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东媒体交流: 现状、问题与对策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09
  • 阅读量100次
  • 评分0
  • 0
  • 0

  【内容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中东媒体交流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对双方媒体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中国与中东的媒体交流已取得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做好中国与中东的媒体交流合作,要从落实完善现有机制、转变媒体工作方式和理念、拓宽交流渠道、关注利益诉求、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双方媒体交流合作成效,推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与中东;媒体交流;阿拉伯世界;话语权


  一、中东的经济、政治、文化特殊性


  中东地区连接亚、非、欧三大洲,扼东西半球的交通要冲,集中了巨大的天然气和石油储藏以及包括黄金在内的重要矿产资源。中东还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从经济方面来看,中东国家大体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石油输出国,如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等。这类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依靠原油、石油和天然气制成品的出口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过,其制造业基础较为薄弱,需要进口机械和运输设备。另一类是以出口多种农矿产品为主的国家,如埃及、叙利亚、约旦、也门、黎巴嫩、突尼斯、摩洛哥、苏丹等国。中东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之一,外贸在中东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国家的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料需要进口,而他们所生产的原油、化工产品、铝材等则大部分供出口。为扩大贸易规模,中东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如放宽进口限制、降低关税率、鼓励私人经营进出口贸易、增设自由贸易区等。为吸引国内外厂商从事进出口贸易,加速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沙特、阿聯酋等国还通过举办国际商品贸易会和产销会、兴建贸易城和外国商品展销厅等方式,拓宽出口渠道。①


  从政治和文化方面来看,伊斯兰教在中东国家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些国家,伊斯兰教是构筑民族性格、维系民族特征、主宰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伊斯兰教政治文化是伊斯兰国家政治合法性的根基,伊斯兰教法融入于伊斯兰国家世俗法律。②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的教派矛盾构成了伊斯兰社会分裂和动荡的根源;伊斯兰政教合一历史传统的深刻惰性,构成了中东伊斯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障碍机制。③


  中国和中东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丝绸之路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和中东国家在反对西方殖民主义问题上相互支持;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双方经贸合作也不断发展。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进入新时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论坛”完成了正规化、机制化的建设,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各个领域的合作,影响力日益扩大,多边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阿关系也因此形成了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良好格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专门提到了“加强新闻合作”,建立起了“中阿新闻合作论坛”,目的是进一步增强中阿双方政府新闻主管部门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中阿新闻、出版、广电领域的合作,通过大众传媒增进中阿人民的了解和友谊。④中国与中东媒体交流从中获益。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中东国家开始逐渐“向东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开始逐渐“向西看”,这种变化趋势无疑给中国与中东的媒体交流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对双方媒体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媒体交流的重要意义


  从国际关系视角看,媒体之间的交流必然要服务于国家利益,在官方指导下的媒体交流更是可以被视为“媒体外交”。媒体外交就是国家在具体情境下利用大众媒体传递信息,建立对象国民众信任,从而裨益国家利益的实现。①中国与中东国家媒体交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国家形象


  在中东建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有助于巩固友谊、促进共同发展和解决地区问题。但是,中国目前在中东国家的形象还不尽如人意。分析当地的涉华报道可以看出,报道倾向总体偏于负面,其中政治议题报道负面居多,经济议题报道正面居多,②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形象是十分清晰和明确的,但是相比之下其他方面诸如政治、文化、社会等就比较模糊,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面。③正是因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不会随着日渐增长的国家实力而自动提升,中东国家对中国的认知还较为片面和单一,才需要推动媒体外交、公共外交的大力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外部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二)提高政策影响力


  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的交汇地带,是联通欧亚非三洲的重要枢纽。做好中东地区的相关宣传和推进工作,对“一带一路”整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中东国家,由于与中国有着传统丝绸之路的友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和欢迎度都更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多持积极态度。当然,中东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也存在一些疑虑,如中国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此外,各个不同国家具体的关注点也不同,如埃及关注“新苏伊士运河项目”与“一带一路”的对接,约旦更关注“一带一路”对本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这就需要中国对中东传播媒体有效发挥增信释疑、对话交流的作用。


  (三)配合国家战略


  中东地区对中国的战略意义逐渐提升,这种战略意义可体现在四个方面上:第一,能源安全即能源的持续稳定供应是中国的重大战略考量。中国在2015年已经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6年自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1.5亿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0.5%。④第二,经济利益考量。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中东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于中东国家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双方经济也有很强互补性,经济合作潜力极大。第三,地缘安全与地缘战略考量。一方面,中东局势的变化有可能影响到中国西部地区的稳定与安宁;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在地缘方面的影响。第四,大国责任考量。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都希望中国能够在解决各种国际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在中东问题上一贯强调不干涉内政、和平的政治对话等公正立场,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这些战略利益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国家硬实力和官方的政策指导,也需要依靠国家软实力和媒体的参与。


