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梦探究青年文化价值观的树立

  • 投稿Syua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13次
  • 评分4
  • 22
  • 0

易凯谕 杨璐 万克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价值观的形成、突出特点并探寻有效途径帮助青年树立和形塑核心价值观。针对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自我意识泛滥等问题,结合中国梦观念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个人成才和国家发展密切融合,增强我国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梦 大学生

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梦”并把它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2013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它们的提出旨在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引领中国青年文化价值观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实践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都在逐步建设当中,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建设势必会对个人层面的建设造成巨大的影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教育全过程。对于青年人的追求与梦想,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也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所以,中国梦和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都有共同的时代背景,意义深刻,只有将个人梦想的实现和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实现紧紧相连,让教育和梦想并进,才能走出一条出符合青年发展,国家需要的道路。将“我的中国梦”融入进大学生活的具体行动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关心国家大事,维护社会公正,增加社会监督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理论的发展与改进。

王华斌在《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中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孙体楠、王利化认为大学生在政治观念上呈认同、乐观、上进态势;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忧患多、思考多;成才意识上求知、求新、求整体素质提高;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价值取向多元化。

从发展趋势上看,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刘小新在《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中则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表现为:多元化特征突出;主体意识增强;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功利性倾向明显。以上学者对于大学生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已阐述得非常明确,倾向于认为文化价值观已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并没有将之与中国梦的概念联系起来深入探讨,本文以此为中心论点展开讨论。

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分析,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当代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与政治觉悟,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不够到位。通过研究分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高校对此的培育工作现状做了如下梳理,主要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认知欠缺、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不足、自身意志力薄弱和知行脱节几个方面入手:

1、理性认知欠缺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扩大宣传,深入教育实践。青年学生不仅能在生活中对核心价值观这24 字耳濡目染,更能在学校的专项课程学习中学习其精髓。为了将核心价值观引入教育环节,学校普遍采取扩大传统宣传、教师授课、组织学生干部学习等方式。然而,在校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却不容乐观。据调研所得,虽然几乎在校大学生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说法,但是能准确从三个层面指出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只占少数,其中又以学生干部群体较为乐观。

2、情感认同偏弱

学生普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不强,认为只是国家提出的又一口号,而与自己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从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方面来说,也没有产生太大的约束和号召效力。

3、信念意志不够坚定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缺乏和情感认同偏弱,也影响了大学生信念意志不够坚定。在生活学习中,大学生很容易被其它的价值观影响而产生动摇疑虑的心理状态,以致让其它价值观乘虚而入。

4、知行脱节比较严重

知与行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现今大学生知行脱节的案例是处处可寻的,如国内某知名高校的寝室投毒案,药家鑫案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学校宣传教育刻板、学生本能排斥心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偏差、社会多元信息导向等是分不开的。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从一个人进入社会生活的那一刻开始的。只要一个人开始接触客观世界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并在有意无意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因此,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向内心自主感化形成后,又向外界做出反应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一个人的价值观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具有相对稳定性。青年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与教育的关键就是抓住青年思想活跃、价值观构筑尚未稳定的时期,进行必要的正确的引导,使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其一生的价值基点。

价值观的传统特点有: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和主观性。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环境出现了新的特点:

(1)多元化: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和人际交往的扩大,各方价值观念,精华或糟粕,奔涌而下,物质的丰富,思想的追求,愈发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也都促使着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

(2)体系化:为了应对价值观的多元化,政府推出价值体系导向,并作为主流价值观突出强调,深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被正确地、深入地、广泛地实践,个人梦才有可能实现,民族梦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

针对目前高校的教育现状,现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第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辨识度。在利用新媒体宣传、组织专题学习讲座、举办专题活动的时候,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辨识度。要让青年学生们时时刻刻接受价值观的刺激,激励学生去思考、去反思、去创造。

第二,寓教于乐、言传身教。教师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跳出照本宣科、刻板说教的怪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教与育并重,结合时政、社会热点以及自身经历,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三,眼界放宽,打开牢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青年的价值导向,并不是禁锢青年思想的牢笼。在日益开放融合的当代社会,应该有更加包容的心态、自由的姿态去接纳青年们多元的、创造性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内的自我追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改变,尤其是中国正处于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青年人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并把价值观和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自觉紧密地联系起来,以青年之力量,振兴中华之明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

②陈琳,《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D].南京大学,2011

③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④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⑤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作者:易凯谕,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3 级学生;杨璐,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 级学生,万克文,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