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瓦白墙”走向意象表达——以浙美版《江南民居》为例谈儿童水墨画教学中的“看”

  • 投稿殷浩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19次
  • 评分4
  • 62
  • 0

张挺峰 浙江省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

作者简介:张挺峰,男,小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邮编:315040。

儿童水墨画是区别于传统水墨画的现代水墨绘画,它以表现当代儿童内心感受、精神世界为主要内容,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儿童在面对自己笔下的水墨在宣纸上渗化,造“形”的线条被不同的墨色痕迹所混合时,学习如何看并理解这些水墨痕迹成为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关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因此,美术学习应该引导孩子们学习最基本的看的方法,逐渐形成意向性的眼光。

本文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九册《江南民居》一课水墨画教学为例,以“看”为水墨画学习的切入点,通过吴冠中现代水墨作品欣赏与水墨概括表现方法学习这两条线索交织进行,解读画家看世界的独特眼光和用水墨解释世界的独特语汇,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及水墨语言,发展水墨表现的兴趣,提升水墨表现能力。

一、体验水墨游戏,想象地“看”

儿童在初学水墨画的时候,是以毛笔代替原先习惯使用的记号笔来造型的,如果教师将“造型为先”的观念作为小学生进入水墨造型的切入点,势必从—开始就忽略了小学生对笔墨语言的认识、理解与把握的水平。在教学之初,安排一定的体·验游戏,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动手欲望,更能使学生感受软性毛笔在不同层次的墨色与水交织后产生的笔痕墨迹,并通过对这些墨迹想象地看,变偶然为必然,为创作表现奠定基础。

1.点线游戏,看墨色

在低年段学生的水墨画教学之前,笔者引导学生用笔尖蘸墨后进行点线游戏,在宣纸上落下不同浓淡枯湿的墨点、墨线,直觉地观看产生的笔痕墨迹:“这像炭一样黑”,“这像老树枝一样干枯”,“这像天上的云一样轻”,“这像我家窗帘—样薄”。以上这些对墨色的感受和发现,不仅触发学生对水墨的丰富形态的认识,更在技法和表现之间建立了链接的通道。

2.笔法尝试,看墨形

水墨造型语言,有一定的程式规范和特定的笔法样式。在主题性内容表现前,笔者根据对事物结构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笔法尝试,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练习中获得基本的笔法体验,可以避免临摹学习产生的思维定势。因此,在本课教学的—开始,笔者先组织学生进行“人”字的笔法练习,并且引导学生对—撇—捺进行变化,或中锋或侧锋,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浓或淡。当学生完成3至5个“人”字的练习后,就请他们看自己笔下的画面(图1至图3),有的说是山,有的说是鸟,还有的说是房子。这些写“人”字留下的墨形,不仅是因为撇捺的变化而成了学生心中的山、鸟、房子的形象,更是因为学生观看宣纸上的墨迹后,通过想象而形成的个性化解读。

二、探究笔墨语言,转换地“看”

传统的“勾皴擦染”对于刚刚换新教材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技法难度较大,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将吴冠中的现代水墨画作品中所采用的点线面和黑白灰表现手法应用到本课中来,这不仅能让学生快速掌握要学的内容,而且所选作品具有现代意味,更受学生欢迎。因此,如何将屋顶、墙面、门窗等民居中的各个形象元素转换成有浓淡变化的墨点、墨线和墨块,就成了本课笔墨语言的重点。笔者采取的具体教学策略是:通过物与画的对比欣赏、师与生的互动演示,以及多;样的范作拓展,引导学生在“看”的基础上探究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从而表现自己眼中或心中的江南民居。

1.物画对比,看提炼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观照世界的独特反映,因此,在欣赏分析艺术家解释世界的独特语言时,对比生活中的相近物象,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笔墨的转换。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吴冠中作品《春燕》(图4)画面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在创作时对生活素材是如何取舍、概括形象,并提炼出自己的笔墨语言的。在学生分析之前,笔者首先引入一段小故事,讲述这件作品表现的就是我们家乡宁波月湖旁的民居,然后出示当时的民居照片(图5)进行对比分析,并提示学生分析画家在房子的表现上做了哪些处理。通过对比地看,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作者把很多门和窗省掉了。在笔者的追问下,学生明白了作者是为了更加突出墙的白和宽大,就用了一曲一直两条墨线和大大小小5个墨块来表现自己对这一幢江南民居最深刻的印象和最强烈的感受。

2.互动演示,看笔法

在引导学生从静态的艺术作品欣赏到动态的自主创作表现时,教师示范性的演示能为学生搭建起学习脚手架,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采用互动的方式来探究水墨表现中不同笔法的运用。

教学时,笔者就直接请学生上台试着参照图片来画一幢江南民居(图6)。学生因为在上课前有了写“人”字的笔法体验和对吴冠中作品的欣赏感知,所以直接上前用两笔就慨括地将一幢民居表现了出来。接着,笔者又请两位学生继续添画几幢房子,并通过反问使他们明白,一笔就是一片屋顶,有宽有窄,有长有短。然后,在学生已了解了江南民居这—特色后,笔者出示马头墙图片(图7)并提问:“这样的墙檐可以用怎样的笔法来概括表现?”这时学生已完全进入状态,马上就说出了写“一”字的笔法,笔者就顺势添加几笔,融入“人”字屋顶的画面中(图8)。这样的互动演示,打破了照图描绘的思维定势,进而引向自主表达。

