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的传统与实践本性

  • 投稿姑娘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26次
  • 评分4
  • 28
  • 0

张宏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英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欧克肖特曾被《每日电讯报》盛赞为“从密尔,或甚至伯克以来,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作为20世纪英国、甚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欧克肖特以其深刻而生动的洞见在学术界独树一帜——在“反潮流”的保守主义影响下,他将理性主义作为被观察和批判的对象,指出了理性主义为人们所忽略的弊端和缺陷。

一、现代政治的“一式”和“完美”追求

欧克肖特对理性主义影响下的政治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现代政治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政治。工具理性的政治中根植着一种怀疑精神,倾向于相信经过自身验证的知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原有的政治教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调制好的、中立的知识“工具”;原先存在于政治中的韵律和持续感也消失了,转而被瓦解为一连串的、可被理性的狡计所克服的片段。“理性主义者将他自己与他社会的传统知识切断”,只承认训练分析的技能(工具),而将政治本身具有的其他价值全盘否定。

同时,现代政治是意识形态政治或书本的政治。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和完美的追求,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却也造成了政治知识内涵的流失。欧克肖特认为,政治知识蕴含于政治传统之中,政治教育则与实践水乳交融。但理性主义者却试图用纯思辨的观念来取代社会政治习性与传统遗迹,试图用缩略的传统和真理来替代政治知识,试图用抽象的原理和教义进行政治教育。上述种种行为,使得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性的“预先策划”,成为了书本的“附庸”。

最后,现代政治是一式的政治和完美的政治。在欧克肖特看来,理性主义的本质就是一式和完美的结合。这种结合带着一种自负,认为任何问题的“理性”解决,在本质上都是完美的解决。在理性主义者看来,“没有‘在这些环境下最好’的位置,只有‘最好’的位置。”(第6页)理性主义者被自己理性世界想象出的乌托邦所控制,在理性的指导下不断追求着一种“一式”的、可以忽略环境的“完美”政治。最终使得政治丧失了各自文化下的特殊性,成为千人一面的“普世法则”。

二、政治教育:寻求传统中的暗示

政治教育的种种规划实际上是传统的产物,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也是传统性的教育。“在我们成长到对关于我们政治的书感兴趣的年龄前很久,我们就有了我们政治传统的错综复杂的知识,没有这些知识,我们打开书本时就无法理解他。”(第54页)正是由于对传统的享有,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过去和未来,才能对已经逝去的前人行为进行观察和学习,才能使政治教育的实施有了进行教育的具体内容。从某种角度讲,正是由于传统所赋予人的知识,才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了某种前见,进而为之后的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同时,政治教育又是为了寻求传统中暗示的实践。从政治知识本身来讲,它(传统)“是稳定的,因为虽然它运动,它不是完全运动;虽然它静止,它不是完全平静。”(第53页)在此种背景下,政治教育所要学习的不是抽象的观念、不是具体的技艺、更不是一种习惯的礼制,而是在具体环境中通过实践对“全部错综复杂中具体地、一以贯之地生活的样式”的学习。因此,政治教育“授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如何参与传统对话的实践过程。

三、汇合:关于道德教育的建议

首先,道德教育要重视实践的知识。在欧克肖特看来,有两种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知识,即“技术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现代人将技术的知识视若珍宝,却往往对实践的知识嗤之以鼻。技术的知识以一种被预先规划的、精确制定的规则样式出现,人们将其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行背诵和学习;实践的知识却因为它本身的非条理性和偶然性,被人们视为一种应该被现时代抛弃却仍萦绕在实践之中的“杂质”,去之不得便只能忽视。但正如欧克肖特所言,一味重视技术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误读,一味强调技术知识除了创造出“书本的政治”外并不能使人们真正掌握技能。因此,面对两种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知识,在承认技术知识重要性的同时,实践的知识也要相应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承认。

其次,道德教育要在追求“暗示”中进行。社会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既是连贯的,又不是连贯的;它们构成了一种格式,同时又暗示了对没有完全出现的东西的同情。”(第48页)因此,道德教育应该在对已有的传统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其中所隐含的暗示和同情来进行——道德教育并不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而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推理具有说服力地将隐藏在传统中的意蕴开显出来。“政治是一种对话,而不是一个论证”(第49页)道德教育也是这样。在如今这个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时代,试图用固定不变的教育内容来应对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难免会使道德教育沦为查缺补漏的“修理工”,使道德教育疲于奔命。

最后,道德教育要重视非理性主义的教育形式。非理性主义的教育形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传统的体现,但以往的道德教育却对任何非理性主义的教育方式采取排斥的态度,“貌似有理的不给任何性质上一般是非理性主义的教育形式提供位置的规划。”(第31页)欧克肖特对此有如下评论:“道德理想是一种积淀;它们之有意义只在于它们悬浮在一个宗教或社会传统中,属于一个宗教或社会生活。”(第35页)当理性主义的教育形式致力于把理性的矿石和行为习性的“渣滓”分开时,却也使得理性丧失了依托的环境,失去了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的基础,进而也就丢失了道德原则存在的意义。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欧克肖特的理论是保守的,终有一天会被时代洪流所湮没。然而,恰恰是欧克肖特所独具的与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相异、甚至是格格不入的保守气质使得他成为这个时代并不保守的指路人。当代表着欧克肖特洞见的孤独河流经过滥觞、流动和汇合后,沉浮于理性主义滚滚洪流中的我们或许能够用更为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如今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