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教学

  • 投稿多墨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167次
  • 评分4
  • 66
  • 0

何红亚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31)

新修订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安排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分析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连续两问的应用题;三年级上册前四个单元,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个单元练习中分别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此时学生还没有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经验。当然,教材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但在实际教学中,三年级学生的审题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的不同步,导致学生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不尽人意。此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正好基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帮助学生从整理的高度形成信息分析的能力,从策略的高度形成解题思维的路径。其间,学生的理解能力制约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从条件想起”的教学共分为三课时,我以为,教学中应从“理解”出发,并将之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其中,第一课时教学例1,从比较特殊的一类问题开始,体验“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拓展到更普遍的解决问题领域,让学生进一步积累“从条件想起”的经验。本文呈现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共分为四个部分,逐步递进——

一、联结信息,理解关系

(出示信息,如图1。)

提问:说说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引导:同学们很善于提出问题,要能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发现,找关系很重要,只有两个条件有直接关系时,我们才能提出问题,求出一个未知数量。

根据两个有关系的条件联想到“可以求什么”,这是“从条件想起”的基础思路和原型。在对两个条件的选择中,发现有关系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未知的数量,体会关系存在的重要性。同时在找关系中增加多余条件,让学生在“找”上下功夫,深刻体会到找关系时要善于观察条件,从而把目光聚焦到研究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上,拉开了“从条件想起”的帷幕。

二、立足条件,理解路径

1.呈现例题。

呈现例2: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问:同学们,题中的条件有点多,我们可以以怎样的方式来整理呢?(生:画线段图)想一想,先画谁?再画谁?最后画谁?

师生共同画出图2。

引导:不看文字,你能对着线段图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吗?

小结:看来,线段图能反映题中的所有信息,真简洁!

3.分析思路。

尝试:你能尝试分析这道题吗?你可以看线段图分析,也可以看题目分析,请自己试着说说思路。

学生说思路。反馈看题目说思路和看线段图说思路两种情况。

小结:(针对图2)看来线段图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还能帮助我们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渡:让我们一起把大家的想法完整地整理一下。

请一位学生边摆边说思路,如图3。

引导:分析过程中,我们找了几次关系?是哪几次?

板书解答步骤及数量关系,并要求学生完整表达思路。

引导:解答这题,我们是从哪里出发进行分析的?

板书揭题。

比较:例2与第一部分中的两小题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前两题是一步计算,一步计算只找一次关系;例2是两步计算,两步计算要找两次关系。

提问: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解决过不少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请你想一想,像例2这样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去分析解答呢?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小结:同学们,对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想,根据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求出一个未知数量,再把求出的数量与另一个有关系的条件联系起来,求出问题。

策略教学重在积累和感悟。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从条件想起”的经验,因此,例2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应用策略,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清晰地体会“从条件想起”的思维路径。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比较,感受到两步计算应用题要找两次关系,从而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思路:从条件出发,根据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求出一个未知数量,再把求出的数量与另一个有关系的条件联系起来,求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使“会做”落实在“会说”的基础上,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同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线段图,本课定位在学生能看懂线段图,初步体会直观的线段图对于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所带来的好处。当然,理解、领悟线段图的价值与作用,也是一个小的知识要点。

三、解决问题,理解变化

1.说图意(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1”)并说思路。

2.解答并说思路。

出示问题:三(8)班图书柜有故事书3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童话书的3倍,童话书比故事书少10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引导:分析的时候,我们首先找到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在一块吗?

小结:看来,有关系的两个条件不一定在一起,我们还是要认真找关系。

3.直接说出解答步骤。

出示如下问题,要求学生说“先求什么、怎样求”“再求什么、怎样求”。

(1)杜鹃花有18盆,茶花有14盆,月季花的盆数是杜鹃花和茶花总数的2倍,月季花有多少盆?

(2)从甲城出发到乙城,公路全长420千米,客车3小时已经行了240千米,剩下的要2小时行驶完,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配线段图)

引导:这里,“3小时”这个条件有没有用上?为什么没用?

明确:它在题中是多余条件。

4.选择条件提出问题。

果园里共种植苹果树、梨树、桔子树和柚子树四种果树。

①苹果树的棵数是桔子树的3倍;

②桔子树比柚子树少20棵;

③梨树种了100棵;

④梨树比桔子多40棵。

——?

在从条件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思维挑战是选择信息:选择哪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所以教学时,要在顺利解决问题、形成思维路径的基础上引入变化,给学生的思维制造一点“障碍”,从而促进学生信息选择能力的提升。这里主要涉及两种情况:一是两个有关系的条件不在一起出现。可以通过位置关系的变化,让学生处于纠结、寻找、发现的境地。二是有多余条件。在多个条件下选择所需要的条件,可以使学生处于复杂的信息背景中,有助于其思维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形成对两步计算应用题思维路径的深度理解。

四、全课总结,理解多样

延伸:同学们,“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重要的策略,不知同学们体会到没有?其实,从条件想起的同时,我们有没有关注问题?是的,因为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从条件想起”只是分析的一种策略,还有“从问题想起”的策略、“从问题和条件同步想起”的策略等等。愿同学们养成边学习边思考的好习惯,快乐地学好数学。

“从条件想起”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如果不作适度的延伸,学生的思维就可能停步于此。事实上,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已经有学生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了。这是一种让人欣喜的现象。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看到一棵高大树木的同时,也看到背后茂盛的森林,在循序渐进中不失多维的思考。这样的理解,是基于学生的理解,也是基于知识本真的整体、系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