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三要素”,开展多样的对话实践——说明议论类文本的特点及教学

  • 投稿夏天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608次
  • 评分4
  • 97
  • 0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做出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某种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议论类的文章不多,苏教版中说明文有《神奇的克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大自然的文字》《只有一个地球》等;议论文有《说勤奋》《陶校长的演讲》《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出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说明文和议论文,因为它们在生活中使用很广,学习这些文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正是当前教育比较欠缺的。

说明文和议论文是不同的文体,按理应该分开论述。但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两类文本都属于应用文系列,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展开对话教学上,有着许多共通点,所以这里合并为一类——说明议论类,来简要说明如何实施教学。

一、说明议论类文本的特点

说明议论类文章有哪些共同之处呢?第一,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看,说明说理要有观点、有倾向。说明文和议论文都是阐明某种问题,有着鲜明的观点,说明文说明“是什么”“有什么”“干什么”,议论文阐释“什么观点”“什么依据”。说明说理,并非完全客观的,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往往很明显。第二,从文章构思和结构角度看,说明说理有方法、有序列。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做比较等是常用的方法。整体而言,说明文、议论文思维缜密,具有科学的条理性,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每一部分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第三,从文章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角度看,说明说理有温度、有技巧。说明文的语言文字表达要求准确,一般不允许夸大其词,也不可以浮想联翩。但是收入小学教材的说明文大部分是一些科学小品文或者是文艺性说明文。这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常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因此,它的语言往往是形象生动的。议论文要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不能模棱两可,其语言要求准确严密,鲜明生动,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看来,小学教材中的说明议论类文章语言表达既要准确,又要形象生动,有温度,有情感,有技巧。

二、说明议论类文本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说明议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

1.对文体特点把握不准,把课上成了故事课、品德课。小学教材中的说明说理文,为了便于儿童理解接受,一般会形象化地介绍或者说理,常常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故事来说明或者论证。有的老师在教学时把它们当成记叙文来教,逐字逐句品读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甚至过度挖掘文本的思想意义,对学生进行过分的品德教育,这就偏离了这类教学文本的主要方向。如教学《谈礼貌》,教者花了大量时间在分析牛皋、岳飞、周总理的人物形象,而对说理方法关注极少。再如教学《麋鹿》,在分析了麋鹿生活环境、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几个方面内容后,教师又花费大量时间探究为什么麋鹿会有如此经历,带领学生沉浸在国家落后、社会黑暗、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悲愤之中,课堂教学演变为爱国自强的品德教育,而文本生动准确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结构却没有认真学习体会。这些都是对文体特点把握不准,未突出文体特性的表现。

2.对语文学科特质彰显不够,把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说明文议论文因其特殊的结构和表达,应该更有利于进行概括总结、品析鉴赏、分析整理、演讲表达等训练。然而,当下的教学常常过分注重知识的学习,忽略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方法的习得,把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如教学《神奇的克隆》时纠缠于“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现在到底有多少克隆生物”等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讨论上,教学《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时片面讲述海洋的作用,并搜集大量的资料举证说明。这些都是没有考虑到语文学科的性质,导致语用学习落空。

3.品味语言的方法“公式化”。说明说理文教学除了要帮助学生理清事物的特点、作者阐述的观点、文本蕴含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有的表达顺序、文本结构以及语言运用。不少老师似乎也关注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教学的组织出现了“公式化”现象。课堂上常常听到教师这样提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文章更生动、更准确、更形象)基本上都是些“套话”“空话”,学生并没有真正沉潜到具体语境中,站在说明说理需要的高度,领悟到运用打比方、列数据、摆事实、举例子等方法的好处。

三、说明议论类文本的教学选择

那么,说明议论类文本到底该怎么教呢?笔者认为,可以紧扣“三要素”展开对话实践:既要关注内容——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又要关注结构——思路是什么,逻辑是什么,还要关注语言——怎么说的,表达巧妙在哪里。在具体教学中,这三个方面是统一的整体,教学时需要整体设计、统筹兼顾。为了表述的方便,下面我们予以分别阐述。

