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日记教学法及其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 投稿seij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14次
  • 评分4
  • 20
  • 0

陈仙 邓洪波

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对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特色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书院日记教学法是记录学者每天的研究成果和读书心得,之后由教师面对面对学生日记进行考察与解疑。日记教学法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维。在提倡学术自由的同时,又要求学生按规范高效益地学习。日记教学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师重教的道德规范、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指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模式对现代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书院;日记教学法;现代大学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6-0075-0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英语世界书院研究的多视角考察”,项目编号:14C1199。

收稿日期:2014-02-13

作者简介:陈仙(1986-),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英语世界书院研究;邓洪波(1961-),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书院研究;长沙,410082。

古代书院日记教学法及其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它起源于唐代私人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至宋代书院基本规制如学术研究、讲学、藏书、刻书、祭祀、学田等日趋完善,明清时期书院进一步发展,遍布除西藏之外的全国所有省区,数量高达七千所以上。[1]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帝将全国书院改制为大、中、小三级学堂,使之与国际教育接轨。书院作为现今大学的前身,对书院教学法的研究成为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甚至影响到海外的文化教育事业。书院的日记教学法是记录学者每天的研究成果和读书心得,之后由教师面对面对学生日记进行考察与解疑。本文试图探讨古代书院日记教学法的发展与特色,及其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一、古代书院的日记教学法

早期的日记教学法,出现在宋代吕祖谦拟定的《丽泽书院·乾道五年规约》:“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书名于册后。”[2]具体方法是设立日记册、日记簿、日课簿等,用以记录考察诸生每日课业。生徒将课堂或读书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之后相互讨论切磋。文天祥《兴国安湖书院记》有“置进学日记,令躬课其业,督以无怠”。[3]明代《白鹭洲书院馆规》规定“诸生各立日课簿,每日将用过工夫登簿内,或看经书若干,或读论、策、表若干,或看《通鉴》、《性理》若干,或看程墨及时艺若干,或看古文若干,各随意见力量,但要日有日功,月不忘之。本府将不时抽签稽查。”[4]这种以日记的方式登记课业,不定期抽查的形式,既能督促学生学习,又给予他们充分的学习自由。受顾炎武《日知录》的启发,清代书院更是广泛应用日记教学法。阮元的学海堂和诂经精舍就用“札记册子”的研究方法,成为各大书院学习榜样。书院“人置行事日记、读书笔记各一册,每日填记,逢五、十日呈请院长评论,每月十三日院课”。[5]31其中上海龙门书院、江阴南菁书院成为实施日记教学法的典型范例。

上海龙门书院由道台丁日昌于同治四年(1865)倡办,最初目的是向太平天国运动后受西方文化冲击的上海宣扬传统儒学,兴书院以育人才。[6]龙门书院山长刘熙载《龙门书院课程六则》有“重躬行”、“勤读书”、“严日课”、“遵规矩”、“循礼仪”、“简出入”六则。第三条“严日课”曰[7]119:

诸生宜各置行事日记册读书日记册,于行事日记册内分晨起、午前、午后、灯下四节,按时定课……虽间有参差, 总以绵密无间为主, 每日课程及事为按候记于行事册, 读书有心得有疑义按日记于《读书》册。所记宜实, 毋伪, 宜要, 毋泛, 不得托故不记。逢日之五、十, 呈于师前, 以请业请益, 师有指授, 必宜月良膺。每月课文一次, 岁终甄别, 以验所学之浅深而进退焉。

书院规定学生须有两个日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行事日记每日晨起、午前、午后、灯下四个时间记录。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呈递日记时,山长穿戴整齐,学生按次序站于山长前,当老师示意时,方可坐下。古代书院尊师重教的精神不言而喻。刘熙载要求弟子每日记载读书、行事,并亲自批阅。刘熙载弟子胡传之子、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对日记教学法给予高度评论[8]:

父亲对这位了不起的刘山长的教学方式也有所记载。他说所有在书院中受课的学生,每人每日都得写一份“日程” 和一份“日记”。前者记载为学的进度;后者是记学者的心得和疑虑。为这种“日程”和“日记”的记述,该院都有特别印好的格式,按规格来加以记录。这些“日记”和“日程”父亲均保留下来。其中有趣而值得一提的,便是这印刷品的卷端都印有红字的宋儒朱熹和张载等人的语录。其中一份张载的语录便是:“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这是个完全中国文明传统之内的书院精神。

