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 投稿图诺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945次
  • 评分4
  • 25
  • 0

文/朱炜

【摘要】有效教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引发学生有效地学习,本文结合作者教学调研中的若干事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有效教学若干要素作了一些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思想品德;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在教师有效地指导下,引发学生有效地学习。它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发掘并发挥学生的潜能;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事件

事件1:教师:今天我们复习做守法公民的第一部分依法治国。(教师讲解要点,书写出知识体系,其间,向学生发问,学生回答)

事件2:教师:遇上这样的题目,我们首先是确定思路,考试无外乎考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大家来看看,这份材料属于哪一个范畴的?很简单,只要看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就能知道他想考什么内容。这个题目是去年的中考题,这样的话,这个题目只要回答这几点就可以了1……2……3……

事件3:教师:刚才XX同学回答得对不对?这个知识点我强调好几次了。

事件4:教师:这样简单的问题你也弄错啊。

事件5:教师:接下来我们讲评期中试卷。

二、分析与反思

1.关于知识。在整节课中,教师阐述第一类的知识比重大,教师通过板书构建了知识结构体系、通过例题讲解和当堂训练来完成巩固。第二类知识在教学中也能体现,教师整理汇总了中考例题,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题的解题思路都向学生作了阐述。这些知识对学生应试很是实用,然而,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动机和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表明要完成的任务,力求和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教学更多侧重于如何应试,虽然对激发学生的短期学习动机较为有效,但从长远来说,不利于学生认知内驱力的培养。

3.管理和活动。本节课学生活动明显不足,在展示例题资料后,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讨论、探究,来建构自己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然而,教师采用了包办得出结论的方式,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4.提问与评价。教师基本采用问题研讨法,集体回答16次,个人回答35次。个别提问时机没有掌握好,出现突然叫起某个学生的情况。浅显的“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法,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论性深入变得苍白。学生给出错误答案后教师的质问,挫伤了学生的自尊。教师再三强调知识点曾强调过,又给人以推卸责任的感觉。纵观整节课堂教学,学生提问内容缺失。

(五)无效行为

1.课题为复习“依法治国”,教师在最后十分钟却进行期中试卷讲评,课堂安排有较大的随意性。

2.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匆匆指出试卷的最后一题来不及处理,布置作业没有明确指向,课堂内容节奏安排处理不合理。

三、相应策略

(一)坚持几个理念

1.贯彻知识、能力、思想素质三者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在认识的基础上、情感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知识和技能、行为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这才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所在。

2.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评价,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努力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3.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用积极评价来引起学生注意、唤起学生学习需要,激活学生学习经验并得到丰富和提升,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二)教学过程把握

1.根据学生学情,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学生学习提供和创设足够的认知、情感情境,及时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教学环节层次清楚,安排合理过渡自然,教学密度适当,时间分配恰当;前后呼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内容的处理无非是“三部曲”:新旧教材的衔接、认识新教材、新知识的强化和延伸。教师要注意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做到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预期成果相一致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2.突出探究式学习。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让学生从探究中学到更多更适合自己的知识。在问题的处理上,教师力求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对几个“有效”因素再思考

1.有效素材。教师在素材的选择上要追寻生活化、情境化,结合重大事件,与学生生活相关问题,要能从具体到抽象,再用抽象的观点分析具体的材料。使用素材应该少而精,使用经典素材,一材多用,一以贯之;使用乡土材料,学生会更亲切,也有利于中考中学生对乡土材料的分析。

2.有效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素材探究,从问题中探讨材料与教材观点的有机对接。教师要思考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探究,怎样才是真实的探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探究价值,要减少探究的数量,提高探究的质量。

3.有效整合。考试总是在整个知识框架体系中进行的。教师要明确一个个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前后的连接内容,教材把握越到位,越能把知识点作为整体联系起来。教师还要打通教材——板块之间贯通了,解决问题就有了一定的把握。

4.有效讲解。教师要有考纲意识,按照能力要求,讲解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学生了解的一点就通的少讲,学生不会易混淆的要多讲。与考试有关的多讲,关系不大的少讲。讲解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教材,语言要有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孝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