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影响看数字喜好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28
  • 阅读量122次
  • 评分0
  • 1
  • 0

  內容摘要:数字作为语言文字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了解数字喜好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含义,对比中西方文化对数字不同的喜好有助于了解其隐藏文化含义的差异。本文从主要宗教入手谈论中西方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宗教数字喜好文化差异


  数字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已不再单纯是一种工具,在此过程中数字更是成为了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关于数字的探讨已不再局限于功能。除了前人将数字与谐音、审美心理、社会习俗结合起来研究之外,将数字放在宗教文化背景下研究,从而比较两种文化在宗教方面的差异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1.喜欢的数字


  中西方都有自己喜欢的数字,这些数字作为代表符号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文化因素。中国人喜欢的数字较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双数,另一类是单数中的一、九。西方喜欢数字相对集中,即三、七。


  1.1中国人喜欢的数字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到数字时,中国人尤其喜欢运用特定的数字,东拼西凑也要达到喜欢的数字。


  1.1.1双数


  中国文化历来喜欢双数(四除外),如双喜临门,好事成双,等等,在送礼的时候喜欢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尤其在婚礼中,双数更是有吉祥的寓意,有祝福两人同心同德,携手到老之意。如六,六六大顺,随着个别地区方言影响加大,八因与“发”谐音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再比如十全十美,寓意圆满。


  1.1.2一、九


  除了双数外,中国人还喜欢数字一和九。喜欢一如:一马当先、一表人才、一见如故,一在中国文化中有汉字“首”与之对应,“首”字的运用如首屈一指、文章魁首等都有吉祥的意思。“九”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美好的寓意,如一言九鼎、九五之尊、九重天、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在这一天要与亲人登高、赏菊、插茱萸,寓意长长久久、健康长寿。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以重阳节为内容。


  1.1.3西方喜欢的数字:三和七


  西方文化喜欢三,常常有Thethirdtime’scharm(第三次准灵)、Numberthreeisalways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构思于《圣经》的著作《神曲》整部书分为三个部分天堂、地狱、炼狱,每部分33篇。西方文化同样喜欢七,如Whenshegotmarried,shefeltthatshewasinherseventhheaven.(当结婚时,她感觉她处在无限幸福中)Theseventhsonofaseventhson。(显要的后代。)可见,三和七两个数字在西方中寓意美好、吉利。


  2.忌讳的数字


  与喜欢的数字相对的便是忌讳的数字。中西方在各自文化背景下都有忌讳的数字。中国文化忌讳的数字主要是四和七,西方文化忌讳的数字为十三。


  2.1中国文化忌讳的数字:四、七


  四、七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吉祥的数字,人们的手机号、车牌号有意识地避开四、七,选择结婚日期也回避带四、七的日子,尤其忌讳四和七连用,四七容易让人联想到死去,从而使人感觉到晦气。


  2.2西方文化忌讳的数字:十三


  十三在西方文化中是大忌,是一个不祥的符号,许多文学作品常用十三这个意象表示厄运,如《睡美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尽量回避这个数字,因回避数字十三造成的顺序断裂普遍存在。如高楼的十二层之上便是十四层,宴会厅餐桌的十二号接着就是十四号等。


  3.中西方文化的区别:是否具有宗教性


  从对数字的不同喜好可以推断出中西方各自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可看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特点:是否具有宗教性


  3.1数字喜好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喜欢双数因为它代表着对称、均衡,对称和均衡意味着稳定。这种审美观念不仅体现在数字上,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建筑上,以故宫为例。故宫整个建筑群严格遵循对称原则,其重要的建筑都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则对称、均衡地分布左右,形成一个十分稳定的建筑群。在诗歌上,杜甫诗歌是一个典型例子,其绝句十分严谨、对仗工整,确立了盛唐诗歌的秩序。这种审美观可追溯到传统文化中,中华文化传统十分重视两种事物相对应而存在。首先是道家,其太极图案由一阴一阳两极组成,《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是阴阳,许多事物都能和它对应起来,如雌雄、男女、日夜、刚柔等等,八卦中的每一卦也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其次是儒家,论语中许多地方都体现出两种事物对应存在的思想。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强调文采和质朴的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成为君子。再如:“发乎情,止乎礼”强调情与礼的结合才符合男女之间交往规范。


  中国人喜欢一,其一是因为一在几个数字之中为首,为第一,带有胜利、成功的意思。其二,源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陆九渊曾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中国封建社会是农耕社会,十分依赖自然,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不是把自然当作抗衡的对手和必须驾驭的奴隶,而是作为恩人、朋友有深切的感念之情,即使灾害频发也依然敬畏自然。不论哪一流派都把自然看作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情感共鸣的友情宇宙。其三,一还代表统一,对统一的喜好源自于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中国历史从传说时期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蛮夷集团开始就不断寻求统一,其结果便是形成了如今56个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对九的喜爱,一方面因为它与“久”谐音,寓意着长长久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其二,中国人最喜阴阳之说,二者之中又最喜“阳”,而九是十个数字中极阳之数。其三,九还代表着尊贵无上,如九五之尊,一言九鼎,《易经》乾卦记载“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代表着皇帝、皇位历来备受统治者喜爱,如故宫绝大多数的门钉都是9行9列。中国经历长期的封建社会,这些观念到现在仍在影响人们。


