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及其配置的历史经验

  • 投稿南瓜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725次
  • 评分4
  • 74
  • 0

杨新宇,蒯正明

(阜阳师范学院 思政部,安徽 阜阳 236037)

摘 要:执政资源主要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各种因素总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开发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实现"角色转换",树立执政意识;资源开发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保证政党生命系统新陈代谢的良性运行;正确处理各资源要素的关系,实现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注重发挥制度资源作用,保证政党执政资源系统的有效运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配置;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00-03

“经验”是指由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认知。不断地从历史经验特别是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形成新的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把历史经验上升到规律的高度是政党不断得以发展的力量之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执政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已经分化,而且还将有更大分化的超大型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刚刚完成“两个转变”的执政党,要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要求我们去梳理党的历史,并从中总结经验,探索党执政资源开发的规律,以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充其执政资源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执政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资源的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于人们需要而言的所谓“有用性”。“资”就是“有用”“有价值”的东西,是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源”就是来源,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对政党来说,所谓的执政资源主要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各种因素总和,主要包括意识形态资源、组织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执政党所可调动的资源越多,其执政地位就越巩固,完成执政使命力量就越强大。就政党执政资源而言,其基本特征主要有:

(一)稀缺性

如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征一样,执政资源也不例外。也正因为此,执政资源才成为各政党竭力追逐的对象。在政党执政资源系统中,执政资源的大部分资源都属于有限的资源,如果政党不加节制地消耗,就不可避免使政党面临资源短缺等问题。如20世纪的70-80年代,苏联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把国家的有限物力与人力过多地用于军事装备,从而使执政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不断萎缩。加之,由于执政党面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政党面临资源流失和某些资源的“过时”。因此,政党必须明确执政资源是稀缺的、是会耗竭的,加强对执政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执政党需要面对的永恒课题。

(二)系统性

执政资源作为支撑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其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1)执政资源涵盖了意识形态资源、组织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方面面的要素。(2)各资源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依据系统学理论,系统要素之间有能量的交换,以促进系统整体功能的增强。同样,执政资源体系中的要素之间也有能量的交换,一种资源要素的有效开发可以弥补另外一种资源要素的不足。(3)执政资源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资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要考虑各资源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执政资源中各要素的组合越是合理,则政党执政资源的整体功能就越加强大,反之则小。

(三)循环性

在自然界,自然资源需要形成良性的循环,以维护自然界的动态平衡,政党执政资源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执政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是恒定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流变。主要包括:一是积累式流变。执政党在执政时总要消耗执政资源。为长期执政,执政党对被消耗的资源必须予以及时的补充。二是萎缩式流变。执政资源是具体的、历史的。有些执政资源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失去价值。三是消散式流变。执政党在应用执政资源时,会发生执政资源流失的问题。如在社会转型期,就有信仰资源和民心资源流失的危险。①对于执政党而言,资源不足,就无法长期执政,导致统治系统运作困难,甚至崩溃。这就要求执政党要正确处理资源流失与资源补给的关系,确保原有资源在“流失”的同时,得到及时的补充,以保持执政资源的良性循环。

(四)可塑性

人类可以对自然资源通过加工、塑造等方式,使资源满足人类的需要,政党执政资源也是如此。政党也可以对执政资源通过加工、塑造等方式,使执政资源为政党的执政服务。“执政资源往往处于‘毛坯’状态,如果没有精细的加工和提炼,就不能成为政党执政的积极要素。”②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配置的历史经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丰富自身的执政资源,首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政意识。具体来说,需要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

第一,执政安邦的忧患意识。一个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条件,就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以强烈的执政安邦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锐意进取,知难而进,艰苦奋斗,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无产阶级领导权意识。共产党执政的权力,本质上是人民的权力。这个权力,“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③正如毛泽东多次说过的,共产党人决不争个人的权力,但对人民的权力、无产阶级的权力,是一定要争、一定要掌的。国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表明,放弃党的领导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背离,对党的历史使命的抛弃,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背叛,也就丧失了党的生存权。因此,共产党人的执政意识,首先就要增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意识。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没有任何私利要谋,执政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党的执政的过程中,必须自觉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唯有如此,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从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提供可靠的来源。

第四,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党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我国目前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迄今为止,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加之,当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矛盾和问题,如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树立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努力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资源的开发的可持续性,对于党执政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具有全局效应。

第五,民主法治意识。民大法治意识是指党对民主和法律制度的态度、思想、意识和行为的积极、正确反映。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党员和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④同时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⑤因此,党在执政的实践中,必须坚持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以此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三、资源开发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保证党生命系统新陈代谢的良性运行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作为一个系统,要获得有效的运作,就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在互动中保持自身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使自身始终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源以维持自身的执政地位。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要保持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系统有效运作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确判断政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正确的资源开发战略。同自然资源的开发一样,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准确了解自然状况,以此制定正确自然资源开发规划。政党执政资源开发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6年八大之后,由于对党所处国际国内环境判断的双重失误,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八大关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判断。1957年9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断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样就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的估计。由于对我国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使党执政资源开发的重点逐步偏向以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无休止的的党内外的“政治斗争”使整个国家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在对中国国情的判断上,邓小平恢复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党的工作路线恢复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党执政开发战略布局的调整和资源开发的重点的转移,并带动了党组织资源、制度资源、社会资源等资源的开发。

