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轻泥仿制青铜器——鼎》教学案例

  • 投稿菜鸟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1119次
  • 评分4
  • 68
  • 0

周楠 天津市河北区育婴里小学

作者简介:周楠,女,小学高级教师,天津市河北区育婴里小学,邮编:300230。

教学内容的由来

在多年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比较注重运用生活中各种常见材料和一些新型材料,并尝试着与美术教学内容相结合,突破统编教材中规定材料的局限,在教材所使用材料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类新材料,既开阔了眼界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笔者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近几年,笔者还应邀到天津市国际汉语学院,担任暑期才艺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工作。学院的主要任务就是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体验夏令营课程的留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提高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

接到这项任务后,笔者内心既高兴又有压力。高兴的是自己能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接触和交流;压力在于,传播什么内容,教授什么才艺,才能恰到好处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笔者经过多方咨询和再三思考,决定选择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内容,让世界各国的留学生能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工艺制造的独具匠心,与此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让每一个参与者都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油然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

基于这一目的,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先后开发出《画团扇》《民族剪纸》《京剧脸谱绘制》《活字印刷工艺》《穿编中国结》《仿制青铜器》等20余项课程,并让这些具有中国符号的内容成为载体,促进了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密切了校方、师生与留学生之间的关系。实践表明,这些内容不仅深受来华参与活动的留学生的欢迎,同时,笔者也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的那种自豪。在此,笔者就《超轻泥仿制青铜器——鼎》一课的教学过程向大家做一介绍,希望能得到同仁指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和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制作工艺以及分类,感受不同青铜器的造型美和纹饰美;学会用超轻泥仿制青铜器——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能利用超轻泥的可塑性及身边的辅助材料,独立制作或与同伴合作来仿制青铜器,体验传统青铜器的制作流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对多元文化产生认同感,培养热爱中国传统艺术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工具准备

模子、超轻黏土、丙稀颜料(绿色、金色)、毛笔、塑形工具、影像资料。(图1)

教学过程

一、追溯历史

出示我国青铜器的图片,介绍有关青铜器的历史、由来。(播放录像)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因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部活生生的史书”。

青铜器的制作方法有浑铸法、范铸法和失蜡法,而范铸法较早,应用最普遍。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让参与学习的外国朋友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那高超的铸造工艺和内涵丰富的图案纹饰,即使是高科技的现代工艺也是很难达到的。

二、总结分类

1.青铜器的种类

根据我们刚才了解的相关知识,我们把青铜器分为五大类: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图2)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样式的青铜器有不同的作用,鼎是其中之一,感受其造型美,为后期创作做铺垫。

2.青铜鼎认识

青铜鼎最早是食器,后来演变成祭祀的器物。鼎——卡目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煮或盛放肉食。大多是圆愎、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纹饰图案(图3)分析如下:

夏代:几乎都是几何纹和简略的连珠纹。

商朝:饕餮纹(兽面纹)为主流,前期流行十字镂空,晚期出现三层花,也就是所谓的满工,云雷纹、卷云纹、夔龙纹较多。

周朝:传说武王伐纣时在西岐看到一只野鸡——说是遇到凤凰,这也就是凤鸣岐山的由来。开始出现大量以凤凰为纹饰的图案。

西周早期时也多有饕餮纹,而到了中期之后,窃曲纹、大型波曲纹等纹饰大量使用,别的夔龙纹、云雷纹、卷云纹等都还有。

东周时期,由于失蜡法的使用,很多繁密的纹饰都开始出现,原型不变,只不过图案更加立体化了。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纹饰图案的含义,感受其凹凸的变化和造型的美,为下一步模拟设计装饰纹样做准备。

三、教师演示,总结步骤

1.塑形:根据我们准备好的模具,先整体塑造出鼎的外部轮廓。

2.加装饰:参考教师出示的青铜器表面典型图案,进行自由设计并装饰,注意图案要连贯完整。

3.上色:上色分两步,先刷上墨绿色做旧,不需要刷满,占整体百分之八十就行了,晾干后再涂上金色,并注意:在重点突出的部分进行轻扫,金色的总面积比例不能多过墨绿的面积。(图4)

四、实践创作

教师提出制作要求:

1.根据自己的构思和喜好选择鼎的外形模具(方或圆)。

2.选择相应的超轻泥,利用工具逐步进行贴塑,整理出基本型。

3.塑造纹饰,根据教师讲解的青铜鼎的纹饰,模仿或者创作装饰图案,要求与整个器型协调、完整,有创意,突出鼎的古朴厚重。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成品效果

学生的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在固定的造型上都能进行适当的改进,具有个人特点。在图案的装饰上,学生更是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想像力,图案、文字(中文、英文)、抽象的几何图形、具象的动物花朵等,使青铜鼎在古朴造型的基础上又有了现代气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织体现在学生所创作的作品上。

通过这个课程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不论来自哪个国家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都非常喜欢我们的民族艺术,特别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他们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全身心地投入到青铜艺术的创作中。由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图5为学生作品展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