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内外兼备、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职校工匠实践探索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2
  • 阅读量10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学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更是学校始终思考的重点问题。在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要培育“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提出了通过“立足技能大赛,培养工匠技艺”、“基于课堂讲授,传播工匠精神”、“支持社团活动,训练工匠行为”、“打造校园雕像,树立工匠典范”、“举办征文活动,内化工匠信念”等路径,培养“内外兼备、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职校工匠。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职校工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90-02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浮躁社会的一股清流,“工匠精神”不仅成为政府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且迅速成为大街小巷的热议话题。在此背景下,作为一所五年制高职校,学校积极探索如何培育“内外兼备,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职校工匠。


  一、工匠与工匠精神


  “工匠”一词,“工”作“精”、“巧”之解,“匠”乃技艺。换言之,只有具有精巧的技艺才可称之为“工匠”。我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谓,其中的“工”就是指工匠,是指有手艺专长的人。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产生无数令世界瞩目的手工业,如陶瓷、刺绣、造纸等,陶瓷(china)更是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大量的能工巧匠应运而生,如墨子、鲁班、蔡伦和毕升等,他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中华民族。通过剖析这些能工巧匠,我们发现他们身上具有很多共同点,我们称之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要旨有两点:首先,认可劳动神圣,这是工匠精神的基石;其次,执着专著、精益求精、心无旁骛。


  工匠精神是优秀工匠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优秀工匠还需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精巧技艺。同样具有工匠精神的也并非都是工匠,士农工商无一不需要这种精神,为官者需要精益求精,田间劳作者也需要执着专注,经商者更需要认可劳动光荣。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这种工匠精神。


  二、培育职校工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直接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某种意义上是培养一线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居多,与工匠所做工作类似,因此,可以说,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内外兼备、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职校工匠为目标。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根植于国人内心。因此,国人认为体力劳动是可耻的,职业教育是劣等教育,职业教育不为众人接受。自改革开放之后,整个社会开始浮躁起来,追名逐利的欲望增强,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逐渐丢失。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职业学校能够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校工匠难上加难。


  三、职校工匠养成路径


  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学校通过“立足技能大赛,培养工匠技艺”、“基于课堂讲授,传播工匠精神”、“支持社团活动,训练工匠行为”、“打造校园雕像,树立工匠典范”、“举办征文活动,内化工匠信念”这些路径,培养“内外兼备、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职校工匠。


  1.立足技能大赛,培养工匠技艺


  职业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要成为优秀的职校工匠,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是其两条腿,缺一不可。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能力的阅兵场,也成为学校除教学工作之外的重点任务。


  2.基于课堂讲授,传播工匠精神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2学期均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职业道德教学是使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讲授,从理论上理解基本的原则、规范、范畴等内容,以实现教育目的的活动。《职业道德与法律》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爱岗敬业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别称,同样要求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同样需要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3.支持社团活动,训练工匠行为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与理论教学相对应,职业道德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实践性方法。职业道德的训练是围绕各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道德要求,偏重于通过强制性的职业道德实践来实现教育目的的活动。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参加实习的时间有限,社团是同学们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能力重要平台,社团活动便成为难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这些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等,与此同时,锻炼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养成相应的职业道德行为。学校领导层非常重视社团活动,致力于打造更多的精品社团,在“一系一品”的旗帜下,扶持更多的普通社团和专业社团。普通社团如义风志愿者协会、龙舟队、多肉社、FancyFree英語社、明月文学社、天武跆协社、轻音动漫社、E-STAR舞蹈社。与普通社团不一样,学校还鼓励各系部创办专业社团,如工程测量、建筑CAD、楼宇智能化、会计社团、叉车社团、钣金社团、喷漆社团等等。


  4.打造校园雕像,树立工匠典范


  典型示范是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迹直接有效地教育或感动受教育者,它突出了教育的先进性,是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之一。作为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掌握一门精巧的技艺,那就需要以能工巧匠为典范,引导学生以其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我国古代有很多能工巧匠,如土木工匠们尊称为祖师的鲁班。学校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合作企业特捐赠了鲁班雕像,现屹立于学校综合实训楼门口。


  5.举办征文活动,内化工匠信念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匠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工匠精神”,又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呢?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对“工匠”和“工匠精神”或多或少都有体会。因此,学校《明玥》校刊举办了“我理解的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理不辩不明,事不辩不清。通过此次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大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从内心接受工匠精神,并立志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校工匠。


  四、实施效果


  1.培养出技能过硬的职校工匠


  学校师生在2016年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20金26银16铜,其中国赛获3金2银,建筑工程测量和汽车营销项目获全国冠军。马学伟同学获“江苏省汽车维修技能状元”称号。2017年,环境艺术系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建筑装饰技能大赛中荣获金奖,汽车工程系在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中取得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


  2.营造出工匠文化的校园氛围


  无论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还是与企业合作打造鲁班雕像,亦或是举办征文活动,都给学生营造出颇具工匠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下,学生或亲自体验职业活动,或耳濡目染,或内心反省,均对“工匠”和“工匠精神”有了深刻认识,并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


  3.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参加工作后,大多深受单位重视,获得领导的认可。以“厚德尚学,精技致能”为校训,以培养“内外兼备、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职校工匠为目标,学校鼓励各系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示范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


  五、体会与反思


  1.引进全纳教育思想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目前,职业技能大赛确实能够培养出技术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但就像奥运冠军一样,毕竟是极少数。和奥运竞技场不一样,教育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培养每个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成为能够为社会所接受的合格的职校工匠。因此,学校需要引进全纳教育思想,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于受学制限制,五年制高职学生只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对职业的直接感受度不够,不利于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培养其工匠精神。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校内设立企业工作站,增加学生实习机会。同时,学校应积极申请现代学徒制项目,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让学生跟着企业师傅学习工匠精神,成为一名合格的职校工匠。


  3.提高德育教师水平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要想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工匠精神”可以翻译成“职业道德”,因此要想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首先要提高德育教師素质,教师以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感化学生,同时提高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水平,以“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生活”为原则,将空洞的道德说教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4). 

  作者简介:薛洋洋(1988-),女,山西永济人,硕士,讲师,科研处科员,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