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

  • 投稿丽水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072次
  • 评分4
  • 12
  • 0

周婧景

(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杭州 31002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1620)

[摘要]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都已有数百年历史,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以动手操作、互动探究为特点的教育模式。相比之下,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都较为滞后,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应从项目活动向常态化转变;从简单模仿向自我创新转变;从长期固展向定期改陈转变;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从封闭空间向露天庭院拓展;尝试创办各类博物馆学校,拓展博物馆发展空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博物馆

博物馆展品的实物性、直观性和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正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国际上约有400座儿童博物馆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常规化即是有力的证明。社会各界需要从观念层面意识到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适宜性,从实践层面掌握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运行机制。本文拟对国内外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历史进行考察,以为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及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

(一)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

18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是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探索阶段。对西亚古城乌尔神庙的发掘发现一座学校遗址中有类似于博物馆的文字说明牌,考古学家据此推测这可能是辅助学校开展教育的博物馆标本。欧洲启蒙运动、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及政治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欧洲博物馆社会化进程。尤其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止了卢浮宫作为路易王朝皇家收藏宫殿的历史身份,而蜕变为世界首个公立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向世人开放,博物馆自此开始关注公众,教育功能亦从此进入其工作者的视阈范围。至19世纪末,“博物馆是一种教育机构”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随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逐步完善,博物馆开始探索如何发挥儿童教育功能。1881年,柏林国立工业博物馆为隶属于它的一所工业和装饰艺术学校的学生提供实物标本,由此开了博物馆为学校服务之滥觞。1904年,大卫·穆雷这样写到:“德国的博物馆已成为教育基地。在那里,每个课题都因配备了博物馆教师而变得易于理解”。1911年,马格德特·泰尔伯特·杰克逊也明确表示:“在美国,博物馆被视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部分。”18世纪90年代,纽约库柏协会博物馆就开始关注学生需求,至19世纪末,儿童教育已受到美国博物馆的普遍重视。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美国博物馆在这一经济萧条时期为了赢得生存空间,开始真正以儿童为中心,推动博物馆开展非正规的儿童教育,如积极与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博物馆配备专门辅导学生的教师;学校课程表上明确规定博物馆开课时间。这促使儿童教育部逐步成为博物馆中最活跃的部门。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成长阶段。科技革命的开展调整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对儿童、妇女、残障等少数群体的关注以及民主意识的抬头不断融人到主流意识。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理念亦出现崭新变化,视听设备与表现手段得到全面改观。1962年到1963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美国加拿大博物馆统计研究》上发表的调查显示,在2752座被调查的博物馆中,近20%为儿童制定了正规的基础教育科目。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由此从临时性逐步向常规化转变。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博物馆儿童教育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冷战格局的解体,科技急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融为一体,博物馆儿童教育不再是个别行为,其地位不断巩固和确立。美国70%的博物馆在过去5年中增加了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服务。史密森尼博物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常与教师座谈,汲取教师建议,并邀请其参与教材编写。88%的博物馆更是提供了专门的幼儿教育项目。英国早在1988年即制定了“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规定博物馆儿童教育应与学校课程衔接。为此,博物馆一方亦积极响应,依国家课程标准设计了教育手册,根据儿童年龄设计了活动手册,与学校课程相配合。历经3年的共同努力,参观博物馆的儿童人数增至约750万。法国则于教学大纲上规定,儿童一周必须有一两次去博物馆参观。此外,专门针对学前儿童,教育部和博物馆局还联合策划了每年一次的“博物馆之春”活动——“带着你的父母去看博物馆”,主办单位向儿童发送邀请信函,500多家博物馆联袂参与。此阶段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基本特征为:儿童教育视听设备更加全面系统;教育内容多样,手段灵活;儿童教育功能逐步受到重视,并向常规化转变;开始将整个家庭视为服务对象,同时不断向幼儿园、社区等外部空间拓展。

(二)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

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等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博物馆虽然出现很早,但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仅300多年历史,中国博物馆的历史就更短,至今仅有百年。从1905年张謇开办南通博物苑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起步阶段。该阶段,博物馆事业隶属于教育部,强调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同时是实现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博物馆专门针对儿童群体的教育在此时期较为少见,仅在1936年,河南博物院在馆内开辟出儿童科学馆,采购科学仪器,向学龄前儿童、小学生进行科普宣传。

