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价值引领的教学策略

  • 投稿赵乾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85次
  • 评分4
  • 89
  • 0

戴建华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承载着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倡导者,需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平等对话、课堂辨析、情境体验、实践导行等,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实现正确价值引导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想品德 价值引导 教学策略

戴建华,男,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对个体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价值引导,使个体与群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和谐一致、协调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亟需教师在其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否则,学生就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也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作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引导初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价值取向的重任,承载着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功能,鲜明地体现着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和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将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列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性,并将“思想性”列为首要特性。坚持课程的思想性,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思想品德课程在其思想性上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立了课程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也确立了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显然,作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倡导者,思想品德课教师更需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以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价值引导呢?

一、平等对话,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为此,思想品德教学不是一种价值中立的教学,而是体现着国家意志,承载着让道德回归的教育功能。但这种价值引导不能一味追求道德高标,不能生硬灌输,而应通过平等对话,相互切磋,促成学生验证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新的知识经验与内心感悟。所谓平等对话,就是师生之间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的交往和沟通,共同探究、体验、感悟和成长,以实现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卡尔·雅斯贝尔斯也说:“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认识自我的途径。”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教师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在组织教学人教版七上“学会调控情绪”时,有教师让学生列举遇到不良情绪的表现并说明原因。

生l:有一天,我的小狗死掉了,我很伤心,那时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狗都死掉。

(极端的回答,引得学生惊讶地倒吸一口冷气。)

师:哦,小狗死了很伤心。老师完全认同你的情绪,因为我小时候也养过一只小狗,后来失踪了,我为此哭了好几天。不过,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狗都死掉呢?

生l:因为我一看到别的小狗,就想到了自己养的那只,就会难过,所以……

师:我想你肯定很喜欢那只狗吧,所以一看到别的狗就会难过,对吗?

生1(点头):是的,我们是好朋友,每天都在一起。

师:因为感情深厚,所以伤心难过。但是,一定要其他小狗都跟着遭殃吗?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2: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是错误的。都是因为喜欢才养狗,如果其他小狗都死的话,他们的主人不是也都很伤心吗?

生3:我也觉得这种想法不对。小狗也是生命,生命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有这种不对的想法。

师:当自己伤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呢?是希望别人也跟着伤心呢?还是用适当的方法来缓解不良情绪?

生4:应该用适当的方法来调节不良的情绪,而不应该把坏的情绪带给其他人。因为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如果把不开心的情绪带给了别人,会有更多的人不开心。

师:是的,情绪表面上看来只关乎个人情感,其实不然,个人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其他人,所以要在适当的场合,用恰当的方法发泄自己的情绪。

生1:老师,我收回刚才的想法,不能因为自己的小狗死了,自己伤心,就希望别人也跟着伤心,与我一样痛苦。

师:是的,走出伤心,赶跑这种负面情绪,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上述案例中,针对学生“我的小狗死掉了,我很伤心,那时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小狗都死掉”这一极端回答,教师不是急于进行价值判断,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思考,循循善诱,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互动对话,最终让该学生“收回刚才的想法”,从内心得出“不能因为自己的小狗死了,自己伤心,就希望别人也跟着伤心,与我一样痛苦”的结论。这位教师巧妙地运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突破口,促使学生自我反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价值观,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机智地捕捉和利用课堂“意外”这一生成性资源,顺水推舟,将其自然过渡到后续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创造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师首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真诚、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要消除“话语霸权”,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其次,教师还应讲究教学艺术。教师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妄下结论,甚至“一棍子打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静等花开”的耐心,避免简单、粗暴的价值评价,使师生间平等对话真正“落地”,以切实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建构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堂辨析,澄清学生模糊的价值判断

教学实践表明,个体所持的价值观并不总是一开始就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常常需要一步步辨别与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的各种不同观点得以大胆而自由地呈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组织价值辨析,并适时把握价值引导的方向,促使学生推进对各种价值观的认知深度,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能自觉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在一次浙江省思想品德“课改联盟”活动上,来自绍兴市柯桥区的傅老师展示了人教版八年级“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课。傅老师引用了网友“冬瓜瓜”的一则微博:H7N9禽流感重新席卷绍兴。据说,已有3人吃了柯桥农贸市场5号摊位的鸡鸭后死亡,最近不要去那里买鸡和鸭了,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预防禽流感。转一转可以救更多的人,求大家多多转发。

师:如果遇到这样的微博,你转不转?

生1:转!因为这样对其他人有帮助,可以做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事。

生2:有可能是别人看不惯这个摊主,故意设下的圈套,让别人都不去那边买,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转过去会误导更多的人接收这种不正确的信息,不应该转发这种信息。

师:你觉得这条信息是虚假信息,是有人故意陷害的。如果这样的信息转了之后,它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什么?

生2:大家都不去光顾5号摊位了,摊主在经济上会受到损失。

师:除了直接会对5号摊主带来经济损失,还会给该地区的人们带来什么影响?

生2:人们会恐慌。

师:所以你选择不转。

生3:也可以转,但是一定要附加一条自己的评论就是“不能确信,请各位谨防……”

师:就是说转的时候要说明,我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为了预防转一转,你们自己去定夺吧!

生4:我觉得这条信息是造谣,还是不转。

师:你怎么能判断这是造谣呢?

生4:因为没有认证过,就随便编个5号,就是想造谣,不让人家去买鸡鸭,根本就没有这件事情,是他自己这么认为的。

师:也就是说这件事情不能确定是真的,可能是造谣,怎样确认其真实性?

