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引领未来教育变革

  • 投稿黑门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56次
  • 评分4
  • 29
  • 0

早在2003年,南山教育局就提出了抢占“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三个制高点的战略目标,较早实现了校园网全区覆盖和信息化教学设施班班覆盖。2008年,南山区又提出“用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把建设一个“大网络”、搭建一个“大平台”,服务南山“大教育”作为工作主线,建设南山教育城域网和综合服务大平台,率先实现了“三通两平台”的发展目标。

2012年6月,南山区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同年12月,南山区又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也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区级试点单位。2013年,南山区教育局又提出“建设泛在学习城区,以信息化推进未来教育变革”的战略部署。南山区正以信息化引领一场未来教育的大变革……

广东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信息中心主任 余耀贤

多年来,南山区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以信息化引领未来教育变革。如今,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和应用水平走在深圳市乃至全国的前列,为提升南山区教育综合实力和水平,推进未来教育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双网覆盖,建成面向未来的立体化信息高速公路

教育城域网全覆盖,让所有学校快速、安全、高效地上网,是提供优质教育信息服务并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南山区教育局确立了以区域为核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监管、就近接入、分级管理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原则。

2008年,教育局投入近5000万元新建中心机房,增加核心设备,并借助政府的电子政务光纤,让各学校就近接入光纤,建成了“万兆骨干,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的南山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教育网络应用的集中管理和动态调配,以及全区所有学校校园网的标准化建设和教育城域网覆盖,高标准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

2012年,随着移动学习需求的增长,南山区教育局着手实施无线城域网项目。2013年,首期投入483万元,完成13所试点学校的一期无线网络工程。2014年,又投入1480万元,完成其余71所学校的二期无线网络工程。目前,全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学场所和公共区域均已覆盖无线网络,师生使用个人账号即可在全区所有校园无线漫游,实名认证,免费上网,满足了师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泛在学习需求。

为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可靠,南山区除在各校部署安全设施外,还集中建设区域有线和无线一体化网络管理中心,对各种类型的网络接入和各种形式的网络应用均实现统一的互联网出口、统一的上网行为审计和统一的中心监控管理,确保南山区内所有学校和幼儿园的网络信息安全。

搭建平台,实现管理智能化和资源服务优质化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是为教学应用和管理服务。南山区秉持需求导向、应用为主、面向受众的理念,建设了集教育管理平台(包括政务管理网、基础教育网、科研培训网、社区教育网)与教学资源平台(包括学科教研网和网络资源库)于一体的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

教育管理平台摒弃以往统一平台、统一桌面的设计思路,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首创了包括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等的六大类个人网络空间,并把每个应用系统的不同功能模块按用户需求集成授权。个人网络空间从本职工作、业余学习、服务市民、信息沟通、共享交流五个维度精心设计,实现了系统功能推送、个人功能定制、个人界面定制、即时通讯、个人工作区、个人关系区六大管理应用功能。

资源平台依托教育数据中心,以城域网为纽带,整合了全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建立了完善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使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各校资源库无缝连接,形成一个覆盖全区的教育资源网,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南山资源平台不仅资源丰富优质,还可以实现自动推送。一是可以按同类用户对资源访问的喜好和行为进行自动推送;二是将资源与相关的应用系统配套推送;三是不仅提供与教学配套的学科资源,还打包大量的素材资源供加工利用;四是开展资源的自生产和二次加工。每学期都开展各类优质课例征集、课件评比、优质资源应用评比等活动,使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实现良性循环,提高了资源应用的效益。

南山综合服务大平台实现了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用户平台,使全区教师、学生、家长和市民都可以全方位共享南山教育信息和网络资源服务,实现了政务管理智能化、资源服务优质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课题引领,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为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转变教与学方式中的作用,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专门申请了广东省规划办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卓越课堂文化研究”,并动员全区22所学校参与子课题研究,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环境建设、互动教学平台搭建、资源共建共享等多个维度开展探索。在此基础上,专门组织一批专家、教师编写了《南山区卓越课堂文化建设教育技术指南》读本,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帮助师生了解相关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技术解决现实教与学的问题。

通过课题研究,南山区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产生了新的认识。

一是信息技术将会改变传统课堂的结构,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获取学习资源,控制学习进度。当课堂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得以发挥,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与技能,更学会了学习方法、体验了过程,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诉求。

二是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支持和谐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实现知识建构。利用网络通讯系统或教学平台,无论是同步还是异步,远程还是近程、人人还是人机,生生还是师生,都可以便捷、自然地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障碍,提高了互动的深度、广度和频度,提高了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了对话、开放、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

三是信息技术带来了多元、动态、开放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以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超文本形式组织,不仅动静结合、音画一体,而且能随着学习的开展不断地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此外,互联网本身海量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自主建构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将实现轻负高质的课堂。技术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可对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教师智慧共享;信息技术提供的认知工具,可有力支持、指导、扩展师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师生收集、整理、处理、创造和表达信息;可以全程记录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精确的评测;可全面收集和深度挖掘师生活动的数据,分析师生教学行为,使其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这些都极大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在实践中,我区坚持“区域搭台、学校主导、师生唱戏”的信息化应用推进策略,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学校开展各种教学改革实验。区域负责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优质教学资源,学校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进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目前,基于良好的有线、无线网络环境和优质资源平台,我区有30多所学校200多个实验班采用BYOD(自带笔记本、移动终端、手机等设备)形式,开展泛在学习的教学实验,并初步形成了一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开展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后海小学等利用无线网络实验班,开展基于App的创客教育与游戏化学习探索;向南小学等利用无线网络开展基于多种智能教学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

