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中古今贯通法的应用策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7
  • 阅读量11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古代汉语有很多种教学方法,古今贯通方法就是其中一种。古今贯通方法指在古今汉语教学中揭示古今汉语之间的关系,探索从古到今汉语演变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古今贯通方法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希望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古代汉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方法;古今贯通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在系统学习下,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知识系统,并具有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进而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掌握和学习。所以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源源不断的文史哲人,高校应积极开展古代汉语教学。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当前我国高校古代汉语课程开设效果令人担忧,如何才能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我国各大高校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古今贯通方法的含义,然后分析了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建议,以期能够改善当前我国古代汉语教学。


  一、概述古今贯通法


  语言具备继承性特点,现代汉语就是在继承以及发展古代汉语,古代与现代之间也就是源与流的关系。所以,想要学习好古代汉语,就需要对现代汉语有更好的理解并充分利用。


  古今贯通方法就是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沟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突破二者之间的界限,探求古今汉语二者的关系,从而寻找汉语从古代到现代演变的具体方法。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汉语丢掉了很多因素,也保留了很多因素,哪些因素出现了变动,哪些至今未动,这些都是古今贯通法中需要深究的问题。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利用古今贯通方法是为了实现古为今用。古代汉语的学习,要强化现代汉语的素养,提高古籍阅读能力,就必须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通过实践发现,唯有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教学,才能够刺激学生学习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知识的欲望,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这些知识。


  二、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问题


  为了使现代青年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知情况更全面,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形式来深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对授课内容的看法、对教材内容的评价等方面,力争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学生对本课认知的情况。通过对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现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学生对本课程讲授有着较高的要求


  要求授课内容应有趣、丰富,要求应该以课堂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古代汉语多媒体课程,大约有80%的学生要求教学内容简练,教师讲课要幽默,并可以让学生以课堂讨论方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处理教材上,大约有85%的学生认为需要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补充更多新的语言材料,增加实践机会。


  (二)学生对学习古代汉语积极性不高


  大约有55%的学生认为古代汉语这门课程难以深入学习。课程内容不但有文选,而且也有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又包括文化常识、词汇以及文字;文选篇目包括了从秦朝一直到唐宋时期的韵文以及散文,学习内容非常多,也涉及了很多知识面,难以准确掌握。并且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内容过于乏味,学起来十分困难,想要学好、学精,更是难上加难。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有90%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动力能够以强化汉语素养或者认知汉语独特魅力为主。但也有70%的学生表示只可能在课堂中学习古代汉语知识,课下根本不会主动学习。同时,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汉语对自身用处不大,也不能帮助自身提高就业能力,所以自然就没有兴趣学习这门知识。这也是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效率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古代汉语教学中古今贯通的几种方法


  (一)讲故事方法


  在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时,教师可以寓教于乐,如以演义故事或者背景故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齐桓公伐楚》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入《齐桓公伐楚》中关于齐桓公讨伐楚国原因的历史:“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为菩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因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这段材料有着很强的故事性,既能够让学习者深入了解齐桓公讨伐楚国的原因,也能够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


  (二)归纳比较方法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文言虚词用法多变,但也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在讲解文言虚词时,教师可将每一篇选文中主要虚词用法总结出来,之后再通过多篇文选归纳以及整理,让学生可以系统化地学习好这些知识。比如文言虚词中“之”作为连接词,有如此几方面用法:在介宾结构前使用,有舒缓语气作用;表示定语后置的,通常不翻译;在偏正关系中利用,相等于介词“的”。在《左传》这篇文言文中,“之”有很多种用法,归纳整理出有关于“之”的用法,再对其他选文进行学习,学生就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是古代汉语中的多音字读音。在讲授文选时,教师可在比较归纳字音字义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如在学习《论语》时,课文中注释“见”字有两种读法,至于到底读哪个音,需要学生在平日学习时多总结、多分析,这样才能够灵活多变地学习。


