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 投稿掌蘑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43次
  • 评分4
  • 21
  • 0

叶德跃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56)

摘要:本文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及建议三个方面着手,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形势下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其次指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即从农村土地争议、基层组织建设不力、干群矛盾时有激化、农民法制意识淡薄。最后从按照党的执政基础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社会稳定的法律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和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21-03

农村是我国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越来越成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在我国当前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社会的各类矛盾纠纷频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各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我国13亿多人口,9亿多在农村,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农民生活是否富裕,都依赖于一个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因此,维护农村稳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

(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

维护中国社会稳定首先要维护农村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是邓小平的重要治国思想和执政理念。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稳定对于正在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稳定是大局,稳定是政治,稳定压倒一切。

(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多,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大量产生却不能处理好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与城市相比日益扩大,分配的不公平和利益的两级分化,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挑战。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不能不高度重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前提

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又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标志,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当前农村社会稳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农村土地争议

1、土地问题。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及粮食保护价等因素,带来了农村土地较之以往的大幅增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种地积极性,大多数在外务工人员也对土地的热情剧增,人们开始想方设法地回老家要地、种地,再加上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政策,使土地不能随着人口的增减变化而调整,由此引发各类纠纷。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不规范。

2、宅基地问题。当前农村中存在的“空心村”现象越来越突出,且有连年上升的趋势,一些老宅院常年闲置无用,给子女盖房再要宅基地,不断向村边、村外扩展,这样新批宅基地侵占耕地现象愈来愈突出。

(二)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

1、在一些农村的村级班子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不协调的问题。分工不协作,工作相互推托,各行其道,管理混乱,影响了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使得一些本来能够在基层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保护不了村民们的利益。有些乡村干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差,不善于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掌握社会动态,对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是易于引发矛盾的苗头性问题,不能站在政治、大局的高度分析研究,提早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处理群众事件中,表现得头脑麻木,动作迟缓拖延,以至把小事拖成大事,把容易解决的事拖成很难解决的事。

2、有些政策落实有困难。比如现在村级换届中的村委会直选,在目前广大群众政治、法制素质偏低、家族观念强势存在的前提下,单纯依靠直选,不是造成走过场,就是把村级选乱,乡村落实上级政策有顾虑。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痪散。党员老化,基层组织软弱痪散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二是民主治理流于形式。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水平较低;对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缺少检查指导。

3、政策性遗留问题难处理。如计划外民办教师,上级没有出台具体明确的政策,对现在他们要求的问题无法答复,只能被动稳控;原来安置的“商、粮、供”等单位人员,现在由于政策性调整,多半下岗无业,造成生活无着落,再就业问题很难照顾,有的即使已经就业,还想占公家的光。

(三)农村社会治安问题

1、农村刑事、治安案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村级矛盾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数量增多;入室盗窃、偷盗大牲畜案件时有发生;受法不责众不良思想的影响,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企图达到个人目的,而煽动群体性事件的苗头不容忽视。另外,现在交通便利、通讯快捷也为有效防范和处理私自串联增添了更大的工作难度。

2、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事故频发。随着农村交通网络不断扩展完善,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也大幅上升。农村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数量、死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农村家用电器的增多,因电器使用不当引发的火灾事故也屡见不鲜。

3、地域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就南阳新野县五星镇来说,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成为全镇工作的头等大事,几乎每年都有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非法生产对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四)干群关系时有激化

1、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个别村级政务、财务公开的力度不够,群众因不明真相,造成猜疑和误会,聚集成了干群矛盾。造成问题的原因,一是“内容”有漏洞。村财务公开的内容过于笼统不具体,不够准确、真实和及时,群众不能全面了解村务、财务情况;或有些是由个别干部说了算,财务甚至没有公开。二是“制度”有漏洞。乡村虽然都有各种规章制度,但大多都是只规定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很少规定违反制度如何处罚、如何监督制度的落实,缺乏约束力。

2、部分上访群众的政治、法律意识差。一旦有事不是依法办事,而是越级直接找领导人,或是聚众施压,认为越找领导越容易办成事,闹得越大,得到的利益越多;再就是有一部分人,纯粹就是无理取闹,把上访作为一种职业,抓住各级政府怕出事和花钱买平安的心理,得寸进尺,不管有理无理,动不动就向政府施压。

3、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方式简单、粗暴。一些矛盾是由于干部自身处理的不到位造成的,有的是一味推拖,有的基层干部掌握的政策法律不全面、不透彻,尤其是新出台的国家政策,造成“老法不顶用,新法不会用”,引发干群矛盾。

(五)农民法制意识淡薄

1、农民缺乏法制观念,会使他们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束手无策。有些农民不知道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为自己伸张正义,往往采取蛮干的方法而激化矛盾,使一些原来比较简单的民事纠纷发展成刑事案件。还有些村民遇到矛盾纠纷时,无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抱着“人多势众,法不责众”心理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甚至搞械斗而导致流血冲突,置法律于不顾,企图通过制造群体性事件而达到目的。