3.范作拓展,看墨韵

单一的示范会使学生陷入照画临摹的困境,所以在笔法演示后运用不同形式的范作,能拓展学生水墨表现的思路。而引导学生观看范作中墨色的变化,则能让他们感受到画面中不同浓淡墨色产生的韵律感。

在师生互动探究表现江南民居的笔法后,笔者出示自己根据图片改创的范作(图9),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墨色来表现。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发现桥面转换成了浓浓的墨块,墙角的石块转换成淡淡墨点,水面的波纹转换成了细细的墨线,等等。紧接着,笔者又出示另外两幅不同风格的范作(图10、图11),引导学生感受到,画面已从表现眼中具象的民居,延伸到运用大大小小、浓浓淡淡的墨点和墨块表现心中意象的江南民居了。

三、经营画面构成,借鉴地“看”

水墨画中的笔法和墨韵,最终需要通过对整个画面的经营来构成形式美感并实现隋感表达。通过不同视角和形式的作品欣赏,借用画家作品的构图形式,或是表达情感的方法,能为自己的创作表达集聚激情。

1.画面选取,看视角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近取其质,远取其势”的观照方法,为很多艺术家观察自然、创作表现时所运用。面对同—物体进行多角度视点的观察,可以获得更多创作灵感。通对艺术家同—题材不同视角和不同风格作品的对比欣赏,感受理解对“质”和“势”的不同选取,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创作思路。

课堂中,笔者分别从平视近观和俯视远眺的角度,挑选了吴冠中的两幅代表作进行对比欣赏。图12中作者用不同粗细的浓墨线对平视的房顶屋檐进行概括表现,以及用不同大小的淡墨块对门窗、墙基石块的提炼,并结合近大远小、近浓远淡的透视原理,表现了画家眼中的江南民居,给欣赏者以“人在其中”的有我之境;而在图13中,画家表现俯视远眺的江南民居时,更加追求画面的节奏感,从表现眼中的江南民居变成表现心中江南民居的无我之境。

2.构图分析,看形式

提升儿童水墨画品位的关键,在于对画面组织形式的感知和理解。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中墨线、墨块的大与小、疏与密、主与次、黑与白、浓与淡等产生的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并在原来笔法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添画,尝试构图练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同样是俯视角度的观察表现,不同的构图表达能产生不同的美感。图14中,画家把江南民居放在画面的下半部分,留出将近一半的空间来表现天空,带给我们空旷、宁静,好像是画家从山顶回望家乡;而图15中,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民居布满画面,再加上淡淡的炊烟和星星点点的红灯笼,面对画面,观者似乎还能听到邻里间交谈的声音。

3.情感表达,看意境

欣赏之后的绘画创作,儿童短时记忆中视觉滞留的图式感觉信息,对随即进行的创作能够迅速产生影响,而大量的同一类作品刺激后的节奏效应也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笔者借助吴冠中的画外音,让学生感受画家在情感表达时的独具匠心,以引发创作冲动。“最是童年总入梦,纸上留我旧故乡。”(图16至图18)画面中看似支离破碎的墨点、墨块,以及湖面上的小舟、嬉戏的鸭子,这些正是画家对童年故乡的残存记忆;而像迷宫—样的密密麻麻的大小墨块,表达了画家心中的那一座围城。(图19至图21)感受完画面意境之后,笔者)页势布置作业:你眼中的江南民居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或是你心中的江南民居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让我们拿起毛笔尽情地挥洒吧!

四、展评个性作品,多元地“看”

任何水墨表现方法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视角。发挥学生的个陛特点,挖掘课堂中生成的作品资源,因势利导地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多元地看他人的和自己的作品,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意和创作热情。

1.个性展示,看创意

在水墨画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点到为止,“见好就收”,而不要反复涂抹。当然,教师更要有一双慧眼,在发现有个性的笔墨或构图时,要及时展示出来并给予鼓励,以激发其他同学进行创意表达。

在辅导学生创作自己眼中或心中的江南民居时,当笔者看到有学生喜欢用不同粗细长短浓淡的墨线表现民居后,马上把他还没有完成的作品高高举起,鼓励并帮助他强化作品个性。(图22)多元地看待不同学生对笔墨的理解和表达,对不同风格的水墨作品的最终形成(图23至图30)具有重要的意义。

2.集体赏评,看收获

40分钟的水墨体验与表达,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所获得的水墨表现技巧可能只有一个台阶,但是,当我们把所有学生的收获汇集起来的话,那就有一大高度。用不同的形式把学生的美术作品组合起来进行集体赏评,能够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

在本课的教学尾声,笔者把学生的作品组织在长卷上,(图31)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既能评赏个别同学的作品,又能对整幅长卷作整体观赏的机会。

丰子恺先生曾说,“人因为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在凸显视觉性的“新课标”思想指引下,儿童对于水墨痕迹的理解伴随着“看”的深化而不断提升,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笔墨形式逐渐形成,水墨艺术在儿童的世界里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李力加,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

[3]李力加,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81条美术教育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