生5:我觉得可以从电视上获得信息。

师: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证实。如果我当时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视呢,只有网络呢,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求证。

生6: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工商局的一些网站,去上面查一查。

师:找权威的检测部门、官方的网站。如果在这些网站上都找不到这些信息,这个信息能不能确定它是真的?(生齐声:不能)要不要转?(生齐声:不要)坚决不转,所以我们同学在看到这样一些微博人家叫你转,是不能不加分辨地随便乱转,转之前要三思,要求证、确认。

上述案例中,面对“转不转”的困惑,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师生、生生的课堂激辩、教师点拨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学生说“要转,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到后来“可以转,但是要说明”,再到“是造谣,还是不转”,最后到“可以看报纸、看新闻求证信息,再决定转不转”,在情感上逐渐认同与接纳教师的观点,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情境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内化价值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价值观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也失去了情感内化的过程。正如盐要溶于汤才会美味可口并为人吸收,德育也需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也才能使德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有明确的价值引导,但是这种价值引导不能生硬灌输,而应创设切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体验、自我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道德的力量,自觉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促使学生在价值选择的活动中提高价值选择的能力,掌握价值选择的正确方法。

如温州实验中学的林老师在上粤教版七年级“在别人身上发现美好”时,设计了“挑橘子”的游戏活动。

师:(出示若干个大小、质地不一的橘子)同学们帮忙挑一挑,哪个橘子最好?好在哪里?看谁是挑橘子的高手。

生1:我喜欢这个,因为它色泽好,很光滑。

生2:我喜欢这个,比较软,肯定比较甜;而且还贴了标签,肯定是好橘子。

学生沉浸在挑橘子活动中,教师暂不予以评价。

师:我也有挑橘子的法宝——铁框,与铁框大小相吻合的才是好橘子(挑剔学生选出的3-4个橘子)。

师:为什么没有一个是我中意的?

生1:老师你太挑剔。

生2:死脑筋、太古板。

师:如果只以唯一的标准来看待身边的人、事、物。结果会怎样?

生1:世界会变得很单调,而且如果不符合我的规范,彼此间会发生冲突。

生2:自己也会很郁闷,很不快乐,看什么都不顺眼。

师:世界因多样而精彩!

师:我们再来看丑丑(之前提及的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同学)的故事,为什么班缀里总有人被我们嘲笑?

生1:嫉妒。

生2:以貌取人。

生3:第一印象。

师:(追问)同学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你们能否就我们刚才的分析再归纳一下,产生嘲笑言行的根源是什么?

生:挑剔。

针对学生取笑有生理缺陷同学的做法,林老师没有直接灌输“道理”,而是在课堂上设计了“挑橘子”的游戏。学生不知游戏的真实目的,尽情挑选橘子,着实过了一把“挑剔”的瘾。林教师融思想教育于游戏中,寓价值引导于活动间,触动了学生的思绪。学生开始思考背后蕴含的根源与后果,进而促进学生情感内化,价值引导的效果不言自明。“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因为学生自己参与过、体验过,才会产生价值认同,才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也才会找准价值选择的正确路径,印象才会深刻,成效才会恒久。

四、实践导行,促使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是对人的生存活动或实践活动、实践方式的价值取向选择。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先导,决定着价值选择的方向。人们在做出价值判断之后,能够作出选择并付诸实践,才意味着价值选择的完成。在践行自己价值选择的过程中,有人会因困难而放弃自己的选择,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去坚守。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简言之,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而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明理”与“解惑”,更在于“导行”,即引导学生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具体的生活中践行,完成正确的价值选择。

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较为严重。如何让学生在聆听、思考与活动中逐步加强与父母的理解与沟通,促使学生自觉做出价值选择与实践行动,以进一步改善亲子关系,让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关爱“演奏”成美妙的爱的协奏曲,这既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需要思考与破解的教学难题。宁波市江东区郑老师组织实施的《爱的协奏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郑老师设计“爱的序曲——感受爱”、“爱的插曲——误解爱”、“爱的主旋律——呵护爱”、“爱的和谐曲——传承爱”四个教学环节,步步唤醒学生的亲情意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课至尾声,郑老师话锋一转:“真正的关爱还需要实际行动去表达。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善待父母不是将来的事,而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索取的同时也要给予。今天老师布置一份特殊的作业——”接着,郑老师一边投影显示“创意作业”:孝心策划——孝敬父母,我们可以这样做……一边说明: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贴好邮票、写好地址的信封,希望一个月后,你能写信告诉我,爸妈收到你的爱心卡后的感受,以及你一个月“孝行”实施后家里的变化。老师会给你们回信的!

实践导行通常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社会生活,接触不同行业,体验不同社会角色,以体察、感悟、验证课堂上习得的思想品德知识,促使道德行为在学生不断地实践体验过程中得到完善。上述案例中,郑老师通过一个月“孝行”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孝敬父母”的知识演变为“孝行”,使书本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孝敬”信念,进而外化为个人“孝行”的自觉行为,实现“致知”与“笃行”的无缝对接。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才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价值选择与价值坚守,实现主流价值观引导和提高价值选择能力的有机统一。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价值引领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过程,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价值引领,既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使命,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灵魂。有效的价值引领应巧妙地蕴涵于鲜活的教学内容之中,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光在课堂上绚烂夺目。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