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创客教育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探索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29
  • 阅读量63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本文论述通过开展创客教育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以兴趣为纽带开发新课程,通过与国内外创客团队的学习与交流,开展边玩边做边学的创客教育,配合建设完备的师资队伍,积极组织和宣传创客教育的理念,营造创客教育的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创客教育创新实践能力工程训练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053-02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空间是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的实验室,创客们可以在创客空间里共享资源和知识,实现创新创意的作品。创客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永无止境地追求创新的精神,这一精神无关乎性别、是否创造出物化的制品,只关乎做事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工匠精神一脉相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其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延伸,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目前创客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地参与到创客教育的实践中,努力发展创客教育。


  一、创客教育的含义


  创客与教育的结合,提倡以创新为导向,以兴趣为纽带,鼓励跨学科交流和协作,为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士搭建开放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推动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创客教育倡导素质教育、开放式教育,鼓励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客教育及创客精神的逻辑图如图1所示,其通过培植众创文化,培养具有创客精神的人们,然后通过实践,提高国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因此创客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能够促进国民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创客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创新精神,在高校开展创客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这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


  创客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客精神的学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所谓工匠精神是指人们基于共同的兴趣,在开源、科学、工程、数字或者电子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创造新事物的工作空间、实验室、工坊等。创客教育其理论包含了最新的创新教育理论,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它融合了最新的教学法,即项目式学习法,配合学生体检式教学,并结合DIY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创客运动的开展,营造众创文化。创客教育的开展其核心是培养创客精神,创客精神的发展促进个体的个性开放,自强进取努力创新;促进社会的协同发展,融合创新,共同分享;促进国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共同发展,因此发展创客教育是时代的选择,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发展需要。


  二、促进工程训练创客教育基地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积极响应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号召,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创客”教育,努力探索符合本校发展的创客教育模式。而各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在校大学生工程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活动的公共大平台,具有良好的实践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稳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是开展“创新、创业、创客”教育的最理想场所之一,因此把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变成发展创客教育的基地,引入创客教育,是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来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第一,开展边玩边做边学(learningbydoingandplaying)的创客教育,推行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等思想为一体的全新教育理念。教师在开始工程实训课的同时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传统的工程实训课中,教师会要求学生学习自主加工一个零件,而这个零件是事先所讲例题的内容或者说加工方法与教师所给出的例题是相类似的,这样教学内容比较呆板,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的目的。另外,由于课时的压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加工方法之后就没有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创意想法的实现,这也是传统的工程实训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之一。所以,引进做中学、玩中学的教学新理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以兴趣为纽带,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聚集一起,通过场地、资源、创意成果等全方位开放式管理,分享各自在创客活动中的得与失,以促进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各能力的协调发展。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承担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训课,因而这里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这无形中创造成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师生交流平台,而这正是发展创客空间、推动创客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開展以兴趣为纽带,注重将学生的创意、想法快速现实化,在工程实训中心有场地、有师资、有设备,还有做出原型的加工工具,这些也都是促进创客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开阔的场地、丰富的资源、开放式的管理平台,以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师生交流中心的条件,以兴趣为主导,积极发展创客教育。


  第三,开发新课程,把创客教育的新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以丰富的内容开展一系列系统的课程。从工具使用、结构认知、电子技术、编程技术、技术管理等方面不断深入,通过技术、管理、商业等不同角度建立全面的认知结构,提升创新能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融合,要注意学科的交叉整合,为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发新课程要注意层次化,开发适合零基础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课,以及适合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的专业课,形成从工具的认识使用、结构认知、电子技术、编程技术、3D打印技术等不同专业学科的交叉整合,形成一系列的综合化、层次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第四,通过与国内外创客团队的不断学习与交流,逐步建设一个在区内外具有较好示范辐射作用的创客教育平台。加強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一些优秀的创客教育教师,作为创客运动的发源地,美国最先开展创客教育,许多高校开设了创客空间,如面向不同年龄、不同学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等。现如今我们应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建设创客空间,引进创客教育优秀导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另外,应积极主办各种创客赛事,促进成果展示和交流共享,营造创客嘉年华的气氛。注重成果展示和交流,包括生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交流、不同学科的交流等,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三、营造创客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一,整合校内资源,包括硬件、软件、人力资源等,并联合校外企业,成立校内外的创客联盟创造中心。创客教育应该是有不同学科的交叉、不同专业学生的交互学习的过程,应倡导一个资源共享、开放平等的学习环境。为创客者提供良好的校内外创客服务,包括信息咨询、技术培训、设备使用等,通过校企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快速发展创客教育。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引进一些创客教育导师。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创客教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指导者,还应该是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角色的变换,变成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把课堂变成小小创客空间。这样高要求的专业素养,需要对教师进行创客教师的培训,培养专业型创客教师。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有一些生产制造经验丰富的教师,这是一大优势,然而还需要引进一些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创客导师,包括国内外的、企业里的一些优秀的创客,加强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共建创客空间,发展创客教育。


  第三,创客嘉年华活动。积极主办各类创客作品比赛,包括一些创新设计制造的比赛,努力宣传,营造众创文化,实现创造的现实化以及成果的展示。在创客教育的实践中,提倡不同学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参与,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实践,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把知识转变成现实,加强创客之间的共享与合作,创造创客嘉年华活动,使创客教育蓬勃发展。


  第四,创客教育文化建设,营造创客教育氛围。在校园里加强宣传创客教育的活动,打造一些创新制作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鼓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促进合作交流,共同分享,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在校园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创客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精神风貌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远远超过课堂教学的作用,积极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创客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社会发展、人民的和谐健康有重大意义。高校应积极参与到创客教育的实践中,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2]张茂聪,刘信阳,等.创客教育:本质、功能及现实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6(2) 

  [3]谭立章,钱津津.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4]林健.构建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4) 

  [5]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 

  [6]王卓.浅析《创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培养的途径与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35) 

  【作者简介】黄嫦娥,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