第二,增强执政资源要素的“弹性”。由于党面临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某些资源要素的“不合时宜”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提高执政资源要素的适应能力,增强执政资源要素的“弹性”至关重要。以党的意识形态资源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资源创新重大成果,这些成果不是割裂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实质上也是增强党意识形态资源“弹性”的必要之举。这种“弹性”的增加,不仅增强意识形态资源本身的说服力,同时又有效地带动其他资源要素的开发。

第三,注重新兴资源开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必然引发党所拥有某些资源要素的流失或“不合时宜”, 要保持党手中拥有足够的资源,就必须努力培养新的资源增长点。在经济学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市场需要潜力比较大、增长比较快,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过努力可以较快发展的新兴产业,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可以为经济增长启动新的发展引擎,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同样在政党执政资源的开发中,也有个资源增长点的问题。资源增长点不仅体现在各个资源要素的开发中,如在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资源的增长点;在经济资源的开发中,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可以看作经济资源的增长点;在社会资源的开发中,民间组织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社会资源的增长点等等。同时在政党整个执政资源的开发中,执政党除了关注要维护自己传统的资源以外,也要注意发现新的资源增长点。如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执政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拓展自身的执政资源。网络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资源开发的新手段、新阵地、新渠道。中国共产党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电子党务,便于对党员干部进行跟踪教育和管理。同时网络为拓展民众利益诉求渠道,密切党与公众的关系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

四、注重发挥制度资源作用,保证政党执政资源系统的有效运作

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出台的各种规定、要求和条例已经不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认为,制度建设硕果累累。遗憾的是,和这些规定、要求、条例数量上增加的速度相比,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这是不争的事实。”⑥就其主要原因而言,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关制度规范不完全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活动涉及的领域更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增多,而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并没有及时跟进,这导致不少人感到在一些新问题面前很困惑,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又还没找到。这样的尴尬,反映出党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二是重视制度要素建设,忽视制度体系建设。由于对制度的认识简单化、有片面性,往往误以为制度要素建设就是制度建设,把制度要素建设看作制度建设的全部,满足于出台各种各样的规定、要求、条例,却缺乏系统思维,以致规定、要求、条例之间不但不相衔接,还经常相互矛盾,相互抵消。

三是制度虚置、制度无效运作问题严重。但从根本上说,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严格实施制度,但如果建立起来的制度不能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或是执行起来弹性很大,那么,制度就仍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当前制度的落实情况来看,有些单位制订制度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不检查,不落实,制度条文形同虚设,从而大大降低了制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改变上述状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大党的制度建设力度。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改革设计规划机构,有序推进改革创新。我们过去曾建立了体制改革委员会作为这样的机构。但是,体改委撤消之后,类似的机构便长期处在缺位状态。经常采用的往往是从各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的办法,来应付遇到的迫切问题。作为一种应对方式,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这却不能代替专门的设计规划机构。原因在于,一是这种机构的临时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对改革大局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只能就事论事、围绕化解危机开展工作,提升不到设计、谋划整个改革的高度;二是组成人员都从各部门临时抽调而来,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部门倾向。稍不注意,这个机构就有可能变成各部门利益讨价还价的博弈场。很显然,这样的机构是难以担当重任的。因此,建立专门的改革设计规划机构对于党制度的创新和整体推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高党的制度的系统性,发挥法规制度整体合力的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搞好党内单项制度内部结构的衔接,处理好实体性制度、程序性制度和保障性制度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要搞好党内制度彼此之间的衔接。首先要处理好党内上位法规与下位法规的衔接,凡是背离党章精神的制度,都该废止的要废止、该修订的要修订;其次,提高在党内同等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可考虑定期展开党内制度的清理工作,对相互冲突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甚至是废止,以提高党内制度的协调性。

3.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执行力。抓好制度执行,既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无可推卸。各级领导班子和监督机关要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必须依纪依法处理。党员干部在执行制度上要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在党内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注 释:

①②刘宗洪.执政资源:特点、矛盾及其实践理念[J].探索,2009(2):32.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2-1503.

④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下册)[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920,922.

⑥张志明.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党建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3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多刚.论党的执政资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蒯正明.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共执政资源的开发与优化[J].宁夏党校学报,2009(6).

(5)范铁中,赵连章.政治文明语境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6)戴木才,田海舰.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探索历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7)李高产.集体意向性、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J].江汉论坛,2009(11).

(8)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