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近代史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13
  • 阅读量58次
  • 评分0
  • 0
  • 0

  最近,笔者拜读了张华腾教授的新作《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不仅被其翔实的学术史料、新颖的学术创见所吸引,尤其对其从现代化的视角考察北洋集团在早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视角颇有感触,以为这一研究有力拓展了北洋集团的学术研究,促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化。


  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的模式,“现代化”理论的动态视角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发展的观点,动态考察历史是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现代化理论既将“社会变迁”作为基本对象,又将“动态”作为重要工具。历史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再现历史真实。现代化理论对“转变”与“过渡”的指向,恰与历史研究核心内容一致,它所强调的本质变化正是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运用这一理论有助于克服历史研究中凝固僵化的倾向。同时,这一理论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它引导人们针对各种不同对象,比较鉴别各种转变,凸显历史真实;它督促人们转换不同视角,发现不同主体需求,评价事物的意义。


  《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理论发展的观点研究北洋集团及其活动。首先,动态观察中国现代化的内涵。这部著作认为中国现代化是一个从物质层面变革开始,随后逐步向制度层面深化,向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扩展的动态过程。据此,本书以北洋集团在“制度层面有许多创建”的大量事实,证明这一集团正在将中国早期现代化推进到制度层面,并且得出两点重要结论:一是同“始终局限在物质层面的某些方面”,属于“较低层次的现代化运动”的洋务运动相比,北洋集团做出的重要贡献的“晚清新政远比洋务运动深刻得多”。二是与推动政治制度改革的维新派、革命派相比,北洋集团同样参与了争取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奋斗,同维新派、革命派一道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这样便指出了中国现代化不同阶段的质的区别,不仅突破了“晚清新政”是“洋务运动”翻版的陈说,也纠正了北洋集团与“维新革命”截然对立的偏颇。其次,动态观察北洋集团的构成。这部著作不仅明确指出:“北洋集团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而且结合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讨论了小站练兵与北洋集团的雏形、义和团与北洋集团崛起的契机、北洋新政与北洋集团的形成,从而详细叙述了北洋集团从小站班底到集团形成不断扩大的过程。书中还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北洋集团逐步打破“地域观念”使成员区域分布不断扩展;逐步突破军事集团界限使成员专业领域不断扩展;逐步摆脱源于行伍的束缚使成员来源不断扩展;逐步挣脱传统观念的禁锢使成员思想的“更为趋新”。如此便表明了“北洋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历史变迁,突破了静止凝固考察北洋集团的旧说的弊端,从而接近了真实再现历史的目标。最后,动态观察北洋集团的行为。这部著作不仅讨论了北洋集团从小站练兵推动军事现代化到北洋新政推动综合现代化的演变,而且分析了北洋集团促进现代化决策、促进部门现代化实施、促进区域现代化实验的拓展。这样便梳理了北洋集团活动与现代化过程的关系,批评了全盘否定北洋集团的传统观点,从而为公允评价北洋集团的行为开辟了新的视野。


  全面地观察历史是这部著作运用现代化理论促进历史研究突破的另一表现。运用综合的观点,全面考察历史也是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现代化理论中“综合”、“全面”作为历史研究的工具具有现实的意义。它在强调物质生产基础的同时,突出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科学价值。它在强调社会进步的同时,突出综合发展,拓展了研究领域,引导描述系统全面的真实。在这一理论帮助下,学术界硕果累累,不仅建立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等相关学科,而且正在解决相当数量的历史及现实问题。