  不喜欢四、七因为其代表着不祥,希望借回避他们回避厄运。其原因在于四与死谐音,被认为会带来晦气、厄运。不喜欢七原因有二,其一是七作为单数,相对双数而言不受喜欢。其二,七这个数字与丧葬仪礼相关,死者去世时间按7计数,第一个七天为头七,七七四十九天的七个七都要准时祭奠亡魂。与四相同,和死亡有联系便被忌讳。


  西方文化喜欢三、七是因为在圣经中有吉祥的寓意,其背后的文化缘由有四,一是基督教教义之一:三位一体说。此教义认为上帝是由圣父、圣子、圣灵组成的三位一体。教义之二的修德爱人说。其中对上帝的德包括信、爱、望三德。二是宗教礼仪:基督教认为礼仪必须有三大要素:①有形体可见的外在仪式。②赋予盛宠。③由耶稣亲自定位,三者缺一不可。圣洗有三种形式,其中之一的浸水礼需要领洗者的头三次按入水中或将水淋在头上。圣体仪式分为预祭、正祭、末祭、三个部分。其三,西方认为一切事物都由三部分组成,如世界是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是由动物、植物、矿物三部分组成,人具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等等。最后,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在古罗马宗教中存在三联神,即朱庇特、玛尔斯、奎里努斯。虽然三随着时间的发展三联神的具有内容有所改变但总数三一直保持不变。


  西方文化同样喜欢七,认为其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上帝创世说中,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休息,于是一周有七天,第七天为星期日。上帝降下洪水淹没人家时,吩咐诺亚造船,洁净的畜类要带七公七母,他用七天造好,在船上第七天放出鸽子。可见七在宗教中寓意着生机、吉祥。其次,在宗教礼仪中,基督教主要教派之一的东正教奉行七件圣事:圣洗、坚振、圣体、告解、终缚、神品和婚配。其中坚振的含义是增加上帝的恩宠并再度赋予圣神七恩。可见基督教的内容与形式都与七渊源颇深。


  忌讳十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宗教原因:作为耶稣第13个弟子的犹大为了钱财将其出卖,导致死亡。由此13代表着不幸、背叛。其次,仍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在天国款待战士英灵的聚会上,12神祇聚餐,不速之客罗基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使光神巴尔德丧生,由此13代表着灾难。正是在宗教和神话的影响下,西方对13这个数字敬谢不敏。


  3.2宗教性


  中西方对数字不同喜好反应出不同文化内涵,而这两种不同内涵的差异在于:是否具有宗教性,宗教性来自于发自内心的虔信。中国文化不具备宗教性,其对数字的喜爱与否完全出自人的需要,出于人的内心。


  中国先秦文化儒道互补,孔子的怀疑论和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如“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和庄子遗世独立、潇洒悠然的人格理想2共同构成了先秦理性精神。前者重视实用功利讲究入世、后者要求超越功利自然无为。先秦理性精神将人从巫术、从远古图腾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理性态度的风范。中国缺乏宗教性,并不意味着缺乏宗教,佛教在中国传播很广。佛教精神、佛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但中国的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被世俗化了,其變文由最初的舍身饲虎发展到宣传孝道,甚至到后期佛教被官方吸收,僧侣也像政府官员一样评等级、领俸禄。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化是是由神到人的转化。中国人往往以使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神,即拜神是从人的自身出发,希望满足自身利益。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是具有宗教性的文化。其对数字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宗教寓意,出于对宗教发自内心的虔信,喜欢三、七是因为在圣经中有吉祥的寓意,不喜欢十三是因为在圣经中有着不祥的寓意。西方文化中的宗教性与基督教有莫大关联,基督教在西方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从非法到合法,由被统治阶级的宗教到统治阶级的宗教、由奴隶主阶级的宗教到封建主阶级的宗教和资产阶级宗教。在这个过程中漫长的中世纪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影响,神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宗教思想一直在发展,从早期的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到近现代基督教社会思潮的存在主义神学、世俗哲学。而其宗教思想之所以能对人们产生极大影响一方面因为其与哲学相结合,与西方文化环境相融合,从理论的角度巩固自身地位。另一方面,其宗教思想、教义也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更加贴合人的需要。与其他宗教相比,基督教充分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洗礼,肯定现实的世俗生活,基督教宗教生活和仪式灵活。


  4结论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数字的喜好自然就不同。正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掌握它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得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大限度规避误解,促进中西双方文化交际的发展。


  唐秀清(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