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雁南飞》看张恨水的佳人情怀

  • 投稿危机
  • 更新时间2017-11-08
  • 阅读量305次
  • 评分4
  • 46
  • 0
内容摘要:张恨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通俗大师,他笔下的女性佳人形象,熠熠闪光,各具特色。本论文基于小说《北雁南飞》,并结合作家的个人因素,对其笔下理想的佳人形象,以及在佳人身上寄托的怀旧情感和体现的悲剧意识等进行探讨。反观张恨水的人生价值立场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张恨水《北雁南飞》佳人形象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是汉朝李延年向汉武帝举荐自己的妹妹李夫人时所作的词,传达出对佳人难得的惋惜之情,这种情感从古至今都牵绊着风流才子的心。而张恨水笔下的女性,不再是古代绝世佳人只可远观的高贵形象,亦不再只是古代男性意识中可供追求的对象,而是世俗平民中普通却又不平凡的角色,在她们身上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怀。

一.“佳人”身上寄托的怀旧情感

首先,是对文化的怀旧。张恨水曾说过:“我的思想虽有变迁,我文学上的嗜好却没有变更,我依然日夜读小说,我依然爱读风花雪月式的词章。”[1]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宣扬的思想使作者不得不作出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打倒孔家店”的旗号表明旧的文学显然已不能被接受,然而那些都是作者至爱的文字,亦是他从小就接受的教育,是他文学的底蕴。他十五岁时在学堂经常被作为守旧分子而遭到讥笑,这使得张恨水对于传统文学的情感不能明说,只能寄托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作品中塑造的理想佳人无一不饱含着东方古典的韵味,如姚春华,“斯斯文文”的形象,有着“粉团玉琢”的美丽容貌和深厚的国文根底,如冷清秋,多是清雅素淡的打扮,“穿了一身雨过天青色锦云葛的长袍,下面配了淡青色的丝袜,淡青色的鞋子。她站在竹帘子外面,廊檐底下,那种新翠的树荫,映着一身淡青的软料衣服,真是飘飘欲仙”。[2]她饱读诗书,能吟诗作对,见了陌生人会未语面先红,这样的女子显然让作者倾注了更多的感情,作者怜悯她们的人生,同情她们的遭遇,也更是作者寄托情感的方式。

其次,是对爱情的怀旧。这种情感虽然不表于言语,但是从其诸多作品中都能够感受到。张恨水的第一次婚姻是封建包办婚姻的恶果,这次失败的婚姻使他对自己真正的爱情更加地向往,因此他的言情作品,如《北雁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姚春华就带有一些理想的色彩,虽然家庭的教育让她显得有些无知,但姚春华的总体形象并没有因此而有半分折损,这种古典佳人的形象正是作者对爱情怀旧的表现,隐含着作者对“才子佳人”式爱情的向往之情。这一次婚姻的伤害是对青年的张恨水难以磨灭的打击,爱情梦幻的破灭让他深深地意识到封建制度对自由恋爱的迫害,让他清醒地认清现实,在中国封建文化影响如此之深的社会,爱情理想的实现几乎只存在于想象而已。所以那些具有古典美的女性也因为深受着封建文化的毒害而得到作者深深的怜惜之情。

另外,对民俗文化的怀旧也是张恨水寄托在佳人形象上的情怀之一。张恨水笔下有关风土人情的描写众多,这是情节发展的线索,也是通常作为与佳人相遇的地方。如《北雁南飞》中对江西清江镇的描绘,最惹眼的是那些看不到尽头的绿树林子,即使到冬天也是如此,这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是江西这样的温暖气候才能有的,在男女主人公相遇时作者着重描绘了“相互映衬着风景如画”的“两三挂帆的船”、“庙宇的飞檐”、“小白塔”,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正是这样风景如画的环境使得佳人形象与之形成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古典美。

二.“佳人难再得”的悲剧意识

与常人不同,张恨水的“佳人”理想并不用圆满的故事来诉说,而是在对“佳人难再得”的惋惜中传达。

首先,体现在人生理想的破灭上。张恨水三次游荡江湖的经历,使张恨水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理解,这些女性大多因为清贫、封闭而看不清身边的丑陋现象从而使自己的命运陷入悲哀的轮回。