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探索阶段。一批新型省级博物馆建立,博物馆归属文化部,由设立的文物事业管理局(文物局)全面接管。博物馆开始成立承担宣教工作的讲解员队伍,中学生纷纷人馆参观,博物馆儿童教育自此占有一席之地。

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为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阶段,重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991年8月27日,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的通知》,强调两史一情教育。次日,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团中央、国家文物局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1992年至2004年约81个单位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此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系统中公认的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壮大阶段。随着上海、河南等一批现代化大型博物馆的问世,博物馆儿童教育亦步入发展高潮。2004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未成年人的教育服务被摆上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促进这一意见的实施,2004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又联合颁布《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在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作用。”2007年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前,陕西省已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省各级国有博物馆向中小学生集体免费开放。至此,面对现代博物馆日益宽泛的功能,儿童教育功能成为其中重要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博物馆尝试将儿童群体与成人相区分,寻求有效的儿童教育实践形式。部分博物馆开始在馆内专门开辟儿童区,组织面向儿童的教育项目,一些博物馆甚至将学前儿童纳入服务范围,如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这一服务功能的扩展在为这些博物馆带来众多家庭观众的同时,也为它们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但从总体而言,国内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还很少,且多为临时设置,缺乏长期规划;教育手段仍以讲解为主;教育内容缺少原创因素,因此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还有待时日,有必要主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加快发展步伐。

二、儿童博物馆发展的历史

19世纪末,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兴起,1899年12月16日,在布鲁克林中心博物馆艺术馆长的提议下,布鲁克林艺术科学学会在美国纽约市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这所博物馆的问世寄托了儿童教育革新的梦想,同时“它是对传统博物馆的背离,对随后儿童博物馆的兴起影响很大。”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由此成为儿童博物馆行业的肇始者。在儿童博物馆服务理念的最初构建上,不得不提的是安娜·比林斯·盖洛普(Gallop)。她在1902年5月出任该馆助理馆员时,首次提出“儿童需要始终知道儿童博物馆是为他们而开的,并随时为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考虑,纯粹的娱乐是儿童博物馆的学习方式。”由此,儿童博物馆兴起一种新的理念——“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动手触摸”,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同,相继建成的儿童博物馆也纷纷遵从此理念。

20世纪初期是儿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时期。1913年8月1日,波士顿儿童博物馆(Boston Children’s Museum)作为第二家专门的儿童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它在儿童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显著意义,如今它已被誉为世界最好的儿童博物馆之一。1917年年底,第一家为学校建立的儿童博物馆——底特律公立学校协会儿童博物馆诞生,它是博物馆与学校直接合作的滥觞,是后来许多儿童博物馆追随的典范。1925年12月6日,世界上最大的儿童博物馆——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问世。这座博物馆无论是建筑外形还是展览内容都颇具特色,被誉为儿童的乐园,其创办从向孩子们募集捐赠物品开始,因此该馆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社区支持方面,它始终融合着社区领导者、教育者和民众的援助力量。此后,又有3家儿童博物馆相继开放。此阶段儿童博物馆的服务理念主要是受到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玛利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教育观点的影响。约翰·杜威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认为要“做中学”;玛利亚·蒙特梭利则强调教育设施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过程中使用不同器械和分享活动需同时进行。他们的理论促使本阶段产生了“鼓励动手操作”的儿童科学教育理念,并开创了儿童教育的新模式,尤其适合未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学前儿童。

20世纪60年代是儿童博物馆的重大变革时期。此时期,一个最有成就的进步就是用“互动式”概念取代了20年代开始强调的“动手操作”。推动这一革命性做法的人物之一是迈克尔·斯伯克(Michael Spock)。斯伯克自1963年就任波士顿儿童馆的馆长,他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作用举足轻重,被誉为“儿童博物馆运动之父”,正是他提出了“采用互动探索”的理念,为此斯伯克重新定义了“陈列设计”的概念,主张向儿童提供互动展示。他在1964年首次举办“里面是什么(What’s Inside)”的互动展览(Interactive Exhibit),把展厅中的玻璃柜子移开,提供互动展示,诸如实物大小的展品烤炉、抽水马桶被剖开,儿童不但可在外部观看展品,而且可进入展品内部观看、触摸和体验。此次展览持续5年之久,持续受到儿童观众的欢迎。此类现象在博物馆展览史上极为少见,因此引起了其他博物馆的关注和思考。迈克尔·斯伯克馆长认为展览的可取之处在于“通过与实物和实际空间的直接互动体验获取信息”。如果说“动手操作”是一个机械化过程,那么“互动探索”则是一种实现思考的脑力劳动,可以让儿童真正体会展品的工作原理和方式。这与当时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总之,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促成了儿童博物馆以儿童为中心的“互动探索”理念,并使“互动探索”的展览广受推崇。

