况差、生源不足的旧专业,集中精力发展各地方高师院校竞争力强、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真正实现培养人才的专业化和精品化。对于非师范专业,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规划方面,要突出主干课程,强化基础课程,拓展普通文化课程,增加综合课程。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探索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就业择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培养体制机制,帮助非师范生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

2.强化职业生涯指导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与其他知名高校相比,河南省地方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具有很大的差距。河南7所地方高师院校虽然全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从实际的指导效果来看却很难令人满意。非但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而且缺少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就业指导课通常由专兼职辅导员来上,走过场、走形式的成分较严重。

河南省各地方高师院校应强化职业生涯指导教育工作,培养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化、职业化、稳定性强的就业创业工作指导教师队伍,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创业指导。同时,还应主动学习和借鉴法国、香港等职业生涯指导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一个集职业规划咨询、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教育、人才流动市场为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量体裁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以便服务引导学生从入校起,就开始有意识地依据自我的性格、能力、优势等个体特征,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提升自我认知度和市场竞争意识,提高自我的求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开拓就业市场,扶持毕业生就业创业

河南省地方高师院校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是太高,政府部门应立足本省市场,不断拓展中西部城市和沿海城市市场,优化市场配置。对于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要注重引导他们到郊区、农村小学等人员需求量大的基层教育单位就业。对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要引导他们到中小微型企业、民营企业就业。

做好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府特别是当地职能部门要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宣讲,做好协调保障工作,减少就业体制障碍,加强毕业生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使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保证劳动力市场处于融通状态,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便利。同时,还要调低学生及家长预期回报,促进全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引导毕业生前往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从事支教扶贫工作,促进毕业生全面就业。

4.调整就业心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毕业生就业归根结底是毕业生个人的职业取向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发展和最终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大学生依据自身的不同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结合所学专业,以及所处的就业政策环境、就业市场走向、就业形势发展态势等因素,设计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我设定的职业目标。河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调整就业心态,“先就业”、“后择业”,切实转变盲目追求高薪、稳定、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合理择业,毕业生要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掌握就业技巧,向用人单位“勇敢”推销自己,切忌在就业时,期望太高、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即使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也不要气馁,最起码每一次就业机会都可以作为一次锻炼学习的机会。现在的就业形势,已不同于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进机关、进事业单位或直接进入“白领”、“金领”阶层。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这样的就业择业观念,择业时要选择从基层就业,从基层创业,到基层建功立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林致远.地方高师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5—157.

[2]林芙蓉.浅析高校扩招后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4—26.

[3]郭立场等“. 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3(25):30—35.

[4]张俊琴.面对就业“洪峰”探索就业对策[J].江苏高教,2003(4):63—64.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研究》(项目编号:JYB2013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