着眼未来,启动未来教室建设

为有效开展情报与咨询、实验与评测、应用与推广等研究工作,南山区创建了我国基础教育第一个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包括中心实验室和分布在各校的特色项目实验室,专注于教育技术服务和学习支持的各类研究,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技术最新进展和优秀教育资源的最新动态。该实验室还不定期组织各类专题技术沙龙活动,包括云端会议室、体感交互技术、虚拟仿真、多元智能、基于KTV的体验式学习、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学习技能评测技术、自适应学习评测技术、课堂实时反馈等几十个专题,特别对未来教育等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正在形成一批有应用价值的教育信息化新成果。

未来教室建设是南山区支持学校开展泛在学习探索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开始,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建设。我区的未来教室分为三类:一是对普通教室进行未来学习改造,使之满足移动化教学、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创客学习等深度学习的需要;二是对功能室进行数字化改造,将实体资源、虚拟现实资源、远程实验资源以及用户个性化资源等有机融合,满足泛在学习对实践环境的要求;三是建设未来创新实验室,为探索未来教育的新领域、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实验环境,进行泛在学习的开创性研究。2015年,南山区将有12所学校试点建设未来教室,如蛇口学校的创客实验室、后海小学的比特实验室、南头城小学的数字动漫创作实验室、学府中学的未来教学创新体验教室、月亮湾小学的少年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探究室等。

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国际合作交流能力

国际学校联盟(International School Connection 简称ISC)是一个非营利性国际教育组织,它致力于推动国际、校际之间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以培养国际化人才。2004年,南山区有4所中小学成为首批加入ISC的中国学校。2009年1月,ISC启动了跨文化的全球合作学习计划,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斯卡郡、中国深圳市南山区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师生,结对开展了跨越国界的交流和学习。南山区有11所学校参与了该计划,每个月都会利用网络与结对学校沟通交流和远程合作学习。2010年9月,南山区师生代表团到瑞典参加了主题为“水的智慧”的ISC全球青年峰会。2011年,参与ISC联盟的国家增至10个,南山区参加的学校也增至25所。2013年3月,南山区组建了ISC南山项目协作体,使项目进入常态化发展。

从2006年开始,以南山实验学校为代表的8所学校参与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生学校”项目,与甘肃兰州、崆峒地区等20多所内地学校实现网上手拉手。由唐晓勇老师主持的“蚂蚁行为探究”项目代表中国参加第五届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荣获“最佳合作奖”亚军,这是我国教师首次在此项国际大赛中获奖。2009年,南山区在“学习村庄”项目的基础上,参与了香港教育局发起的“视像中国”项目,南山区24所学校和香港学校结成伙伴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培训交流、两地同上一节课、共同组织一场节目表演等活动。

“校园No.1”网络竞技平台(http://no1.nsjy.com)是由南山区教育局信息中心原创设计,于2013年3月推出的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平台。它以学校为基本竞技单位,以多元智能为理论依据,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特长,设计出适合每个孩子的个性化竞技项目。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形式,集中展示个人与团队的技能与成就。目前,全区已有项目总数84个,最高纪录数129个,各校竞赛参与2.6万人次,网络视频浏览量达28万次。

强化培训,打造未来核心教师团队

为应对未来挑战,造就一批具有未来学习能力和教学应用能力的名师,促进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南山区启动教育信息化“领军人才”计划,打造未来核心教师团队。一是要求各学校成立信息中心,并任命一名具备信息化领导力的技术骨干为信息中心主任(首席信息官);二是建设教育技术名师和学科技术导师两支队伍。教育技术名师是指具有高级信息技术素养、优秀专业技术技能、能指导并推动学校信息化管理和学科技术应用的信息化领军人才;学科技术导师是指既具备较好学科专业素质,又在信息技术某一领域有爱好或专长,能够将本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名师。目前,南山区有教育技术名师培养对象120人,学科技术导师培养对象523人。计划通过两年的重点培养,选拔教育技术名师20人,学科技术导师100人。这些名师将成为一颗颗种子,在一线的学科教师中发芽成长,成为我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生力军。

2013年底,教育部下发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全面部署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工作。为卓有成效地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南山区紧接着启动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和整合模式四个层面强化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并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开发在线课程,建设南山教师培训MOOC平台(包括课程创建、教务管理、课程学习、作业批改互评、成绩档案、学习分析、研修交流讨论等模块)。目前,已有唐晓勇老师的《思维导图支持的学习创新》,潘华东老师的《学习技术》《学习潜能发掘技术》《团队教学实践》《信息时代学与教之工具导览》等课程正式上线。

南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科技优势。南山将更好地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信息化高端发展之路,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变革,助力打造教育的“南山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