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中审美课程的多元耦合与教学变革

  • 投稿灵活
  • 更新时间2017-11-06
  • 阅读量195次
  • 评分4
  • 19
  • 0
杨榕

(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215001)

摘要:学校着眼于高中教育发展趋势与艺术教育实际,明确以学生审美发展为本的审美素养培养目标;建构审美课程体系;采用适切的教学方式,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实施多维的教学评价,推进审美教学变革。

关键词:艺术高中 审美课程 多元耦合 教学变革

艺术高中是一种在普通高中教育目标指导下,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高中教育模式。由于各所艺术高中存在办学历程、地域、教学资源的差异,在审美课程的构建及实施方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即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校)为例,谈一谈学校在审美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尝试。

一、明确审美素养目标

学校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办学思想的基础上,提炼“大爱尚美、德艺双馨”的办学理念。其中,“大爱”有两层寓意:一是指学校是充满爱的地方——师生之爱、同学之爱、学科之爱、艺术之爱、教育之爱,爱将学生、教师、学校、社区、家园、国家连在一起;二是指教师要用大爱之心对待学生。“尚美”,是探究、追求美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实质是审美教育。“大爱尚美”就是用爱来引导学生追求、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校的办学理念由观念到精神,再由实践逐步渗透到学校办学与管理中。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以文化科学为基础,强化艺术学科学习,突出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的培养,用美来引导学生完善人格。

二、建构审美课程体系

学校将各门艺术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完善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课程建构,将审美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融合于各个学科之中,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审美教育资源,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的多元化,关注课程之间的融合和联结,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形成多元耦合的艺术高中审美课程体系,并进行动态调适,确保创新、有效。

学校的审美课程共分为六大类: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园林文化课程、艺术拓展课程、国际交流课程、网络学习课程。文化学科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各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有乐理、声乐、视唱、欣赏、练耳、素描、色彩、速写、设计、台词、表演、广电编导、舞蹈剧目、舞蹈理论和技巧等;园林文化课程是根据学校特殊地理环境(被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园林所环绕,校内拥有四百多年的明代建筑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包括园林模型设计、园林植物、园林花窗、园艺、江南丝竹、江南民歌、园林楹联、园林摄影等20多门园林文化选修课程;艺术拓展课程有外出写生、合唱、民乐、校园剧、交响乐等;国际交流课程有汉语国际推广、国际理解、第二外语、游学等;网络学习课程有艺术新生在线课程、生涯规划、艺术鉴赏、志愿者服务等。其中,文化学科课程和艺术学科课程侧重审美基础,采用差异教学的实施方式;园林文化课程和艺术拓展课程侧重审美实践,采用合作探究的实施方式;国际交流课程和网络学习课程侧重审美创造,采用个性学习的实施方式。基础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基石,实践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延伸;而创造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展现,实践课程是创造课程的支撑。

三、推进审美教学变革

学校把教学的方式、资源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实施教学变革系统工程。

(一)采用适切的教学方式

由于艺术生有着较为显著的文化基础差异,学科教师开展了差异教学探索。在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上,根据课程标准,既面向全体学生,设定共性目标,又针对学生差异,设定个性目标。教学过程中,倡导“课前——学案引导,自主学习;课堂——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示范引导,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后——分层巩固,自主学习”的流程。教师通过差异教学,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我们主张学生的个性学习,倡导“兴趣启学、自主促学、探究导学、思维深学、反思助学”。以园林文化课程中校园影视编导学习内容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之后,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校园内、园林中用艺术的视角去发现艺术素材——用影像记录各种场景,自主编辑和整理,撰写文稿,制作微视频,最后完成生动有趣的编导作业。学校每学年开展由全校学生自主组织并参与的校园艺术节,包括班级合唱比赛、校园艺术之星评选、器乐比赛、独唱(独奏)音乐会、学生美术画展等,用活动的方式呈现学生的个性学习成果。部分特色活动已步入常态化,如美术学生在高二进行的外出写生、师生画展、毕业生返校汇报演出等。

(二)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是利用人文资源和环境资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习得、收获。如建立以“有原”(原校名)为标志的系列课外学习场所,包括有原交响乐团、有原合唱团、有原民乐团、有原校园剧团、有原美术馆等;与苏州市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在校内建立市中小学艺术图书分馆;园林文化课程的实施,则利用学校古建筑群独特的环境资源,与拙政园、狮子林、市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多样的审美空间中汲取艺术养分,获得创作灵感,提升审美素养。

二是利用专家资源,使学生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学校聘请艺术名家以及知名教授担任特聘专家。从“爱·尚美”主题展到“与大师面对面”“梅花香自苦寒来”书画艺术作品展,一批艺术大家走进校园,为师生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学校还与国外高校进行教学合作,打开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大门,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涵。

三是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打开学生多元学习通道。将艺术教学活动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服务号向学生实时播放,形成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师生立体交互的教学新形态。

(三)实施多维的教学评价

把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之中,探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化实施,定期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听课调研、问卷调查、考试检测、质量分析、专家论证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其中,学生评价方面,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实施细则》,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把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变成评价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专题作业、演讲比赛、校园辩论、研究性学习报告、体育与音乐表演、画展等方面进行评价,组织优秀生、特长生、学习之星、班级之星的评比活动,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长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谭好哲.当代审美教育与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英】M.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M].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 【美】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 李静,蔡春.论中小学课程的美育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