强调实验也由此成为儿童博物馆展览设计的转折点。1969年,受“里面是什么”的展览与“互动探索”理念的启发,物理学家欧本·海默(Frank Oppenheimer)创办了一家新型的科学博物馆——加州探索博物馆(Exploratorium)。这使得博物馆不再仅仅局限于互动式展览,而是整个博物馆都以互动的科学展示为中心。儿童博物馆不再强调收藏功能,而开始强调教育功能;不再强调展览功能,而开始实施教育项目,实现展教合一,由此出现了一类藏品很少,但动手机会丰富的另类博物馆。

受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和加州探索博物馆的影响,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儿童博物馆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50多所儿童博物馆陆续建起。新闻媒体也开始关注儿童博物馆的工作,社会领袖希望在当地建造儿童博物馆。印第安那波利斯和明尼苏达等地的儿童博物馆于此期间进行扩建和搬迁。21世纪伊始,为鼓励观众一次次地来参观,一些儿童博物馆开始借鉴娱乐产业的方法。如位于巴尔的摩市的港口发现官(Port Discovery Children’s Museum)是运用该方法最为成功的案例。此博物馆专门邀请迪斯尼乐园的设计专家和包括迈克尔·斯伯克在内的专业人士,最后提出要建成“发现和实现儿童梦想与渴望”的地方的愿景,并在展示、运作和管理上全面借鉴迪斯尼的成功经验。

随着儿童博物馆服务理念的推陈出新,相映成趣的是儿童博物馆数量激增。1975年,美国大约有38个儿童博物馆;从1976年到1990年增加80个;到2001年又新建了100多个。截止到本世纪初,世界各地已有390余所儿童博物馆,其中美国占了70%以上。此外,美国还拥有健全的儿童博物馆网站和系统的儿童博物馆论著。与之相伴的是,此时期使用儿童博物馆的观众数量亦在增加,至2001年,儿童博物馆参观人数比1991年多了两倍,超过3100万。

相比之下,我国儿童博物馆发展很慢,上海儿童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所儿童博物馆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后约10年,我国这座首家儿童博物馆都是形单影只,直至2004年初,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准备筹建一家儿童博物馆,但4年后最终因“二次报批未获得市发改委批复”而流产。由此可见,公办儿童博物馆在现行制度下的发展并不乐观。随着办馆主体多元化,锐意改革的民办儿童博物馆相继乍然惊现,使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呈现了第一个小高潮。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王宁宁女士赴美求学归国后,为把美国的儿童早期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在上海创办了我国首个互动式儿童博物馆——上海互动儿童探索宫。2010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张旎女士为“将美国儿童博物馆带回国内的梦想”付诸实践,在北京创办了颇具特色的儿童博物馆——豆豆科技馆。2013年,在老牛基金会资助下,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揭牌。这两家民办儿童博物馆和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的陆续面世,一方面体现了我国高层知识分子和知名企业家对利用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坚定信念和行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儿童博物馆在中国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开始逐步走向完善。

三、对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思考

教育儿童是接触未来的一种方式,博物馆只有真正触及他们的世界,才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借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发展的经验,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项目活动向常态化转变

应将儿童教育项目发展演变成博物馆的常规教育内容,首先可以将儿童教育项目分门别类,并据此制订长期规划,譬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以季度为单位,将儿童教育项目通过宣传单页预先一并告知家庭观众。其次,每一类型的项目内容需不断创新求变,由此沉淀出一些儿童教育的精品项目。

(二)从互相模仿向创造自我转变

现阶段可有针对性地吸收欧美甚至是国内优秀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如北京自然博物馆效法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开展“博物馆奇妙夜”项目、上海儿童博物馆参照上海互动探索宫策划“互动探索”展等。不过,单纯模仿并非长久之计,博物馆还应有意识地积累儿童教育经验,不断融入自我的原创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从长期固展向定期改陈转变

