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设计

  • 投稿无非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61次
  • 评分4
  • 65
  • 0

桑新民

MOOCs: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标志21世纪最严峻的挑战,就是两股潮流的汇聚,即全球化和信息化。信息化给教育将带来革命性影响已经讲了十五年,十五年过去了,大家产生了怀疑:这种变化会发生吗?同样,在国外也出现了“乔布斯之问”:20年来,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为什么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20年前,国际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生存风暴风靡全球,当时很多人都乐观地预测,电脑屏幕上的学习将取代书本学习,计算机将替代教师,颠覆课堂与学校……这些理念的传播使当时的政治家、家长和企业逐渐形成强烈的愿望:计算机应该进入学校教育,并大力推进计算机和互联网进入教室。但是所预言的教育变革仍然没有发生。

信息技术在进入学校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进退两难的窘境,其根源在于技术决定论的教育改革思维导致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佳。学习科学研究者解释了为什么教育对计算机的期待和现实相差甚远,因为大部分教育软件都是基于教授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的。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习与教学观念落后、体制的落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缺乏创新动力。

出路何在?实践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世界教育信息化潮流降临,一场以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为标志的学习革命正在全球兴起。

围绕MOOCs的争论存在乐观派和悲观派两种,有人说它是“校园的海啸”、“网络教育的财富狂欢”,甚至是“传统大学的终结”;也有人怀疑这是否又是一次互联网产业的自我炒作与泡沫?乐观与兴奋的背后,人们对网络课程同样充满了困惑与疑虑。如何看待这些相互冲突的价值判断?这股潮流将把大学课堂引向何方?要想理智、科学地回答这些疑问,就必须对网络课程的目标导向、价值追求、内在结构与运营体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现状分析和理论思考,探讨其成功之道。

推动“课堂”向“学堂”转型的三大杠杆

MOOCs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推动“课堂”向“学堂”转型。推动这一转型有三大杠杆,其一是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推动学习观念创新,其二是“云计算”创造的新一代学习环境和学习者,其三是“教学学术”研究的深化。

1.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推动学习观念创新。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1996年组织16位专家对学习科学的新进展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报告。报告总结了国际近三十年从脑科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关于人类学习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学习的科学概念并对科学、教学、评估以及学习环境的安排设计提出了一整套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原则。我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2.“云计算”创造的新一代学习环境和学习者。当前“云计算”迅速发展,已经从单纯技术设施之集成化,提升为整合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平台和跨时空学习服务体系——“云服务”;与此同时,网络用户终端日益走向多样化、移动化、人性化、智能化、低成本化。此二者结合使网络新时空的学习文化创新迅速向深层次发展,展现了信息技术与学习科学这两大杠杆相互作用,合力推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变革发展的新潮流和大趋势。

3.“教学学术”研究的深化。这个话题在中国高校中有所涉及,而在基础教育中基本上全然无知。美国对此研究进行了将近二十年,推动者是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三代主席。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个层次、领域开展教学研究,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代主席博耶在1990年出版的专题报告《学术反思》中,针对美国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和误导,扩展了学术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教学学术理念——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也是创造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发掘新知、启迪思维,引领以求知为目的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由此引发了北美与欧洲大学的教学学术运动。第二代主席李·舒曼提出了“教学作为公共财富”的观点,倡导教学学术规范的建立,倡导将学习科学的创新成果引进教学学术并指导实践。

“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创新实践设计

应对挑战,教育信息化必须面对和解决当今中国教育的难题。那么,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何在?我认为,一是缺灵魂,二是缺智慧。今天的学校文化被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导向包围、吞噬……究其根源,离不开“两只看不见的手”——“行政化”和“商品化”。所以,中央提出决策和导向——建设和谐的学习型社会!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需要教育创新智慧和胆略。翻转课堂提出了网络教学模式的新思路,但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其实,网络课程不可能完全脱离开传统课程。要想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必须运用中国智慧中的“太极思维”、“中庸之道”。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两类课堂——“太极学堂”。

在理念上,“太极学堂”是运用中国的“太极思维”,破解现实教育中各种“两难抉择”,追求“绿色学习”,在东西方学习文化传统之阴阳互补中,创建信息时代的高效学堂。在时空形式上,是面对面的现实学堂与网络虚拟学堂之阴阳和合、同生共长。在操作模式上,是从学习环境创新入手,孕育新一代学习主题,实现二者之阴阳交替、互动生成。

“太极学堂”要落地,一定要把握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即创新评价体系和考核模式、管理模式,资源建设、知识管理和学习方式创新、学分银行、网络学习社区,创新体制机制,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创建,与企业合作……课程理念要转变,所教课程、所学课程要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资源化、智能化、集成化;课程开发要立足迅速发展的新环境、新需要、新模式,开发者与使用者要融为一体,开发团队可由多种背景、能力的人员合成最佳结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考试模式需要创新,我们倡导考试学习化、考试创作化、考试个性化、考试团队化、考试智能化、考试资源化。

在实践层面,“太极学堂”在于设计一系列互相生成的“太极要素”,即两门内在联系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传授的讲堂与探究的学堂、消费与生产(创造)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未来的教育信息化理念与政策导向要求真务实,返璞归真。区域教育体系和校长、教师培训模式要反思基础、强化应用,跨越时空、创新课程、提升能力,建设团队,追求和谐、高效、共赢。所以,我们正在孕育建立虚实结合的“太极学堂”,立足草根创新,建立起新一代评价、激励、奖励机制,争创国内领先(原创)并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与世界平等对话。

“太极学堂”追求的技术路线是多终端、团队化、跨平台、全媒体、低成本、重绩效的超循环学习、交流、应用、服务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费式”学习为“生产式”、“创造式”学习,超越学校壁垒,跨越班级、学科、年级界限,创造全新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师关系和学校关系。

在中小学领域,我们常年与深圳南山、广州天河、山东淄博合作,我们称之为“南天博联盟”。首先,我们整合建立了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和导师团队;其次由三个地级市联合创新;再次,是新一轮教师培训创新,三路携手并进,共同建设跨时空的“太极学堂”。我们提出“三个世界”学习之整合,五合一模式的超循环,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壁垒,实现跨时空、跨学校、跨区域的联合,同源分组(分层次学习)与异源分组(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超循环模式。

“太极学堂”追求的目标是建设最开放的学堂(时空拓展、资源拓展、学习者与教师的开放、国际化程度);弹性最大的学堂(选择的内容、难度、个性、成果、人员);教育技术(硬件、软件、环境)含量最高的学堂;交流范围最广的学堂;学习信息管理水平和学生参与程度最高的学堂;最有人文内涵(文化品位、艺术魅力、审美情趣)、吸引学生的学堂;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改能力提高最快的学堂(教学相长),以及可用性资源最多、可持续发展潜力最大的学堂。

本文根据“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暨技术发展展示大会”上作者发言录音整理。(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