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飞扬的执着灵魂——《将进酒》内容浅析

  • 投稿答完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222次
  • 评分4
  • 38
  • 0

蔡项

(略阳县天津职教中心陕西略阳724300)

【摘要】李白的一生是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的一生。虽然历尽坎坷,屡遭打击,但他的雄心壮志一直没有消歇。从《将进酒》中,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窥见出李白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和对未来所充满的极强的自信力。《将进酒》是诗人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猛烈碰撞的巨响低回,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酒 ;不满 ; 执着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李白好饮且善饮,“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酒中八仙歌》)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半是“愁了”才喝酒。为何愁?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是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首先是一个读书人,然后才是一个诗人。是读书人就脱不掉封建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李白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 。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胸中不平之气,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诗歌起笔即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也写出了黄河之大气魄,然其基调却是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也高唱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兴地痛饮一场呢!朋友相聚的欢喜场面,不应该沉浸在个人的哀愁中;也彷佛诗人浪漫豁达的本性在努力抖落命运的尘埃。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做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说“必有用”,可见“此材”未被用。但李白从没有真正悲观消沉过,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每每自勉“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即使在他去世前一年,年已61岁,听说李光弼率军讨伐安史余孽,仍不顾年高体衰,请求从军。后因病中道折回,悲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第二年便病逝,终年62岁。在失意之中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所以,读李白的诗篇,不会让人萎靡不振,而是在激愤中涌动着的奋进和豪情。

诗歌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心理怎能平衡?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他在《江上吟》中说 “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怒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是这种愤愤“不平”心理的反映。只是“安能”句直白而昂扬;“钟鼓”句表达略消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可看作统摄全诗的中心句。正因为其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浊世,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用两者对举的方式,目的不是要否定“圣贤”,而是要继续批判权贵的罪孽,古来圣贤本来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却无法为国家所用,无法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谁造成呢?权贵们,统治阶级们,是他们扼杀了宝贵的人才!这便是导致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根本原因。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并不是赞美普通的“饮者”,而是贤能的饮者——“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陈王即曹植,是李白推崇的古代偶像。诗句说的是曹植从前在平乐观举行宴会纵情欢乐的事。李白为何对此事津津乐道呢?因为曹植的学问才气,及豪放的性格,李白很赞赏;他的怀才不遇,遭受排挤,郁郁不得志,李白更是同情。我们不妨说,诗人特别提到他,不单是要赞美偶像,也是为了借以自况的。作为丑恶官场的受害者,是它破灭了诗人美丽的政治理想,是它让诗人饱受岁月徒然老去而无所成就的苦恼。因此,他才对权贵充满了鄙视和厌恶。到这里,我们自然也明白了为什么诗歌开头一向旷达豪放的李白却如此悲慨人生,根源就是权贵的排挤造成的。想到古圣贤的遭遇,再看自己的境况,多年郁积的不平和怨愤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与君酌”,诗人突然将话锋由历史转到了眼前的酒桌上,直扣劝酒的话题,却不料醉意更重了,竟责怪起主人不拿酒了,那种情状真让人忍俊不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在这里指名贵的马。“千金裘”当然也是指名贵的衣服。李白,当时会有这样的东西吗?这个倒是没有推敲的必要,不过,酒桌上自可用戏谑之语,不失豪气,表现了不惜一切代价一定买个烂醉的决心和狂放。“与尔同销万古愁”,愁何以销?唯有长醉。“万古愁”既照应了古今理想无望者之愁,也照应了自然面前人生渺小无奈之愁。“与尔同销”求得长醉,郁积多年的不平和怨愤却只能以这种长醉的形式爆发出来。

严羽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李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这评论是很精到的。《将进酒》把诗人蔑视黑暗、蔑视权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和热爱生活、对事业充满了极强的自信力自然融合,展现出李白的积极入世的豪迈情怀,这既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也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