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

  • 投稿毛线
  • 更新时间2016-03-15
  • 阅读量432次
  • 评分4
  • 58
  • 0
 摘 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把握好软硬件之间的平衡,既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支撑,还要重视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建设[1]。以往,我们在“物的新农村”方面关注较多,忽视了“人的新农村”建设。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一词,会议强调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凸显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偏向起到明确的规范作用[2]。 
  关键词:人的新农村;物的新农村;三农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13-02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举措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较多地区在“物的新农村”方面关注较多,对“人的新农村”建设关注不够。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村容村貌”的整顿,更有甚者把新农村建设简化为强制性“拆旧屋盖新房”的形象工程,使“民心工程”变成了“伤心工程”,对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态、培育文明乡风等投入大、见效慢的工程重视不够。同时,忽略了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以为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农民住进楼房、通上水电暖就是新农村建设,其实是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形式化,摒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新农村”这一简洁有力的概括,揭示了人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 
  一、“物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要求。以往,我国实行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硬件投入,进行一些农村帮扶工作,在资金上给予最大支持,十多年来,我国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补充耕地4 500多万亩,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这一系列生动的数字,都是党中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改善农村生活的丰硕成果。经济基础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没有“物的新农村”,农村必然落后。正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言,着眼点应该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因为这是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物的新农村”强调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除了对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文化、公共服务等诸多层面的需要。“物的新农村”当然是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构成,但只有贯注了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的“人的新农村”才能呈现新农村的本质,才能确保新农村在建设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2]。 
  二、“人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 
  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提出已经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与重视,但“人的新农村”使原有的内涵更加鲜明。“人的新农村”,是指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以人为本”做了一段完整的阐述,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服务人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国家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2004年至2015年连续12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相继出台了各种利农惠农政策。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13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纵观这些一号文件,其核心思想都是城市支持农村,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在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新趋势、新气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党中央为农村描绘的一幅美丽蓝图,它与中国梦有着相同的本质,那就是“以人为本”。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 
  三、“人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措施 
  “人的新农村”一提出即深入人心,这表明,未来国家对农村的建设方向,将从单纯的“物的建设”过渡到“物的建设”与“人的建设”同步推进,从单条腿走路过渡到两条腿并行。从2005年提出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新农村建设就取得了重大进展,当然,在发展中存在各种不平衡,其中之一就是与“物的新农村”建设相比,“人的新农村”建设相对滞后,这是有缘由的。“物的新农村”建设在成绩上来得更快一些、更直观一些,加之急于“出政绩”,自然就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物的新农村”,“人的新农村”建设会因此被忽略。此次“人的新农村”建设又将如何开展呢? 
  1.“人的新农村”,核心是对“人”的建设,一个基本前提是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是提升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从而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建设,农民是建设的重要主体和内在力量。面对当下一些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认同感匮乏、参与感不强等问题,政府要用民主的办法搞新农村建设,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只有和农民的认同、参与高度契合,良性互动,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2]。虽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不意味着农民一定能够胜任新农村建设的重任,也不等于说农民的素质不必提高[5]。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结构偏大,导致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缓慢,缺少“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大“短板”。当前要创造条件为农村注入新的血液,培养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把发展农村重任的接力棒交到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轻人手中。只有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更高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人的新农村”建设应有之义。近年来,国家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多,卫生、教育、医疗等领域公共资源在农村普遍稀缺,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公共服务落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而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会对社会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医疗差异会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民心理上的不平衡;义务教育差异导致城乡人民发展机会不平等;社保差异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随着“人的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国家要加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逐步提高标准和保障水平,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3.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是“人的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战略。近年来,农村出现了一种新情况,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导致的“空心村”增加,“三留守”问题突出(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有能力的农民都在“逃离”,只剩下老弱妇孺,而政府组织和力量在这一地区也在持续弱化,这种趋势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不利于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留守儿童极容易受到侵害,也因为缺乏关爱而在学习、情感、纪律等方面出现问题;而留守老人无依无靠,生病无人照料,甚至去世都不为人知。作为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三留守”现象不是暂时的,它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成为“人的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应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的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要让“三留守”有依靠有保障。 
  4.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人的新农村”的意义所在。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市和乡村应该各具特色,新农村应该是升级版的农村,而不是缩小版的城市,以往照搬城市模式发展,大拆大建,逼农民上楼等简单粗放的办法,必须坚决摒弃[1]。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加强对古老村落、民俗村落和特色村落的保护。注重村庄人文景观的保护和修复,留住美丽村落的历史与现在,是构建“人的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此外,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的新农村”另一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地资源破坏严重,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村容村貌不容乐观。城市与农村的人居环境差距越来越明显,影响了整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急需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垃圾处理、排污系统,对村庄的垃圾分类管理、河道污染治理、养殖污染清理等进行制度化规范[6]。只有传承乡村文明,让生态田园风光印在心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人的新农村”。 
  推进“人的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总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人,落脚点也是人,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又是建设新农村的本质要求。把“人”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把满足农民需要、促进农民发展作为出发点,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千秋伟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乔金亮.“人的新农村”旨在提升农民幸福指数[N].经济日报,2015-01-04. 
  [2]腾朝阳.新农村的本质是“人的新农村”[EB/OL].(2014-12- 
  25)[2015-10-01].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 
  4-12/25/c_1113764786.htm. 
  [3]程国强.推进“人的新农村”建设[EB/OL].(2014-12-24)[2015-10-01].http://www.cssn.cn/zt/zt_zh/xwzt/ncgzhy/zjgd/ 
  201412/t20141224_1455033.shtml. 
  [4]徐辉.中国梦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4:94-95. 
  [5]关兴.“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理念[J].甘肃农业,2006(12). 
  [6]郑风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J].国事论,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