刘熙载与北宋大教育家胡瑗齐名,他的日记教学法是中国书院教育的宝贵遗产。因为他是江苏兴化人,所以日记教学法又被称为兴化教学法(兴化县教学方法)。[9]

江阴南菁书院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创办人为江苏学政黄体芳,书院建立得到两江总督左宗棠的支持。[10]由于江阴为当时江苏学政所在地,加上黄体芳的学术声望,南菁书院成为当时的省会书院。1884年,黄以周继张文虎之后主讲南菁书院,因为日记教学法在上海龙门书院过去20年间取得巨大成功,南菁书院也开始采用日记教学法。[11]通过日记教学法,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因此南菁书院始终只有讲学活动,没有在教室上课的形式。书院生徒除用日记记载个人活动和研究心得外,还须参与每月论文检查(月课),按月分课策论、经解等文章,“每岁仲冬,例由观察(上海道)甄别”。[5]84文章水平决定学生明年是否继续能留校或拿奖学金。南菁书院的月课文章数量曾出现过一个短暂变化,1890年底由每月两篇变为每十天一篇。然而他们发现,如果一个月要求学生准备三篇文章,学生就没有时间来阅读和记日记,因此1898年文章数量又减少到一月两篇。[12]可见当时人们相当重视读书日记,并且不管如何变化,日记教学是必须保留的项目。

二、书院日记教学法的特色

陈仙邓洪波:古代书院日记教学法及其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日记教学法的采用,使书院在旧的灵魂中注入新的血肉,让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进一步发展活跃于文教事业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教授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指出书院日记教学是与宋明理学“语录”教学法齐名的又一特色教学法。[13]美国丹尼森大学东亚研究院秦博理(Barry C.Keenan)教授也曾对书院日记教学法进行深入考察与亲身实践。他在自己教学中实施书院日记教学法,认为其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因为之后一对一的面授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师生均受益匪浅。[14]这位美国大学教授对中国书院日记教学法的采用,引起国内外教育学者的关注。书院日记教学法在海内外引起的广泛影响,证明其本身具有鲜明的特色:

第一,自主研修与教师面授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朱熹曾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既有以喻之于始,又自勉于中,又其后得人商量是正之,则所益厚矣。”[15]朱子指明教师要将教学放在“示之于始”与“正之于终”上,即将教学重心放在引学生入门和答疑解惑上。日记教学法刚好符合这一特点。学生通过行事日记册规范自己每日的个人行为。读书日记册,要求学生每天将自己课堂所思考问题、所读书籍心得、新的研究成果全数记载下来。老师通过行事日记册与读书日记册来了解学生每日完成的功课。以龙门书院刘熙载山长为例,刘熙载十分重视学生的日记,对日记进行详细批阅,每隔五天与学生就日记内容交谈至深夜。讲评后,学生们又开始准备下一次的日记。这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研修时间,又提供与老师解惑交流的机会,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第二,检验学习与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日记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日记成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之一。学生也可以通过查看日记发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日记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反应,也是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的基础。日记可保留下来或者刊印成册,成为宝贵的学术财富。南菁书院早期课生赵椿年一直保存着南菁书院的日记,晚年写回忆录的时候甚至都引用过它。[16]南菁书院曾选取学生月课优秀之作刊印成文集,如《南菁讲舍文集》、《南菁札记》、《南菁文钞》等。这些月课论文的出现,是以学生学习日记为基础的。还有直接将日记刊印成书的,1896年,苏州学古堂书院就出版六册《学古堂日记》,里面记载的都是学生平日对经典的注释分析,经老师修改、精选后出版。[17]日记以高级教研成果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治学能力,后期又成为参考书与工具书,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第三,培养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龙门书院山长刘熙载“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每五日必一一问其所读何书,所学何事,黜华崇实,祛惑存真”。[18]794他“与学子辨析辄至夜分,虽大寒暑,衣冠冲整,无惰容,历十余年如一日。”[19]刘熙载注重躬行,以诚待人,与学生面对面的探讨日记心得。同时,他还将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成教科书,名为《持志塾言》,进一步鼓励学生将读书心得用日记记录下来。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形成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深厚的师生情谊。与学生面谈日记内容,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学业会大有长进,如此循环,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学生在呈递日记时“诸生诣师长前,以次立,命之坐,以次坐”的规矩,又成为尊师重教的典范,不失为书院学习的一段佳话。[7]119

