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改革进程中创新课堂

  • 投稿Boye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47次
  • 评分4
  • 81
  • 0

张端仁

摘 要:2014年国家连续出炉一系列高招改革新政,包括:文理不分科,大学招生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统一高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五项加分的意见等,前者旨在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招生模式;后者剑指教育的不公和制度积弊,进一步彰显教育的公正与公平,随着一系列高考改革在上海、浙江进行试点并在全国实施,将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开启全新的篇章。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顺应高考改革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政治课堂,科学地教书育人。

关键词:高考改革 教育理念 政治课堂 教书育人

张端仁,男,安徽省宿州市宿城一中,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

时隔三十八年,国家连续出炉一系列高招改革新政,包括2014年9月4日,教育部公布的文理不分科,大学招生录取采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改革方案,以破解“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招生模式。同年12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决定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五项加分,直指教育的不公和制度积弊,进一步彰显教育的公正与公平。今日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承载着民族的梦想和希望,只有科学育人,促进学生学业水平、高考成绩和提高综合素质,才能铸就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特别是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时刻把准教育改革的脉搏,与时俱进地创新政治课堂,通过转变角色、学思互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业水平、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科学地教书育人。

一、学生为本,成为知识的导学者

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过去,由于受一考定终身招生模式的影响,“分数至上”导致应试教育行为,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知识的传授变成知识的单项灌输,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性教育,流行教师“一桶水灌给学生一碗水”,根本或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和承受能力,把活波可爱的孩子变成学习机器,导致部分学生对待学习浅尝辄止、敷衍了事,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学习品质。学习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格品质,极少数学生因不思学习、不懂尊重、不知感恩,极端自私甚至丧失健全人格,令教师和家长咋舌。

根据新出台的高考招生改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统一高考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取消五项特殊加分,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努力提高学业水平和高考成绩,提高综合素质,适应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研究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感悟、主动发问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会会长郝克明指出: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在文化科学知识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更重要地是着眼于学生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指导学生如何学、学什么,学校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换。笔者认为,高中政治课教学,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换。以《经济生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为例,设问:我们在坐的每个人,从出生到人生终点能不能离开消费?消费什么?我们消费的商品从何而来?人的一生能否离开货币?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当学生根据自身生活实际思索人与商品、货币关系时,即刻导入——人的一生中衣、食、住、行、用时刻都离不开商品、货币,从这堂课开始我们共同学习商品及其基本属性,共同探究货币的本质,揭开货币的真正面纱……。可见,通过情境教学,一能够直接引导学生走进经济生活,步人经济世界,感悟经济理论,激发他们对经济生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有利于以学生为本、顺学而导,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应试教育模式,实现由教师唱独角戏到以学生为本位的转变;三有利于实现由单向灌输到情境建构、合作互动、探究反思的转变;四可以使知识融人情境之中,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显示出知识的活力和美感,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成绩则会大为提高;对教师而言,其真正意义在于实现由教学的主导者向引导者的嬗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学者。

二、转变角色,成为“学、思”互动的参与者

“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行为,强调学生的学,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学生自身的感悟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是教师参与学生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只有让学生勤学善思,才能使教学内容转化为认知能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达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解决“学、思”问题,教师可在备课环节,针对学生认知特点进行课前精心预设(包括每一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前按照预设的要求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自主感悟,便于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积极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听课、积极思考,同步感悟。特别是哲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意义要理解透彻,对于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或师生的自主命题练习,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把班级分成若干探究小组,老师参与其中,共同活动探究解题思路及答案要点。

以《经济生活》“生产和消费关系原理”教学为例设题,“钱在我口袋里,怎样花是我个人的私事,与别人、国家、社会无关”。此观点有无道理?坚持这种观点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启发学生分别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角度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言,由其它组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评析出最佳答案:坚持量人为出、适度消费的正确的消费观;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之一,既与国家有关,更与社会有关。如果这一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其它三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必须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等。可见,教师参与、师生“学、思”互动,有利于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思”习惯,促进他们合作互学和互助品格的形成。

三、思维智慧,成为提高思维能力的启迪者

过去,应试教育行为把学生当成容器而单项灌输,导致学生缺乏发散、多维和整体思维能力,部分学生不去用心学习、不知道在感悟中学习,不仅影响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成绩,而且还会导致人格缺陷,个别学生看问题偏激,难以和教师、家长促膝谈心地交流,令教师或家长束手无策。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有序、整体思维,才能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因此,对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关乎学生的未来成长、关系着创新型国家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关系民族发展的未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学生思维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开发者和培育者。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培育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以《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教学为例,可列举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认识中的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相互斗争而发展等实例,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概括和抽象,便于增强他们的时空感,提高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微课等,让学生探究、体验,判断唯物辩证法联系及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探究感悟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之间相互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一是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二是使他们懂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符合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见,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启迪培养,使他们多维度掌握所学哲学等基本政治理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将来他们会因为有着睿智的人生而出彩。

四、人文素养,成为提高综合素质的塑造者

应试教育行为,往往过多地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对学生的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育。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成绩,取消特殊加分、参考综合素质录取,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遵规守纪、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对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内外重大时事的判断、分析、理解和解决能力;取决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教育的程度。

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政治课教学的本质。纵观近三年来的高考,无论是全国卷、新课标卷还是各省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以时政热点、焦点、社会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及学生成长实际为背景材料,注重考查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命题则成为政治学科试题的一大亮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常态化地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点和核心考点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和成长实际进行判断分析,结合教材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遵纪守规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尊重、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促进他们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考改革,承载着民族的梦想和希望。作为政治教师,必须顺应改革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政治课堂,树立科学的教书育人观,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能够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