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之巧夺神工两手之妙育新人——“班级剪纸文化德育”掠影

  • 投稿大地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29次
  • 评分4
  • 93
  • 0

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 王志平

一、深入挖掘,寻觅源头活水

走进剪纸文化的历史画卷,我们惊奇地发现: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犹如一株常青藤,古老而常青,它蕴含着大量文化资源的宝藏。剪纸是一种手工劳作,一把剪刀、两只手,就可以剪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手指下流淌着智慧和艺术。剪纸不仅可以培养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剪纸是一种美的装饰,表达了老百姓浪漫的想象,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情趣和美好向往,深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剪纸不仅可以增进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的了解,还可以帮助人们体会作品中的文化品位和内在美韵。

走进剪纸文化的历史画卷,人们惊奇地发现:剪纸是德育的载体,它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给人们的欢乐、愉悦,在世代的传承和变异过程中,它积累了深厚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并旗帜鲜明地体现出其中的道德价值。剪纸,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语言,而且还可以弘扬文化,激发情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行为。老祖宗创造的剪纸文化,是宝贵的德育载体。

为了充分利用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德育载体,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号召,学习和运用著名学者余秋雨关于“文化最后积淀是人格”的论说。12年来,我们克服种种困难、挫折,排除各种干扰、影响,坚持开展“班级剪纸文化德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反思中总结,在探索中前进,终于走出了一条班级剪纸文化的德育之路。

二、另辟蹊径,建构立体平台

我们围绕实验目标,采取十一条有力措施,组成网络,搭建平台,给班级剪纸文化德育注入了无限活力和生机,保证实验常年进行,目标落实到位。

1.聘请一位智慧高参。学校教育顾问、德育特级教师吕同德先生来学校,进班级,观看现场,诊脉开方,指点迷津,为班级剪纸文化德育保驾护航,帮助总结经验教训。

2.处理好二者关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袁振华为剪纸指导老师,全班学生为剪纸主体,师导生学,师教生剪,和谐共进。

3.吸取三个课题营养。袁老师主持的丹阳市级课题《班级剪纸特色文化德育研究》、王校长主持的镇江市级课题《 班级特色文化德育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研究》、丹阳市吕同德名师工作室的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小学文化德育模式建构的校本实践研究——基于学校共同体的视角》,给班级剪纸文化德育实验架桥铺路,提供了具体指导。

4.活用四个文化标志。师生讨论确定,以剪纸文化为主题的四个标识。班徽:可爱的燕子象征着活泼的孩子,剪刀似的尾巴预示着剪纸艺术。班旗:以班徽为主体而设计班级旗帜。班歌:《心灵手巧剪纸花》。班级口号:“剪出智慧,剪出精彩,剪出快乐”。四个文化标识布置在教室里,成了环境文化的亮点。在班队活动中,在参加学校做操、集会等活动中,班长高举班旗,学生们踏着整齐的步伐,或唱班歌,或呼口号,大步前进,这是班级标志,这是文化熏陶,更是舆论引导。

5.建设好五个阵地。教室里有剪纸图文台,走廊上有“剪纸感悟日记墙”,校园里有剪纸佳作窗,新建剪纸文化体验室,校园网上有剪纸社团网页。

6.有机融进六种课程。师生们自主编用班本用书《剪纸》,把校本课程落到实处,并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关内容有机沟通,与语文课《姥姥的剪纸》,思品课《我们的兴趣爱好》,美术课《画画剪剪》等有机融合,把班级剪纸文化德育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去。还定期写剪纸感悟日记,定期举行“我爱剪纸”系列晨会、班队会,在学校梅园开展“巧手剪梅献梅园”综合实践活动,又让班级剪纸文化德育走进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定期在教室、走廊、操场等地举办“剪纸新花”展览,让班级剪纸文化再次融入环境课程,使得剪纸文化德育与课程建设相得益彰。

7.使用好七种辅助手段:剪纸童谣、剪纸舞蹈、剪纸歌曲、剪纸相声、剪纸三字经、剪纸书信、剪纸小报,使剪纸活动走出了简单、枯燥、无味的误区,为剪纸创设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基础的良好氛围。

8.注意八个渗透点。每年的生肖、国内外大事、英雄人物、校园景点、学校大事、课外阅读书籍、体育活动、八礼四仪。开展相关的剪纸活动,使剪纸文化德育既贴近生活,又提高了剪纸趣味,更提高了德育针对性。

9.抓住九个节日:有机结合妇女节、端午节、劳动节、儿童节、建党节、教师节、国庆节、老人节、春节开展相关的剪纸文化活动。

10.用好十种评价手段。根据剪纸作品和感悟日记的质量与相应的行为习惯,在学生中评选金剪刀、银剪刀、铜剪刀,并评选出家庭优秀剪纸花,再向家长分别发送剪纸花信息,剪纸花喜报,并写进素质报告单,把优秀作品汇编成《纸花集》,刊登在校报上,投寄有关报刊杂志。