长期固定的展览由于相对稳定,无法长久满足儿童好奇、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除了举办儿童项目外,定期改陈也是一种可取的做法。虑及人力、物力和成本,就儿童博物馆而言,可经由观众调研,每次择取最不满意的展场,局部改陈;就博物馆内的儿童专区而言,可依实力延长或缩短改陈的时间间隔,譬如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儿童学艺中心改陈频率为半年一次。定期改陈费时耗力,一方面工作要谨小慎微,针对展览选题开展充分的前置研究,致力于满足儿童的需求;另一方面主要装饰材料的性能和规格、展示道具和家具、多媒体、互动展示装置、展示灯光、版面等形式的择取和设计,都要关注低成本、易拆卸、易搬运等要求。

(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未来的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应当与幼儿园、图书馆、社区等机构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如开拓与幼儿园的馆校合作领域,明确合作方法;发展壮大儿童教育的志愿者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关注当地社区的儿童需求,提供独特的博物馆服务;转变“坐等”的思想,主动出击,创立博物馆儿童教育品牌;引导社会关注博物馆儿童教育,鼓励社会资源捐款捐物。简言之,博物馆必须走出去,以利于根据需求有效发挥其儿童教育的功能。

(五)从封闭空间向露天庭院拓展

优质的教育需要理想的学习空间,大自然为儿童学习与体验创造了舒适和愉悦的环境,故国外博物馆初现向露天庭院拓展之趋势,如麦德逊儿童博物馆(Madison Children´s Museum)顶楼设一个露天空间,有升国旗之所,有小瀑布、小池塘,植有各色各样的蔬菜,笼子里养着鸡和鸽子,可以让孩子们在一开口处喂养。又如波特兰儿童博物馆(Portland Children’s Museum)为创造性地满足儿童的教育环境需求,将馆内布置成自然界的一角,并提供形形色色的树叶、花果作为儿童学习的材料,供儿童观察和触摸。

(六)创办各类型博物馆学校,探索博物馆产业链

身处自由市场的西方博物馆,需以各种捐款、集资来维系生存,同时必须参与电影院、游乐场等机构的市场竞争。这种生存竞争的压力不断推动西方博物馆进行自我创新的探索,创办博物馆学校,即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尝试,同时亦是实现博物馆产业化的一种手段。如波特兰儿童博物馆就在馆内创办了一座小型幼儿学校,向儿童提供各种天然材料,供其大胆想象,同时允许儿童采用多种方式特别是视听语言表达其独特认知,让儿童幸福地游戏生活。这所小型幼儿学校赢得了当地居民的欢迎,是博物馆开拓自身产业链的一种创新。

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安娜·比林斯·盖洛普曾写道:“将来会怎样呢?我相信,将来会出现许多个不同的潮流。”恐怕谁也无法给出标准解答。未来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不会亦不可能一成不变。我国约有1亿学前儿童,而目前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这意味着博物馆如果能够摒弃传统的宣讲说教模式,积极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必将能成为家庭、学校教育的有益延伸和补充,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全新的发展机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程京生.浅谈博物馆社会服务与儿童教育[A],见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323.

[2][3][4]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4,104,104.

[5]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9.

[6]王彬,论中国博物馆的未成年人教育[A].见杨丹丹,阎宏斌主编,博物馆教育新视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30.

[7]苏明知,殖民、国族、现代、社群:百年台湾博物馆文化政策窥探(1908 -2010) [J].科技博物馆,201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EB/OL]. http://www.bjww.gov.cn/2004/7 - 12/1050.html,2004-7 - 12.

[9][16][21]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08-109,112,132.

[10]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 Who We Are[EB/OL].http://www.brooklynkids.org,2010-10-2.

[ll]Cohen,S.Fostering Shared Leanung among Children and Adults: the Children’s Museum[J].Young Children,1989,(4).

[12]Herminia Weihsin Din. Children’s Museum[M].UMI Company,1990:12.

[13]Boston Children’s Museum. About Boston Children’s Museum[EB/OL].http://www.bostonchil-drensmuseum.org/about,2010- 10-3.

[14][19]Herminia Wei-Hsin Din.A History of Children’s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99-1997: Impli-cation for Art Education and Museum Education in Art Museun{D].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98.

[15]Rutledge, Don. What Dewey Got Right[J].Education Canada,2002,(1).

[17]忻歌,宋娴,吴为昊.美国儿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展与演变[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

[18]Melanie Quin. Aim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European science Center Moment[A].lnRoger Miles, Lauro Zavala. Towards the Museum of Futur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C].London:Rouledge,1994:39.

[20]Margie I.Mayfield. Children’s Museums: Purposes, Practices and Play [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