《北雁南飞》中的姚春华显然是张恨水心中理想的佳人形象,她具有由内到外的美好品质,不仅拥有“灼灼其华”的美丽外表,更有着满腹诗书的才情。然而她的父母却将她许配给一个既不英俊,也不健康的男子,并且是宁愿希望她死了也不要她做出丢了家庭颜面的事。然而环境的闭塞让她看不清身边人、事、物的腐朽,终究逃不过封建的枷锁。她的美好情操、过人才华非但没能得到展示,反而被扼杀在被安排的命运之路上。姚春华在嫁人几年之后,“做了少妇的装束,挽了个圆髻,身上穿的花绸夹袄,滚着红辫,两只手上,也都带上了很粗的金镯子,完全不是当年那种风度了”[3]。这样的结果虽是姚春华生活的环境导致,但也是作者理想中的佳人形象的被毁灭。“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虽然故事结尾留下了些许希望,但那也许只是作者因为心中对佳人的依恋之情而产生的一种愿望罢了,因为春华与小秋再续前缘的可能已是微乎其微,这是佳人“已逝”的悲剧现实。

其次,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上。这也是张恨水塑造佳人形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佳人并不是常人理想中的那样完美得无可挑剔,而是有着自身性格的缺陷,比如姚春华,她性格中软弱与无知的成分也是导致她婚姻悲剧的一部分原因,从小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成长的姚春华并不敢直接与父母对抗,甚至有时觉得父母所说的“三纲五常”是对的,因为族人都这样说。又如沈凤喜,她的悲剧则主要是由于自己的贪慕虚荣导致的,她生在贫穷之家,对富贵生活想入非非,“凤喜一挨着枕头,却想到枕头下的那一笔款子。更又想到刘将军许的那一串珠子,想到雅琴穿的那身衣服,想到尚师长家里那种繁华,设若自己做好一个将军的太太,那种舒服,恐怕还在雅琴之上。”[4]在关键时刻她没能抵住金钱的诱惑,酿成了一生的悲剧,“聪明的人是不受诱惑,愚蠢的人,是不懂诱惑,至于小聪明的人,明知道诱惑之来,与己无利,而结果,心灵一动,就进了诱惑之网了”[5],这种“小聪明”的人在张恨水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而对于这种由于人性的弱点导致的悲剧,作者展示更多的是予以教化和警示的意义。

三.“佳人”形象的社会意义

张恨水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一方面他的文学修养深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他的思想也深受当时五四精神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因为当时在这一时期对“人”的关注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尤其是对女性的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倡导。叶圣陶在《女人人格问题》中建议应当建立女性的“人格,女性不应再被其了关系诸如妻、母、女等所定义,而应当是一个独立的个人”[6],这一思想在张恨水的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张恨水作品中的佳人形象不是唯父母之命是从的大家闺秀,也不再是以夫为天的附属品,更不是为了孩子一再委屈求全的传统妇女。如《北雁南飞》中的姚春华,虽是受着旧式教育,家教异常地严格,平时与人交往都有着严格的限制,然而姚春华并不是眼里只有“三纲五常”的闺阁小姐,她的心里充满着对外部世界、对自由的向往。她会偷偷地看《牡丹亭》、《西厢记》之类为封建家庭所不容的书,想要与心中的理想恋人李小秋结合。尽管家教严厉,但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争取自由,她和母亲也有过一些正面交锋,并且屡次用自杀证明自己争取自由的决心。这也便是张恨水在作品中,试图通过人物对自由恋爱的追求,来表达他主张青年男女勇于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追求幸福婚姻的情感。又如《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她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接受新式思想,会跟随时髦剪了短发,会独立思考,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她虽受着传统思想中女子“三从四德”观念的影响,在与金燕西的相处中一直妥协退让,但在她看清金燕西不负责任的本质后,最终选择离开,独自带着孩子走出金家的牢笼。这无疑也包含了对男权统治下的社会的无声反抗。老舍曾说:“恨水兄是个真正的文人:说话,他有一句说一句,心直口快。他敢直言无隐,因为他自己心里没有毛病……恨水兄就是最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的人。”[7]富有正义感的性格使他在作品中大胆地披露军阀统治的残暴和封建势力的丑恶,佳人形象不只是爱情的理想,也是作者对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之向往的依托,是对五四思潮的强烈响应。

总之,张恨水以一个男性作家的笔触描绘了他所处时代千姿百态的女性佳人形象,她们有的代表受新文化影响成长的现代女性;有的代表处在闭塞环境中有着浓厚封建思想的保守女性;有的则是受着传统文化的教育,又接受着新式思想的“中式”女性。而在她们身上,既渗透了作者对女性生存与命运无以复加的怜悯与爱惜之情,同时也加强了对造成这些女性悲剧的社会与制度的拷问。张恨水作品中的佳人形象,各具特色,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通俗小说的人物画廊。

参考文献

[1]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张恨水.金粉世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张恨水.北雁南飞[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4]张恨水.啼笑姻缘[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5]张恨水.夜深沉[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6]叶圣陶.女人人格问题[J]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J].北京三联书店.1981

[7]老舍.一点点认识[J].重庆:新民报晚刊.1941

(作者介绍:潘玉梅,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