  《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理论综合的观点研究北洋集团及其活动。第一,综合考察历史资料。这部著作不仅运用了军事、政治方面的历史资料,而且收集整理了大量与现代化相关的经济史、科技史、教育史、社会史、区域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档案官方文书、文集年谱、日记笔记、报刊回忆、专著论文等形形色色的形式。这些综合史料有力地扩充了研究基础。第二,综合考察社会关系。书中讨论了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认为北洋集团以军人与官僚为主力,但是无论军人,还是官僚,都是“新”与“旧”的综合体。“新”与“旧”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最终主张现代化的“新”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书中展现了北洋集团与其他社会集团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北洋集团与满清贵族既有维新守旧、争权夺利的矛盾,又有相互利用的妥协;北洋集团与新知识分子群既有对于现代化程度与速度的不同主张之间的矛盾,又有“权利”与“新知”的协作;即便对于革命阵营,北洋集团同样既有刀枪相向的斗争,也有主动联络的合作。正是由于北洋集团较合理地处理了这些关系,它才得以逐步上升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新主导,将现代化逐步扩大深入。这些综合关系的研究突破了孤立看待北洋集团的旧视角的弊端,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错综复杂的一面。第三,全面考察北洋集团现代化运动的绩效。这部著作依据现代化的综合指标,全面考察了北洋集团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书中具体分析了从小站练兵到建立北洋六镇,推动军事现代化;从支持收回利权到发展实业,推动经济现代化;从支持废除科举到建立新式学校,推动教育现代化;从支持留学到修建铁路,推动科技现代化;从试办天津自治到与革命军妥协,迫使清廷退位,推动政治现代化;从直隶城市治理到鼓励禁烟运动,推动社会现代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综合性的绩效考察,比较全面的确定了北洋集团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功绩,突破了单线发展的历史观,为“全面再现”、“公允评价”历史奠定了基础。


  通过研究实践丰富现代化理论是《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又一成功之处。这部著作使用了相对科学的“现代化”概念。“现代化”是现今中国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也是最为含混的概念之一。由于引进与翻译的途径不同,中国学术界出现了“近代化”与“现代化”混用的现象,即便对于“现代化”,学术界也既有广义现代化与狭义现代化之议,又有绝对现代化与相对现代化之论,这些现代化概念不仅其内涵与外延众说纷纭,而且对其功能理解也大相径庭,概念的混乱干扰了历史研究。凡事不正其名难以立学。为了学术规范和与国际接轨,张华腾教授认为“现代化”概念比“近代化”更为科学。为了区别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及其内涵差异,他同意在发生于晚清时期的现代化过程之前冠以“早期”。为了区别现代化的不同空间及其鲜明特色,他在北洋集团参与的现代化运动之前冠以“中国”。这样就对北洋集团活动时期的“现代化”作出较为科学的界定,有利于更清晰地理解当时中国现代化与世界先进地区正在发生的建立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上的现代化、发生于日俄及拉美地区的现代化以及1949年后发生于中国的现代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中国早期现代化”概念的使用也有助于厘清“广义”、“狭义”、“绝对”、“相对”现代化的意义。虽然“中国早期现代化”概念不是张华腾教授首创,但是,他将这一概念运用于北洋集团研究,无疑是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历史的有益尝试,对于更严谨地“史论结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部著作力图避免现代化研究的某些弊端。多数“现代化”理论有两个共同倾向,一是将“现代”与“传统”对立,过分强调两者的差异,抹杀了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继承关系。二是认为欧美发达国家是现代化的典型,将欧美国家的某些特征视为现代化的特征。


  张华腾教授没有忘记现代与传统的继承关系,在研究袁世凯时,指出了官僚地主家庭对其的影响,叙述了三国英雄对其的影响。在讨论北洋集团适时崛起时,追述了汉族官僚政治势力增长的趋势,并且认为“崛起”恰是这一趋势的发展。他在充分肯定外来因素对中国现代化影响的同时,将更多思考聚集于作为中国变迁依据的内部因素,将更多笔墨用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客观过程。讲小站练兵,先谈中国旧兵制的腐败;论北洋现代化,先议直隶的残破;评东北改制,先说东北的复杂。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历史永远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任何著作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真理,《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从现代化视角研究重要社会集团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例如,从事实考察的角度分析,书中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戊戌变法与北洋崛起的讨论似嫌单薄。其他如从理论驾驭的角度分析,书中提出以现代化为价值取向的观点似可商榷。但是,瑕不掩瑜,这部著作依然是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历史的一部力作。


  作者: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