  三、中国与中东国家媒体交流成果


  中国与中东各国的媒体交流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5年,埃及通讯社代表团到访中国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6年12月,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对埃及进行访问。①此后,阿尔及利亚、索马里、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代表团以及政府新闻部门的官员和政党方面的新闻负责人等陆续来华进行访问,他们中有的还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中国老一代领导人的接见。1981年10月,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对索马里进行了访问。代表团受到西亚德总统的接见。1992年3月,应埃及《金字塔报》的邀请,以总编辑邵华泽为团长的人民日报代表团对埃及进行友好访问,埃及新闻部长谢里夫在开罗会见了邵华泽一行。②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媒体的友好合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以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面的方式展开,规模更大且更为频密。


  (一)交流涵盖面广、交往频繁


  中国与中东媒体交流范围广泛,既有政府新闻部门之间的交流,也有双方电台、电视台以及印刷类媒体之间的交流,交流的规模和频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中央媒体和行业协会几乎都与中东国家的媒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流与合作,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每年都要接待来访的中东国家媒体代表团或媒体负责人,并组团前往中东地区进行采访、报道。有的中方媒体还与中东媒体建立了固定的交流与合作机制。③


  在印刷媒体方面,中国一些较大的出版社如五洲传播出版社、外文出版社走在前面。五洲传播出版社用阿拉伯語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囊括历史地理、法律风俗、政治外交、武术医药、艺术旅游等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2013年,以“传承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的中阿出版合作论坛暨版权贸易洽谈会在宁夏召开,成为中阿博览会的重要内容。①2017年4月,中阿出版发展高峰论坛在第27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举办,双方代表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阿出版合作这一主题与阿拉伯出版界代表展开对话。②


  (二)交流内容丰富


  互设分社和记者站数量不断增多。新华社在埃及、以色列、突尼斯、也门、沙特、摩洛哥、科威特、苏丹、巴勒斯坦、伊朗、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阿联酋等16个中东国家和地区均设有总分社和分社。③人民日报在埃及、阿联酋、叙利亚、以色列和突尼斯设有分社。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埃及、卡塔尔、伊朗、土耳其和耶路撒冷设有记者站,并在埃及设有中东总站。继埃及中东通讯社在北京设立分社之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摩洛哥通讯社(马格里布阿拉伯通讯社)分别在北京设立了分社。阿拉伯世界历史最久的报纸《金字塔报》也正式提交了在华设站申请。⑤


  此外,双方新闻资源共享、人才合作等进一步加强,中方主动承办媒体研讨会和培训班,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机会。


  (三)互联网、新媒体交流蓬勃开展


  2002年5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阿拉伯语网站(arabic.cri.cn)正式开通。该网站不仅让受众可以浏览、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拉伯语无线广播的全部内容,而且还有网络电台供网民欣赏音乐,网络论坛供网民互动交流。


  中国其他主流官方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也纷纷开辟自己的阿语网络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还在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上开设官方账号或推出手机客户端,为阿拉伯语受众提供新闻信息和服务资讯。


  (四)媒体交流机制不断完善


  2004年9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签署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同一天,双方还签署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开展新闻合作,鼓励双方主要新闻媒体加强交流,继续互派新闻采访团组到对方采访,为派驻对方的记者开展工作提供协助和便利,鼓励通过商业渠道购买对方新闻和艺术资料。①中阿双方定期举办中阿新闻合作论坛,隔年在中阿主要城市召开。2011年,首届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在宁夏举办,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该论坛的举办,使中阿广播电视媒体双边、多边交流合作机制更加成熟完善。


  此外,在中东国家中,有几个是非洲国家,且大多数是“中非合作论坛”成员国。因此,针对这些国家,与其进行媒体交流与合作,完全可以纳入“中阿合作论坛”与“中非合作论坛”这两个框架。


  四、中国与中东国家媒体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媒体虽然在全球覆盖率上与西方国家相差无几,但在国际受众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收听率等方面同西方媒体差距很大。②这导致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缺乏与自身实力相称的话语权。究其内部原因,是在体制机制、外交意识、参与主体和手段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外部原因则涉及国际环境中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


  (一)体制机制方面


  2008年,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新闻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双方签署了《关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新闻友好合作交流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与中东国家媒体交流形成了正式的平台和机制。经过十年的发展,双方媒体交流取得了极大进展,但还存在滞后性、缺乏协调性、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具体来看,在交流频率、层次、规模上,媒体交流滞后于双方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在新闻工作方面缺乏协调,尤其是在重大国际新闻和涉及双边关系的重要事件中没有做到合作报道、协调回应。③新闻交流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外交意识方面