三、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帝令书院改制为学堂,古老的书院在学习借鉴西方教学模式的情况下跨入近现代。[20]现代的中国大学,是中西方文化冲突融合的产物。书院的传统精神和人文特质,在现代大学中得以延续。书院的日记教学法,也对现代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第一,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坚持道德品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最早是由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提出。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21]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贯穿到古代书院教学中。书院崇尚经史词章,卑视举业。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反对将学校变为科举考试追求利禄的工具。黄以周掌教南菁书院时,以“实事求是, 莫作调人”八字为座右铭。吴稚晖在《寒崖诗集序》中说:“余应选人南普治学,第一日渴定海先生,先生铭其座曰‘实事求是, 莫作调人’,心窃好之,与无锡范森、许士熊等遂有志理前史纪礼 法,不暇为词人”。[22] 可见黄以周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影响了学生。书院推行日记教学法,将教师与学生放到书院的核心位置上,教师以身作则,强调道德品质教育。龙门书院山长刘熙载提倡躬行实践,“品学纯粹,以身为教”。[18]794他以安贫乐道、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给他的学生起到很好的道德示范作用。没有贯穿优异教学理念的教学法,也无法造就古代书院的辉煌。由古代书院蜕变而来的现代大学,目前都以创建一流大学为宗旨。法国当代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曾说过大学是关于人的真理得以研究和提出的地方。[23]即大学是探讨人的本质的地方。蔡元培强调大学是对学生完全人格的培养,只有人格健康,人格诸要素协调发展,才能达到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24]现今大学重点除放在学术性和文化性之外,更应该确立突显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要做到办学教育以师生为本,治学管理以学术为本的原则。[25]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大学应秉承书院传统,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在教学上,要注重发挥儒家经典文献的积极作用;在管理上,注重发挥规章制度的德育功能。[26]老师应该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礼貌言行熏陶学生,学生也应该像古代书院弟子一样,时刻以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二,大学应提供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南菁书院将讲学活动与学生日记相结合,摒弃课堂灌输的模式,给学生提供相当多的自学时间。龙门书院山长每五日面见学生,与学生交流解惑。从书院的日记教学法就可看出,当时书院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自己读书记日记;二是通过日记解答疑问,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鼓励学生问难论辩。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27]这种学生读书,教师解疑的过程,贯穿日记教学法的始终。教师与学子“辨析辄至夜分”,正因为这种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独立开放的学习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既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培养学生受惠一生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吕祖谦在丽泽书院讲学时,就指出学贵在创造,要求学生独立研究,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书院这种教学思想是高校教育所值得借鉴的。我们现今的大学教育,很多都崇尚刚性强制管理,学生受到的约束过多,学术自由受到限制,学习积极性在过于紧张的环境下也容易受挫。众所周知,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是创新的前提。新的时代需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没有学术民主的氛围,没有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很难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大学教育应推广日记教学法,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在启发引导,营造一个自发自觉的学习氛围。叶圣陶曾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与历练,从而获取知识和锻炼能力[28]。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正是大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第三,借鉴书院规章制度下的高效学习方式,将大学教育以教师讲课为中心变为以学生读书为中心。书院“凡学必有约,凡会必有规”。[2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古代书院在追求学术造诣的同时,都有明确的书院管理章程。书院章程是书院办学宗旨和规程制度,需要书院师生共同努力遵守。其中最有名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吕祖谦《丽泽书院规约》等。前面我们提到《龙门书院课程六则》,不仅要求学生记载行事日记和读书日记,同时一天分晨起、午前、午后、灯下四个时间记日记,每个时间段应该读何书、如何读书也有一个规范。《龙门书院课程六则》提到[7]119:

以晨起午前治四子各经(一书熟读然后再读一书)及《性理》(每日读数章);午后读诸史《纲鉴》(专取一书从首读起, 不得杂乱)及各家书(择其要撷其精, 不得观无益之书,或旁通时务(须有实际),有余力或作文辞(须当于理,不得作闲杂词章)、或习书法(须端楷);灯下或兼及科举之业(宜多读先正阐发义理之文)。