1.关注主题内容,体验角色展开对话:站在作者立场,讲观点表倾向。

说明议论类文章既然鲜明地表达着作者的观点,那么学习首先就应该敞开心扉,以虚心的姿态倾听作者的心声,去接纳作者,理解作者,了解作者到底想说明什么。接纳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换位体验,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和立场去看问题,把自己化作作者,来讲述观点。怎么换位体验呢?第一步,大胆假设,虚心求证。即在阅读相关文章前,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提出问题:如果我来写,应该写什么?对于这个话题,读者最想了解什么?他们可能有什么疑惑?然后潜心阅读,一一求证:文章有没有像自己所预想的那样来写,每一个观点是否都很清晰?文章还有哪些内容是我没有预想到的?第二步,角色代入,分层次讲述。即在基本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向“别人”(学习同伴)分层次讲述观点,可以先简要概述,或者是提纲式说明,再逐步详细讲述(渐渐由读转变成说和讲)。第三步,互动对话,答疑解惑。学习同伴现场提出问题,现场答疑解惑。每一个学习者既是提问者,也是解答者,角色处在不停的转换之中。

比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开始就让学生先根据题目,提出自己大胆的设想:文章应该写什么?学生的想法非常丰富:什么叫克隆?克隆有什么用?什么时候开始有克隆技术的?第一个克隆成功的动物是什么?克隆的成功率有多高?人可不可以克隆?克隆的生物与原来的“主人”是什么关系?克隆技术未来发展怎样……接着,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课文,虚心求证文章有没有讲这些问题,是否讲述清楚了,作者还讲了哪些自己没有预想的问题。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将这些问题基本弄明白,初步消化理解。然后,就让学生代表“作者”(或者说是代表科学家)来讲述克隆的相关知识。开始,可以是“零碎”地讲,也就是一个问题一讲;渐渐要求组合着讲,两个或者三个问题一讲;继而要求“艺术化”地讲述,比如可以自问自答,可以故意设置悬念,就像课文第一自然段由孙大圣猴变人引入一样,多一些讲述的技巧。最后,让学生互相提问,彼此作答。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互相提问,挑战自我。学生除了围绕文章中提到的知识发问,还拓宽思路,学会了创造性发问,创造性解疑答惑。这是充分体验角色,在语言运用中内化积淀的表现。

再如《学会合作》的教学,开始也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来谈合作,你的观点是什么,你该怎样来论证你的观点。接着,让学生仔细阅读,看看作者的观点有哪些,文章又是怎样论证这些观点的,在书中分别标注出来。我们看到作者的观点是这样的:(1)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2)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3)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三个“论点”一脉相承,逐步推进,但作者并没有花同样的笔墨论证,而是在怎么合作上充分论证,这说明作者在本文重点谈的是怎么合作的问题。在弄明白这些后,让学生练习“演讲”,换位成作者讲述,也就是从易到难、从片段到全文,从一个论证到组合论证,以“讲述”助“理解”,以“讲述”助“内化”。最后,还可以安排一个辩论:事事都需要合作吗?让学生学习辩证思考,拓展思维空间。

2.关注结构样式,激活文本展开对话:进入文本世界,谈思路说条理。

说明议论类文本在说明论述的过程中是有方法和顺序的,而每一篇又都是独特的,所采用的顺序和方法不尽相同。比如,同样是说明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介绍说明火星的样子以及水和生命是否存在等问题,全文采用作比较的方法,用地球和火星作比;《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介绍了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未来人们怎样开发和利用海洋,从过去写到现在再到未来,两篇文章介绍的方法和思路是不一样的。同样是议论文,《陶校长的演讲》“四问”是并列的,每一“问”的结构方式都基本是一致的;而《谈礼貌》选用三个小故事来谈礼貌的问题,看起来好像也是并列的,但其实是有层次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激活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基本的说明说理方法,学习说明说理文的整体架构方式,理解文本内在的逻辑结构,并尝试模仿其结构进行说明或者说理的实践操作。

比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抓住“孪生兄弟”一词展开提问:“孪生兄弟”一般有哪些相似之处?(外貌、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一般怎样介绍?(从外貌到经历到性格,由表及里)介绍过程中除了讲相似处,还应该讲什么?(不同之处,这是核心,也是读者最关心的)火星和地球也是“孪生兄弟”,看看课文有没有按这样的顺序来介绍说明呢?通过阅读对话,学生发现文本正是这样介绍的:火星和地球的“外貌”相似——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他们的“经历和性格”也相似——一样曾经荒凉寂寞,一样有过水和生命的存在;相似中也有不同——地球留住了水,火星的水“逃向了”太空。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要非常清楚每一个知识点是怎么说清楚的。“火星上的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消失的?请代表文本给大家讲清楚。”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激活文本,引领学生细致了解每一个猜想和推测,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条理层次。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介绍的过程中关于地球的描写花费了多少笔墨?为什么?”让学生对作比较的手法有大概了解。