11.打造“看、想、讲、剪、练、悟、写、展、评、奖”一条龙养成教育。努力跨越“剪纸—剪纸技艺—剪纸文化—剪纸文化德育”四个台阶,积极打造“班级剪纸文化德育”工程

三、精心打造,教育案例闪亮

12年来,每一次开展班级剪纸文化德育之前,我们都要认真学习,反思推敲,多次研究,修改方案,认真实施,课后研讨,做到了精心设计,用心操作,耐心总结,因此,每次班级剪纸文化德育活动都成了可圈可点的德育案例,促使班级剪纸文化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1.剪纸呈现长征景,课程整合颂党恩。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的第十课《南湖游船》由“诞生在小船上的大党”、“摧不垮的队伍”、“南昌城头红旗扬”、“红军不怕远征难”四部分组成,向学生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以及到长征胜利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

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二万五千里长征等这些重大事件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所以学生们都难以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也就难以感受到共产党的确是一支摧不垮的队伍,对共产党的佩服之情也难以产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就结合“红军不怕远征难”开展了“红星照耀长征路”剪纸文化系列德育活动。学生们结合思品课教学,到图书馆读书、读报或上网收集有关长征的文字、图片;再利用语文课读讲毛主席诗词《长征》和《长征的意义》;在音乐课上学唱歌曲《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就这样,同学们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伟大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还自愿组成剪纸小组,满怀豪情,认领了剪纸任务。学生们利用班级剪纸文化课、班队活动课等,运用校本教材《剪纸》中的剪纸手法,在班主任袁老师指导下又快又好地剪纸出了《南湖游船》、《井冈山红旗》、《遵义会议报喜》、《巧渡金沙江》、《汉彝结盟》、《飞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马背上的小红军》、《延安宝塔放光芒》等20幅大型剪纸作品,并配上了简要的文字解说。在此基础上,面对全校高年级学生举行了“红星照耀长征路”主题班会。活动中,学生们以长征经过为线索,长征故事为内容,剪纸为载体,忆长征、“展”长征、诵长征、赞长征、“学”长征为板块,取得了剪纸技巧和唱长征、送党恩的大丰收。活动中,栩栩如生的大型剪纸作品,富有激情的讲解,满怀深情的歌舞演唱,慷慨激昂的诗词朗诵,“爱党颂党小天使”、“金剪刀、银剪刀”的评选颁奖,使班会成了思品课、语文课、历史课、剪纸课、音乐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获得了兄弟班级师生的交口称赞。

后来,这堂主题班会应邀在丹阳市关工委举办的“知党、爱党、跟党走”主题教育现场会上展示。活动临近尾声时,学生们分五个小组现场表演剪纸,拼成了一幅大型剪纸作品《党旗照千秋》送给大会。市关工委杨楠主任和与会代表纷纷拉着学生们在《党旗照千秋》作品前拍照留念,给同学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剪纸书信架心桥,鲜活资源润童心。结合学校八十年校庆暨新校门落成典礼,开展了“我为校庆剪纸花”专题活动。通过采访老校长、老教师,了解到了横小历史,新校门的作用与寓意,通过对校园十处景点的拍摄、绘画、剪纸,了解到了校园的美丽可爱。学生们拿着一张张纸剪纸作品,讲校史,夸教师,表决心,“张张剪纸庆校庆”主题队会大获成功。学生们把自己的剪纸收获和为校争光的决心写成了一封封书信,连同剪纸作品寄给了远在全国各地的校友。学生们收到了28封回信、12张照片、8幅题词后,纷纷写了读后感,并把它们一起布置成了“热情的鼓励,我们的感恩”展览会。全校学生参观后深受教育。邵子涵同学收到校友四川西南交通大学电子学院钱清泉教授夫妇的回信和1000元奖学金。他们还另外为她题词:“努力学习,锻炼身体,长大建设祖国”。剪纸和书信作汇报,回信题词和奖学金送春风。邵子涵深受教育,无比激动,决心用行动来学习和感谢教授爷爷奶奶,寄出感谢信,并从奖学金中拿出500元作为爱心捐款,200元资助给家庭困难的学生,300元购买图书献给班级图书角,其余给自己添置学习物品。在学校升旗仪式中,邵子涵对全校同学说:“感谢钱教授夫妇的教育和鼓励,我一定进一步认真学习,认真剪纸,关心他人,为班级争光,为横小争光!”学校里掀起了“读回信,学题词,学子涵,谢教授,爱横小”的热潮。

四、喜迎收获,师生成果丰硕

12年来,经过班级剪纸文化德育的洗礼,六个班级先后十三次被评为“文明班”、“特色班”,农村孩子、外来务工子弟和留守儿童的120份剪纸作品,20篇感悟日记在省市级获奖或在报刊杂志发表,10堂剪纸主题班队活动,分别在片级、丹阳市、镇江市等活动上展示。在校际交流活动中,得到连云港市兄弟学校校长和老师的高度赞扬。剪纸文化社团被评为镇江市优秀社团。学校成了镇江市剪纸文化教育共同体成员。班级剪纸文化德育也让班主任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班主任先后被评为丹阳市优秀班主任、丹阳市优秀辅导员、丹阳市吕同德名师工作室优秀学员,先后发表德育论文、案例20多篇,并荣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真是:

一剪之巧夺天工,

两手之妙育新人,

小小纸花架心桥,

师生大步跨征程。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