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实物打造思品课堂的“四度”空间

  • 投稿家慧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15次
  • 评分4
  • 10
  • 0

何丽英

摘 要:课堂教学过程中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素材作为课堂教具,对教学难点或疑点进行有效突破,可使抽象的思想政治课呈现出新的生命和活力。用生活实物道具打造抽象思品课堂教学的“四度”空间:用生活实物拓展教学内容的“宽度”;用生活实物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用生活实物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高度”;用生活实物增强学生学习的“浓度”。

关键词:生活实物 宽度 深度 高度 浓度

作者简介:何丽英,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佛山市骨干教师。

进入21世纪,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着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其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使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但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人手,除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外,还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素材作为课堂教具,对教学难点或疑点进行有效突破,让抽象的思想政治课呈现出新的生命和活力,用生活实物道具打造思品课堂教学的“四度”空间。

一、用生活实物拓展教学内容的“宽度”

所谓教学内容的宽度,是指课堂上提供给学生思维空间的大小,传输给学生信息量的多少,它是课堂丰富、活泼的灵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往往是教学内容的深度,而不注意拓展知识的宽度,结果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泰戈尔说过:“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在拓展教学的宽度时,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参与课堂,善于正确对待学生不同的想法、说法和做法,注重看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新思维,大胆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才能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宽度”。 在讲述“维护消费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维权意识、消费意识,做个精明的消费者,较好地拓展教学内容的“宽度”,笔者把生活实物“双汇火腿肠”、“汰清洗衣粉”和“大必治牙膏”作为教具带到了课堂上。然后让学生仔细看清火腿肠的食品外包装,让他们说说购买食品要注意些什么?这时学生们积极举手争相发言把火腿肠外包装的内容一一说出:“要注意看生产产家、生产地址、厂商电话、原料、配料、食品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卫生许可号、产品标准号………”“还有要看生产批号、生产许可证、消费服务热线……”看到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笔者顺势把“汰清洗衣粉”和“大必治牙膏”拿出来,让他们分辨清楚,说说还要注意些什么?这时学生看着这两件酷似“汰渍洗衣粉”和“六必治牙膏”的东西,大声尖叫:“老师,哇塞这是山寨版哦。”这时其他学生也发现了“假李逵”,纷纷说到,要注意外包装,特别注意看清商标,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慧眼,做个精明的消费者。这时笔者顺势把另一课的知识“智力成果权”嫁接到这里,跟学生说这种商标其实是“打擦边球”,是侵犯了正规生产商家的智力成果权。智力成果权是人们通过智力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或精神产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这两间生产产家行为是一种侵权的违法行为。在这里,“小道具”较好地把书本知识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心灵的体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身边实物,有效地使用生活道具,并以此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素材,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和更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良好效果。

二、用生活实物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素材,它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挖掘深度,必须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着眼于“引”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既对教材内容读得进去,又跳得出来,及时链接课外素材,衔接生活实物,充实文本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占有丰富、可靠、翔实的材料基础上,精细加工,缜密制作,以实现认识与情感、思维与能力的飞跃。如在讲述“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把环保理念传达给学生,笔者事先收集了几瓶江河水作为教具带进课堂,在讲到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时,除了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感受外,及时地出示了那几瓶江河水,问学生这样的水能不能洗菜、做饭,甚至饮用?学生连连摇头。这样,学生通过实物直接感受我国的水污染状况比教师用文字描述清晰得多,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理论知识,而且从更高层面提高了其环保意识和亲社会行为,较好地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深度”。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通过实物链接,既给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思想内化上升为自觉行动。

三、用生活实物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高度”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是这个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思想品德课程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的公民,帮助学生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塑造其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高度呢?一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价值,确立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二是要有敏锐的眼光,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有利于学生发展、能提升人的生命的教学内容。三是要有灵敏的思维,能够快速整合有生命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把零散的生命教育之光凝聚成生命教育能量。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只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才能更好地增强学习效果,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快乐的享受过程,让求知的心灵享有明媚的阳光和甘甜的雨露。在讲述“我和父母”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理解父母,珍惜亲情的情感,让学生形成尊重长辈、孝亲敬长的良好品德,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将父母从小到大怎样照顾、抚养自己的点滴小事以及今后自己打算怎样孝敬父母长辈通过书信表达出来,同时附上一张最有意义的亲情照片,并以此作为教具搬到课堂。虽然书信和照片看似平凡毫不起眼,但信中所带来的故事却是情真意切。当笔者把学生信中内容和照片进行展示时,引来的是学生的无限感慨和唏嘘,一下激起了学生热爱父母、报效父母的真实情感。笔者赶紧抓住学生情感高涨的这瞬间进行感恩教育。笔者发现,感恩教育对于这些孩子们非常重要,学会感恩,他们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在未来的生活中才会少一分怨言,多一份感恩。

思想政治教学通过实物教学的开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和洗礼,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高度”。这些平时不起眼的生活实物在适当场合适当时机作为课堂教具展示,会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收获不一样的喜悦。

四、用生活实物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使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教学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

如讲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更好地展现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新替换,笔者把自己这些年用过的“BP机一小灵通一按键手机一触屏智能手机一平板手机”大大小小一一进行排列,然后跟学生进行演示。这些平时看似没用的旧手机这时候却成为了很好的教具,让学生深刻体验了科技的迅猛发展。又如在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之处,笔者把自己收藏的粮票、布票、肉票等作为教具拿到课堂上,并让学生分别角色扮演购物者、排队者、销售者。学生对于这种“票据”购物显得特别感兴趣,但是在“购物”过程中却亲身感受到了“票据时代”的种种不便捷,对于计划经济的弊端体会更深了。这比教师纯粹计划经济的长篇大论来得直观、简单、清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素材,巧用生活中的实物做为教具,就可以让思想课充满活力、动力和张力,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让政治课堂活起来,充满灵气的政治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任何对学生的情绪、心理和意志产生震动作用且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方法和策略都可以采纳。教学无痕,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日常生活蕴含了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只要善于观察,注意收集,巧妙利用,生活处处有素材,处处有教具,“小道具”也会讲述“大道理”。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