  在对中东国家传播方面,中国主流媒体在有效配合国家战略需要,进行充分的、有说服力的新闻报道方面仍有所欠缺。④2011年以来,中东地区爆发的“阿拉伯之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中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就涉叙决议投了三次反对票,引起了部分中东民众的不理解和海合会国家的不满。虽然一些中国媒体对叙利亚问题的报道呈现了中国和平、公正、稳健、讲原则和重历史的外交形象,但是在化解阿方对中国的误解方面,做得还不够持续和深入。


  (三)主体和手段方面


  除了官方媒体外,非官方的媒体也应该在媒体交流和公共外交中发挥特有的作用,但目前从事相关工作的民间媒体不多,自媒体又太分散,在没有政策鼓励和指导的情况下无法向中东国家呈现不同于官方宣传的、更多姿多彩的中国,也难以有效助推双方民间交流。在传播手段方面,除了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之外,在扩大内容的影响力和创新工作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下功夫。当今世界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和交流时也应注意运用互联网工具,更新互联网思维,建设包括多样化媒介形态的国际传播媒体矩阵,把握国际传播媒介格局整体变迁的历史机遇。


  (四)舆论环境方面


  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很早就在中东地区有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战略规划,加之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处于传统的优势地位,它们的媒体在中东地区已经得到了成熟的发展,对本土媒体也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导致中东国家的涉华报道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转载西方媒体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时抹黑很容易导致中东国家民众,尤其是普通民众,对中国产生误解,形成错误的认知。此外,在人才储备方面,中国依然缺乏熟悉中东语言、文化、国情以及国际关系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培养也是推动中阿媒体交流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


  五、对中国与中东国家媒体交流的建议


  上述问题和不足都最终导致了中国在中东国家话语权缺失的问题。破解西方话语霸权、形成新的中国话语体系,对中国与中东国家媒体交流甚至国家间关系都能起到根本性作用。因此,中国媒体应该踏踏实实做好对中东媒体、中东国家和中东人民的沟通工作。


  (一)落实完善现有机制


  《新闻友好合作交流备忘录》是中国与中东国家新闻合作领域中的基础性文件,奠定了双方新闻合作的机制,要将其中的相关条款落到实处。一方面,针对《备忘录》的相关条款,设立一个委员会来跟踪、检查相关条款的落实情况。选择几家中国和中东主流媒体,开展点对点的交流合作,由人员交流、产品交流扩展到更多的媒体合作。另一方面,加大中国媒体“走出去”的步伐,形成一个有序、高效、联动的对外传播机制,扩大中国主流媒體在中东国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①


  (二)转变媒体工作方式和理念


  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走出去”,实现中国媒体与中东媒体的直接交流与合作,避免依赖西方媒体这“第三只眼”来看问题。当然,同时也要鼓励更多中东记者活跃在中国报道上,让中国故事“走出去”。中国媒体一方面要学会挑选好的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国际传播艺术和技巧,用中东国家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


  中国媒体要更新传播观念,加强外交意识,尝试主动设置议程。议程设置是媒体的一项特殊权力,因为媒体作为海量的社会信息的“守门员”能够选择报道什么消息。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媒体的选择即媒体议程将决定公共议程,公众议程又将决定政府议程。在这个“筛选”的环节上,关键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首发率。


  (三)拓宽非官方、半官方交流渠道


  除了广播电视、旅游、留学等公共外交渠道外,跨国智库交流随着国家对智库发展的重视而升温。在2015年,中国方面就已经注意到了“构建‘一带一路’国际智库网络”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智库合作,构建沿线国家智库网络”的呼吁。②在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重视推动智库合作,一方面能够增强政策沟通和政策协调,从而有利于协商合作和思路创新;另一方面能够以此为平台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往来,有助于双边“民心相通”。智库合作可以“一带一路”为重点领域但又不仅限这一领域,同时也欢迎西方国家智库的加入。


  此外,需要正确认识和正确运用新媒体这一工具,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也需要更多关注中东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将中东的年轻人作为传播和交流的重点对象。


  (四)充分关注中东国家利益诉求


  中东国家都各有其特殊性,有着各不相同的国情和利益诉求。从现实来看,从“阿拉伯之春”开始的全局性动乱导致一些国家政权被推翻,一些国家爆发内战,很多国家受到恐怖袭击侵扰,还有国家受到美国制裁。除了个别国家外,地区总体政治经济形势都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主要着眼政局稳定,一些国家主要着眼经济发展,还有一些仍然谋求扩大自身影响力。因此中国媒体应充分关注中东国家的不同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发声。


  (五)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充实中国与中东媒体交流队伍。中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很大,各个国家媒体各有特点。通过与高校和智库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更多熟悉中东地区语言、文化、国情和国际关系的外交官、专家学者、商界精英及各个领域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出大批“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媒体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与中东国家媒体交流,从而在中东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潜旭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