再如,《陶校长的演讲》整体结构非常清楚,开头开门见山讲“今天谈四个问题”,叫“每天四问”,然后一“问”用一个自然段介绍,最后总结。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点在于每一“问”的描写。比如第一“问”这样写: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是空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希望你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坚固的“健康城堡”。这其中的逻辑结构是什么?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多少,接着谈为什么这样问,再讲怎么保证身体进步,最后提出希望。层层递进,步步提升,逻辑严密。教学中可以把每一段的内在结构特点作为重点,选取一段文字,通过范读和演讲的停顿,让学生感受其节奏,逐句理解讲了什么,理清层次,并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内化于心。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其结构进行片段创作。

3.关注语言表达,选择内容展开对话:凸显学科特质,品文字学运用。

选入小学教材的说明文、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又贴近儿童、形象生动。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题目本身就很形象;《谈礼貌》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等古训俗语的恰当引用,准确有力,充满文化气息;《陶校长的演讲》中,连续发问的语势,更是语言表达的精彩范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品味语言,学习表达自然也是说明议论类文本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开展适宜的对话实践,保证语用的落实。

可以咬文嚼字,品味字词运用的准确生动。与其他类文本教学一样,说明有时也要一词一句地好好品味。(1)词语的形象生动不可忽略。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用“寂寞”“袭击”“四处游荡”“家常便饭”等词语把枯燥的科学知识描写得生动有趣。(2)多样化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不可忽略。引用名言警句是议论文中常见的表达方法,每一条名言警句都值得好好玩味,比如《谈礼貌》中的“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设问、反问、反复、打比方等也是说明议论类文本中常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它们能起到增强语势的效果,也要好好品味。比如《学与问》的结束句:“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段话句式对仗、比喻形象、语势连贯,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好好体会。

可以推敲句段,研习说明、说理方法的巧妙。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说理方法是学习此类文本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关键段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进行品读,学习说明、说理的方法。如《埃及的金字塔》中运用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详细介绍了胡夫金字塔。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好好读,了解胡夫金字塔的高大以及建造的艰难,接着让学生分别就某个数据或者某处比较说说表达的效果。相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跟摩天大厦比不跟高山比?为什么要假想绕地球一周?你能从230万、2.5吨、10万人、30年这组数据背后看到怎样的场景?从而使学生明白说明文比较的对象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列举数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更能打动人,更有说服力。这也是《埃及的金字塔》一文说明的巧妙所在。说理文章也一样可以抓住关键段落学习说理的方法。教学《说勤奋》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从哪里可以看出,并引导关注“小时候读书”和“做警枕”这两件事为什么只是概述而没有详写,让学生弄懂文本突出的是“勤奋”这个要点,说理到位即可!

可以组织发布会、演讲比赛,用文本语言规范自己的表达。选入教材的文章必定是典范的例文,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典范的语言来规范自己的表达。一篇说明文就是一个事物的说明书,一篇议论文就是一个演讲稿。教学中,可以组织发布会、演讲赛,引导学生借用文本语言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发布会上可以直接介绍,也可以变换身份介绍。比如,《只有一个地球》可以变成地球的自述,《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可以让两个人分别扮演地球、火星合作介绍。演讲时不仅要记住内容,还要注意语速、语势、神情、体态等。有的文章还需要适当修改,使语句更适合演讲。演讲的方式可以很灵活,如一人讲、两三人对讲、你讲我演、你讲故事我揭示论点等。比发布会、演讲比赛更重要的是之前的准备和练习,它的价值往往要超过介绍和演讲本身,因为训练的过程就是充分对话、积极内化的过程。

可以选择读写结合的方式,巩固表达手法的掌握。刚刚学习了某种说明方法,学生一般会有运用的热情。这时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借鉴文本中的说明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比如,学完《埃及金字塔》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和数据资料,让他们仿照课文写一写扬州本地的文昌阁。

再如,《说勤奋》一文举了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只有勤奋才能有成就——“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就例举的完整性来说,如果再举一个外国的事例,说理会更全面。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外国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让学生改写。把一个详细完整的故事改成说理文中的一个事例,是需要很强概括力的,这就促使学生反复阅读文中的事例,了解其逻辑结构,进而迁移仿写。当然,也可以进行全文的模仿创作,如学完《陶校长的演讲》,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学写一个每天三“问”或者四“问”,学完《谈礼貌》让学生模仿其结构写一个《谈读书》。读写结合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常见也是最有用的方式。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关注内容讲观点、关注结构理层次、关注语言练表达三方面没有先后之分,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它们是相互融通,共生共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