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三不要”

  • 投稿薪人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659次
  • 评分4
  • 72
  • 0

马玉顺(山东省临朐一中)

前段时间,笔者应邀参与某地思想政治课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并担任评委工作。在两天时间里共听了16位教师的新授课(其中高中8节、初中8节),这些教师无一例外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普遍精美,课件展示流程顺畅,从技术上说似乎是完美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缺少了些什么。后来慢慢回味,才发现其中的一些课堂固然气氛活跃,堪称精彩,但只是完成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整堂课教师忙碌于操作微机,多媒体轰炸与动画渲染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大打折扣。事实上,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用与不用,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即使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应该做到恰切、适度、高效。在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上,应力争做到“三不要”。

一是不要忘了学生。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应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上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学生顺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核心,决不能由教师唱主角,学生沦为配角。具体到课件制作,从材料选取、情境设置,到问题提出、材料解读,都要首先考虑学情。课件的使用更要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跟进,破除那种教师预设好的“一问一答”“答案唯一”模式,将材料的解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总结。在这次优质课评选中,16位参赛教师中有三分之一整节课都是站在讲台电脑屏幕前按部就班地操作微机,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中,缺乏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和情感沟通,更别提育人的榜样作用。在全部16堂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多个教学情境,但一些教师设计情境时没能突出主题,没有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和难点,造成了教学结构失衡,虽然花了很多力气,但却是无用功。不仅如此,教师们设计的教学问题也存在脱离学情的弊端。16位教师中只有1人关注到课堂生成,依据课堂上学生的疑问,脱离课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师生合作、生生探究。另外15位教师只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一枚棋子,按照教师的要求解答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学生的自主思维并没有得到启发和锻炼。从本质上说,这种教学仍然是一种教师本位的灌输。

二是不要设置太多情境。多媒体课件若情境太多,信息庞杂,不仅无法顺畅完成教学任务,更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冲淡重点探讨的内容,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本次优质课评选中,有位高中教师抽中的课题是《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他选用的图片、影视资料、文字材料多达四十多幅,一节课从头至尾都是播放课件和教师解读,到下课铃响,教学内容还没有完成。而且他选取的有些材料显然是无效的,如上课伊始播放了2分多钟的超市购物视频,让学生观察哪些顾客是理性购物,哪些顾客是非理性购物,这样的问题很难在这段视频中看出来。另一位高中教师抽中的课题是《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他选用的教学材料主要有两份,一是自己的家庭支出结构图和父母的家庭消费结构图,二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第一份材料因为贴近生活实际,备受学生欢迎。教师围绕这两份结构图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对比两份家庭支出结构比重图,分析哪个家庭消费水平高一些?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接着让学生计算两家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影响消费因素的理解。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消费的类型这部分内容。课堂进入到“关注社会”环节时,教师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并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降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教学目标圆满达成。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我以为多媒体课件材料的选用必须少而精,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必要的取舍,图片、视频资料控制在15幅之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回味、消化、互动,坚决避免信息过剩和“灌、赶”现象。

三是不要把精美设计混淆为高效课堂。多媒体课件制作应该以适用为基准,使用目的在于利用此情此景加强师生互动,激发课堂生成,激活学生思维,更好地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目标。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件制作的精美,画面的逼真。然而,大量色彩鲜明的图片和优美动听的音乐介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课堂效果,也降低了课堂效率。还有些课件过多地运用动画,忽视了它对学生注意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学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坚持适度、实用、实效原则,绝不能让多媒体阻碍师生情感的交流,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课堂教学的高效。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