  四、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古今贯通法具体应用


  (一)在词汇上的应用


  在我国古代汉语文选教学过程中,以词汇教学为主。词有本义以及引申义的说法。利用古今贯通方法对选用的词义进行讲解,主要是对词的本义以及引申义进行梳理,并联系起现代汉语。文选中的词,有的是引申的,有的是使用本义,在学习中,还需要深入研究。如《齊晋寨之战》:“故不能推车而及。”此处“及”为追上。及,甲骨文作“}”,金文作“轰”,像一只手抓住一个人。《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徐错《说文解字系传》:“及前人也。”“及”原意指追上,引申之后表示比得上、追得上,还能够用在介词以及连词中。在汉语词汇里有很多“及”的短语。如“及笋”指女子达到十五岁年龄;“及冠”代表着男子已经成年了。对“及”本身意义与引申意义掌握好之后,就能够对这些短语以及词语进行深入了解了。


  又如在接触《北冥有鱼》时,有一段话为:“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此处“息”为气息。《说文》:“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段玉裁注:“自者,鼻也。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自”为象形字,像鼻形,本义为鼻子。“息”原义指鼻子中进出口的气流,引申为增长。如“息肉”就是指肠道中突然凸起来的肉质。“息”又可以引申为停止、休憩,这也是在汉语中频繁使用的。


  (二)在语法上的应用


  对比字形以及词义,在语法方面,古今汉语的差异不多。文选中宾语前置都是值得学习和注意的语法现象。如《论语·阳货》“旧月逝矣,岁不我与”,《郑伯克段于郡》“何厌之有”等,这些都是宾语前置,这些语法在我国现代汉语中也频繁出现。由此可见,将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与现代汉语联系起来,有助于我们对现代汉语中一些语言现象进行深入了解。


  还有很多被动式的语句。在古代汉语学习中,多见的被动句式包括“被”“见”“于”等字句,而现代汉语中被动句式通常是“被”字句。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见”这个字放在动词前面可看成被动句式,但在我国汉朝时期,文言文中的“见”字并不表示被动。如《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里的“见”是一个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在现代汉语中“请见谅”“让您见笑了”等,都不表示被动。


  (三)在文字上的应用


  文字包括着义、音以及形三大要素,尤其是字形应高度重视。在文字的发展和演变中,字形发生着很大变化。在文选方面,古代汉语文选要对字形演变重点解释。在汉字中形声字最为多见。形声字由声旁以及形旁组合而成,其中与意义有关系的形旁应高度重视。在很多状况下,如果掌握了古今形旁的演变,那么也就能够容易理解字义了。


  如《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在此句子中,“鄙”为边邑,应好好了解,但也需要了解到今天“阝”旁实为“邑”。“邑”之字多与邦国有关,如《说文》:“邦,国也。”“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郊,距国百里为郊。”“邸,属国舍。”与右“阝”旁相联系的是左“阝”旁,而左“阝”旁实为“阜”。《说文》:“阜,大陆,山无石者。”“阜”指高而平的土地,没有石头的土山,故“阜”多与山陵有关,如《说文》:“陵,大阜也。”“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阪,坡者曰阪。”“瞰,阪隅也,阪下湿也。”另外,想要让学生爱上古代汉语教学这门课程,教师还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并完善自身不足之处,将自身优势结合教学各大环节,形成相应的教学特色。尤其是在讲授这种内容枯燥、乏味的古代汉语教学课程中,教师更需要发挥自身特长,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从而爱上这门课程,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见,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作品语言,但也要意识到,不能只一味地讲解词义、翻译汉语句子。在教学中,教学者应使用多种方法来阐述作品语言,而利用古今贯通方法,既能够有效联系起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在读懂古文的同时,还能够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知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远胜.古今贯通法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5). 

  [2]袁碧霞.如何提升学生《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 

  [3]罗畅.贯通古今各司其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策略初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7). 

  [4]董超旭,郭秋烨.现代汉语与训诂学关系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王伟.“主题解读式”教学法在古代汉语文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6]王仲轲,周远军.情境—合作模式在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15). 

  [7]高红.互动式教学法在“古代汉语”课中的应用实践[J].学周刊,2015(23). 

  [8]杨一.参与式教学法在“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7). 

  [9]尹喜清.古汉语文选与古代文化教学——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J].安徽文学月刊,2016(2). 

  [10]杨晓雯.“提问—反馈”教学法在对外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1). 

  [11]史维国.高校古代汉语通论教学状况与改革措施研究[J].齊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12]刘传启.加强课前课后师生对话,提高课堂互动效率——谈古代汉语课程的互动教学模式[J].文教资料,2013(14). 

  作者简介:张冬娜,女,1982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