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颗粒污泥中试设备的快速启动研究

  • 投稿鬼畜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758次
  • 评分4
  • 51
  • 0

王少芳 王 琳 杜 姗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研究了低高径比SBR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快速启动。以缩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时间为目的,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以醋酸钠为基质,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在前期驯化和培养实验阶段中,COD负荷为2.47~3.84kg/(m3·d),C:N:P=100:5:1,形成的细小颗粒,呈黄褐色细砂状外观,反应器内为颗粒状污泥和絮状污泥混合存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启动;SBR反应器

好氧颗粒污泥与传统活性污泥相比,具有更好的沉降性能[1]。好氧颗粒污泥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但是由于目前实验多在小试规模,且采用的SBR反应器高径比均较大[2]。中试规模低高径比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鲜有报道。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培养时间长,操作条件要求高[3]。本实验在中试规模下采用低高径比的SBR反应器,利用人工配水培养好氧颗粒污泥。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圆柱形的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成,有效容积251.2L,内径40cm,有效高度200cm,超高50cm。反应器进水、曝气、沉淀、出水和闲置的时间,根据不同实验需要设定,均由电磁阀和电磁继电器控制。进水采用大流量离心泵提升,可在6min以内完成进水。曝气采用的是反应器底部微孔曝气方式。实验装置见图1。

1.2 进水水质与接种污泥

实验采用人工配水作为反应器进水,浓度为:NaAc 1000~2000mg/L; (NH4)2SO4 250~450mg/L;KH2PO4 30~70mg/L;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运行周期下,调整进水中碳源、氮源和磷源的浓度。实验接种的污泥来自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的回流污泥。取泥后检测的污泥性质MLSS为4750mg/L,MLVSS为2670mg/L,SVI为136.84ml/g。

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实验运行中定期取进水及出水,保存于洗净并具有磨口塞的玻璃瓶中。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氨氮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硝氮采用酚二磺酸光度法,亚硝氮采用N-(1-萘基) -乙二胺光度法,总磷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和污泥体积指数(SVI)采用标准方法测定[4]。

1.4 反应器运行方式

反应器运行周期为进水6min,曝气192min,沉淀12min,排水30min,一个周期为240min,一天运行6个周期。曝气量由气体流量计控制在240L/h,反应装置在室温下运行。在运行过程中,逐渐减少沉降时间,12min(1~5d),10min(6~10d),8min(11~15d),12min(16~30d)。

2 结果与讨论

2.1 污泥浓度与污泥特性

反应器中污泥初始浓度为2375mg/L。本阶段实验中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为选择压法。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是利用选择压法促使污泥颗粒化,例如王强[5]等。第1d~5d污泥浓度无明显变化;第6d开始沉淀时间减少为10min,污泥MLSS呈下降趋势,一度达到1658mg/L;培养一段时间后,污泥量缓慢上升,但在第11d沉淀时间进一步缩短,污泥浓度持续下降;第15d时,MLSS低至1260mg/L,污泥大量流失。由于系统中污泥浓度降低,会严重影响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因此放弃使用选择压法,在第28d,MLSS达到1806mg/L。污泥的SVI值虽然在运行期间一直有变化,但整体呈下降趋势,由于采用选择压法,结构松散,沉降性能较差的细小的絮状污泥随出水排出系统,在污泥量下降的同时,SVI值逐渐降低:接种污泥初始SVI值为136.84 ml/g,沉降性能较差,运行到第6d降至89ml/g。在每次降低沉淀时间后,SVI值都略有上升,表明污泥对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第30d时SVI值为58ml/g。

2.2 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2.1 反应器对COD的去除效果

启动初期,COD去除率较低,最低为35%,最高为44%,主要是由于污泥适应新的环境和基质。但本实验的配水为易降解的醋酸钠,所以微生物对基质的适应能力较快。随着反应器的运行,对COD的去除逐渐增强。在反应器运行到一周左右,COD去除率已达到80%,反应器启动成功,COD也由进水的1076mg/L下降至出水的245mg/L。当采用选择压法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时,由于沉降时间的突然降低,造成了一部分污泥的流失。污泥量的减少,致使COD的去除率下降至60%,出水中COD一度增加至457mg/L。随着放弃选择压法,污泥量逐渐得到了恢复。出水的COD逐渐降低,降到200mg/L以下,实验后期出水中的COD为143mg/L,而去除效率也达到了85.61%。

2.2.2 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在运行初期,絮状接种污泥在适应新的环境后,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出水中氨氮一般在9mg/L以下。但每次减少沉降时间后,随着MLSS的降低,氨氮的去除效果显著下降,出水中浓度一般大于10mg/L,去除率在80%以下。这可能是因为大量的氨氧化细菌被排出了SBR反应器。停止使用选择压法之后,出水中氨氮缓慢降低到了4mg/L左右,去除率达90.48%。

2.2.3 反应器对TP的去除效果

在初期反应器内污泥对TP去除非常不稳定,几乎没有去除能力。去除效果上下波动,去除率在35%附近波动,出水中TP的含量大于6mg/L。在后期对TP的去除效果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增长,去除率达64.82%。

在实验进行到第24d,反应器中出现直径大约在400um的颗粒状污泥,颜色为土黄色,反应器中颗粒污泥与絮状污泥混合存在。

3 结论

1)在中试SBR反应器中,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实验室配水,经过30余天的培养,形成平均粒径在400um的好氧颗粒污泥。污泥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2)采用选择压法培养颗粒污泥,MLSS由接种时2375mg/L下降至1260mg/L,导致了反应器运行不稳定。在调整运行周期后,反应器正常运行。因此要在颗粒污泥培养的不同阶段,逐渐降低沉降时间。

3)系统对COD、氨氮、总磷能保持较好的去除率,分别为85.61%、90.48%、64.82%。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贺延龄.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2]Liu Y,Tay J H.The essential role of hydrodynamic shear force in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 and granular sludge[J].Water Research,2002,36(7):1653-1665.

[3]王建龙,张子健,吴伟伟.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09(3):449-473.

[4]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4版.北京:环境出版社,2002:105-107,210-213.

[5]王强,陈坚,堵国成.选择压法培育好氧颗粒污泥的试验[J].环境科学,2003,24(4):99-104.

[责任编辑:邓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