2、农民缺乏法制观念,使缠访、闹访、越级上访等信访问题成为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提高,除对政法干警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提出质疑并引起涉法涉诉外,大多是由于人们的法律防范意识不强或在运用法律条文中“断章取义”造成的,大多数上访群众在运用法律条文中只注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权利,而忽视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从而不达目的不罢休地进行上访上诉,这部分人员占上访数的多半以上。

三、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历史的、创新的和发展的观点,坚持现实与长远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科学理顺行政、经济、法律、教育、技术等相互关系中,逐步解决那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农村稳定第一道防线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1、突出“两委”班子建设。抓好先进村党支部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级联创活动,培养树立一批团结实干、业绩突出的典型样板党支部。集中整治瘫痪落后支部,培养选拔好农村带头人,真正把那些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中来。选配好农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根据新形势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对“两委”主要领导进行政治理论、组织领导能力、民主与法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培训,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2、发扬民主促进管理。健全和完善村级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及时全面地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推行村民小组财务审计制度,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对村级财务监管,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如南阳邓州市推广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3、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乡村干部要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家中,听取群众呼声,及时掌握农民思想动态,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特别是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要依法办事,及时公开。扩大农民的参与和监督权,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要引导群众依法上访、有序上访,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

(二)强化农村稳定的法律保障,依法管理农村社会

1、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工作。

首先,加强基层干部法制培训。强化广大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形成遇到问题想法、处理问题依法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和公仆意识,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公安机关、治保组织、民调组织要在法制宣传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通过办案、调解纠纷、开设法制讲座、接受法律咨询、解决群众的疑难问题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行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其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

2、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要扩大低收入者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的覆盖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要统筹考虑农民的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近郊失地农民来说,应积极寻找政府、征地主体、失地农民间的最佳利益结合点,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如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换社保等等。

(三)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

1、加强基层社会治安力量。要加强乡镇派出所警力,配备急需的工作设备,增强基层侦察和打击力量。公安部门应进一步扩大巡查范围,加大威慑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设,切实指导村治保会开展工作,加强农村治安基础工作。

2、司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村级调解委员会的指导。定期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出的带有激化性质的矛盾纠纷,应分解到人负责调处或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行政的途径进行解决,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力争把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3、健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本着群防群治的思路,加强十户联防、三户一村的落实;定期开展治安排查,加大对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查处力度,加大对治安混乱区域的整治力度,并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做好法制宣传和帮教工作,增强农民知法守法意识。

(四)强化农村公共行政意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执政方式

1、扩大农民代表比例,使农民享有和市民同等的选举权。农民不平等选举权的产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及现实合理性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及文化等诸方面现代化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但与此同时,农民不平等的选举权也给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实现城乡等比例选举的客观环境。以工哺农代替了重工轻农,城乡均衡发展成为当前的发展取向。

2、积极稳妥地实施城市帮扶农村战略。要想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城乡发展失衡,因此,“城市反哺农村”已成为当今中国构建城乡和谐的必然选择。因此,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城市对口帮扶农村战略,帮助社会稳定问题比较突出的农村切实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减少不稳定因素,是切实可行的。

(五)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基础建设,打牢稳定经济基础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效途径,也是科技和资本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输出农村的重要渠道。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应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家庭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尽可能拓宽农民自主择业增收的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消化,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2、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的好办法。要本着科学可行、扩大融资、市场运作的原则,以集镇为中心,全面规划和发展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路、线、网、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放开小城镇户口管理,放宽小城镇开发建设等优惠政策。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吸纳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不断减少农村人口,为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推动二、三产业发展,为更多人创造就业增收机会。南阳市通过开展“50强集镇”动态评选活动,培育了一批四星级、三星级重点镇。

3、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把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着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下功夫;二是要按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发展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双轮驱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三是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切入点,着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四是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目标,着力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上下功夫。新野县结合县情,确立了“四新一强”(即发展新经济、建设新生活、培育新农民、创建新机制、打造强班子)新农村建设重点,强力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培育出了像五星镇张店村、上庄乡柳坡村、上港乡果园村、城郊乡李湖村等一大批省市新农村示范村。

4、大力引进科技和人才。要牢固树立以科技谋发展、靠人才谋发展的理念,以最宽松的环境和最优惠的条件大量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化发展水平,以科技人才战略解决农村稳定和发展问题。

(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构建多元化调解网络

1、建立纠纷双方自主谈判协商制度。乡镇和村为纠纷双方提供一个平台,鼓励农民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并使之形成制度。如通过召开村民调解委员会会议的形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参加,对发生纠纷的村民,均按调解会议的方式,由乡(镇)、村干部或专职人员主持“摊在桌面上”自主协商解决,确保调解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

2、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稳定。“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具体内容是:所在村组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通过 “四议”、“两公开”程序。“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 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实行“四议两公开”,这个做法既有实质性的内容要求,又有程序性的刚性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农村治理机制的民主运作方式,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整个过程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二是体现了更加突出了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模式;三是达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的要求,使得监督不仅有层次性,也得到实质的落实,不流于形式、不落空。核心就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决策。党组织有“为”了,在农村基层就会有“位”,党的领导也就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设。南阳作为“四议两公开”发源地,自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引导,各个村(居)“两委”班子积极实践,活学活用,不仅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村“两委”班子合力,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充分调动了广大基层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