书院每个月还有按月命题课卷,通过日记和一月几篇论文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书院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自学时间,同时规章制度的约束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监督自我评估的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防止学生自我摸索找不到门道,浪费时间。每五天的教师检查和每月课卷,又可杜绝学生的懒散行为,让学生养成勤于学习的好习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程。然而,有些大学管理方式偏重两个极端。部分大学过分偏重制度管理,机械化的管理和填鸭式的教学剥夺学生创新机会,学生自我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另一部大学又强调绝对自由,过于放松,绝对的自由只会导致学生懒散和教学崩溃。这两种极端都容易导致学习效率偏低。我们应该在规章制度与开放自由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加强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当今一些大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被简化为被动的听课,容易导致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30]我们应当视学生为主体,将教育重心从教师讲课转移到学生读书上来。[31]

四、结语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从唐末五代到清末改制,古代的书院制度存在一千年之久。书院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甚至波及海外。它的日记教学法,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维。在提倡学术自由的同时,又要求学生按规范高效益的学习,培养了一大批智能型的人才。日记教学法还促进师生交流,书院教师“至诚谆悉、内外殚尽”的精神获得学生的尊重。[32]教学相长,尊师重教。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从古代书院教育获得启示,书院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师重教的道德规范、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指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模式都值得现代大学学习。香港中文大学已经沿用多年书院教学模式,澳门大学也在本校设立书院。内地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始采用书院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希望现代大学能够取其精华,彰显书院精神,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2.

[2]吕祖谦.丽泽书院·乾道五年规约[G]//陈谷嘉.中国书院史资料(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8.

[3]文天祥.兴国安湖书院记[O].北京:商务印书馆(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2005:82.

[4]汪可受.白鹭洲书院馆规[G]//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986.

[5]王韬.瀛壖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陈学洵.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34.

[7]刘熙载.龙门书院课程六则[G]//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集成.上海:中西书局,2011.

[8]胡适.胡适口述自传[M].唐德刚,译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24.

[9]秦博理.长江下游书院的日记教学法[G].潘建,译//朱汉民.中国书院.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67.

[10]左宗棠.奏创建南菁书院片[G]//赵所生.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66-67.

[11]黄以周.南菁讲舍文集序[G]//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282-283.

[12]俞梓炜.中国古代书院中的日记教学[J].写作,2013(1):95-96.

[13]Elman,B.A.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174.

[14]Keenan, B.C. Imperial China’s Last Classical Academies: Social Change in the Lower Yangzi, 1864-1911[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ast Asian Institute, 1994:146.

[15]朱熹.总论为学之方[M]//朱熹.朱子语类:卷8.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46.

[16]赵椿年.覃研斋师友小记[M]//赵统.江阴书院史话.合肥:黄山书社,2005:118.

[17]诸可宝.学古堂日记[M].北京:华文书局,1896:1.

[18]萧穆.刘融斋中允别传[G]//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薛正兴,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9]佚名.刘熙载传[G]//刘熙载.刘熙载文集.薛正兴,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806.

[20]刘少雪.书院改制对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影响[J].大学教育科学,2012(2):63-66.

[21]管仲.牧民[M]//管仲.管子.刘向,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8.

[22]吴稚晖.吴敬恒寒压诗集序[G]//赵所生.中国历代书院志:第1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70.

[23]德里达,J.《读书》杂志座谈会记录[G].杜小真,翻译整理//德里达,J.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1.

[24]蔡元培.对教育方针之意见//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高平叔,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

[25]吴卿艳.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理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71-74.

[26]周立新,房居清.清代书院的道德教育及其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7-121.

[27]朱熹.读书法[M]//朱熹.朱子语类:卷11.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86.

[28]叶圣陶.晴窗随笔[M]//叶圣陶.叶圣陶集:卷11.叶至善,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77.

[29]王炳照.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9.

[30]谢梅,李强.国外高等教育绩效问责效果综述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3(3):48-53.

[31]慕景强.我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法特色及现代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71-73.

[32]宋濂.许谦传[O].北京:商务印书馆(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2005:76.

(责任编辑张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