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认知引导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 投稿陈书
  • 更新时间2016-04-11
  • 阅读量506次
  • 评分4
  • 26
  • 0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大,极大缓解了本专科生的就业压力,欣喜的同时,研究生的培养也给教师同行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潜在力量和践行者,其培养质量的高低对国家发展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一直都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科研任务。[1] 
  细心研读整理同行们的探索成果并结合自己所在研究团队的研究生培养经验[2] [3] [4] [5] [6],笔者发现专业导师在教改实践中多数集中在对教学方法的探讨,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诉求及学生心理成长的关心,导致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认可度不高。在跟不同专业研究生交流时,笔者注意到众多研究生入学大半年甚至一年,在学习上还是迷迷糊糊的,更有甚者都快毕业了,依然搞不清楚研究生学习的核心内容,有不少学生甚至回答不上来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习的区别,错误的认为读研究生只是在本科基础上多读两年书,以便增加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筹码。虽然大部分学生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也领悟到研究生培养的真正内涵,但笔者觉得这种培养内涵可以更早一点让他们明确,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统筹自己的学习计划,更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更高效的投入科研工作当中。因此在研究生培养之前进行必要的深入交流和学前认知引导非常重要。这里所谓的学前认知是指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明确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自己将要面临的科研及要求。虽然在开学伊始许多高校都会组织系里资深教授给新生做专业特征及培养方案介绍,但因为是集体大课,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内容交流上也比较宽泛,很难做到深入人心,因而仍然需专业导师跟学生单独进行更深入交流和学前认知引导,但这项工作由于教学分工上的不同而往往被导师忽视。 
  二、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教育本身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当然研究生群体也会随社会的变迁有自己不同的时代特点,这就需要导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对现阶段研究生主体特征有充分的认识,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研究生的群体构成复杂化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人数日益增长,由于其特殊的录取机制使得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组成结构日趋复杂。第一,从生源看,研究生来源更为分散,有本地区的,本学校的,也有外地的,外校的。第二,从培养方向看,有学术型,有应用型;同一时期入学的有硕士,有博士;另外,有脱产的,还有在职的。第三,从个人阅历看,有由学校直接考入研究生的,也有已经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第四,从婚育状况看,既有已婚者也有未婚者,个别还有已婚已育者。[7]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应注意个体差异,必须因材施教。 
  (二)信仰多元化而内心脆弱 
  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其内在心理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促进其思想道德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的协调成长。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对其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就决定了人生之路如何发展,如何在社会中体现个人的价值和作用。改革开放及科技创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网络的高速发展拉近了世界人民的距离,人们的视野更为宽阔,思想及社会价值观也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新思想大潮的推动下,其信仰趋于多元化。新时代的研究生内心极具大展宏图的雄心及自我提升的激情,然而他们也有时代的烙印。这一批大学生大部分从小生活在父母的保温箱里,相比他们的父辈而言,在同年龄段经历的挫折较少,虽然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但由于缺少逆境的磨炼,使得他们的内心相对比较脆弱,缺少应有的刚毅与坚强,故每年在高校爆出学生因思想压力过大而自残已不是什么新闻。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应格外重视。 
  (三)社会阅历丰富,基础知识薄弱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及高科技手段应用的深入,学生参与各种社会生活的机会增多,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更为广泛,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在对比过去与现阶段研究生知识贮备特点的过程中注意到:现在的学生知识结构面确实是宽泛了很多,学习的效率也逐步提高,使得学生在交叉学科的创新上明显优于过去,但同时也有不少欠缺的地方,如学生在学习期间盲目追求知识量的同时,忽略了对质的提升,导致许多学生知识储备虽然广泛,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不能学以致用,造成许多学生眼高手低,基础知识薄弱,做事不踏实,不能完全做到实事求是。同时受不良社会价值思想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待学术的态度缺少应有的严谨。多数学生存对专业认知不足,不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及人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无疑在提醒我们应注重学生专业学前认知教育的引导。 
  三、研究生认知引导教育方法探讨 
  众所周知,研究生阶段培养跟本科生培养有了很大的差别。在本科教育中许多问题是面对集体的,任课教师重点在于抓主体,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做到全面的因材施教是几乎不可能的。沟通交流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对研究生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经验的传授、科研方向的引导、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科研成果和论文的审核,更重要的是导师自身的价值观、学术素养、人格特性等在研究生的具体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语云,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师对学生加强学前引导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由于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和学生长时间在一起生活学习,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触的机会远高于本科生,这为导师和学生全面沟通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也有利于导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导师可以采用全方位、多样式的模式对研究生进行言传身教,这使对学生加强学前认知引导也变得十分容易。因此在具体的认知引导实施方面,只要导师尽心付出,相信效果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 
  长期以来老师与学生之间总是以上下级的方式相处,学生长期仰望老师,对老师的话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习惯性的认为老师的话均是权威,很少思考老师交代的事情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科研的边际更加宽泛,没有了绝对的对与错,所有的理论都是有条件成立的,学生最需要养成的一个习惯是对各种问题的一种质疑,思考它的成立条件,学会自己探索未知,即便是跟一些学术权威讨论问题也应当有自己的立场。当然这种质疑并不是盲目的,一定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有质疑才会有创新,只有质疑才会有新的收获,这对于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讲是一个习惯性的颠覆,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疑虑需要导师解答,所以此时导师跟学生进行一次深入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晓以利弊,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角色。 
  (二)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研究生生活中,导师与学生长时间在一起,授课已不是传统的课堂讲课,而是多种形式的,导师与学生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大家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与目标一起奋斗,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这会影响学生一生。既然是朋友大家就需要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彼此了解,以诚相待,但是想让学生跟老师做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个勇气,至少他们需要克服一个心理上的障碍。从小到大学生早已习惯了给养式教育,早已经习惯了老师高高在上的高大形象,马上让学生与老师像朋友一样的相处,相信很多学生会无所适从,所以导师和学生需要多次沟通。谈心聊天最容易拉近交流者的距离,也是让学生敞开心扉的最好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松,才敢向你抖搂真情,说真话,这不仅有利于学术探讨,更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但交流的时候建议一对一,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针对性强,在涉及一些比较隐私的话题时学生不至于避讳,不至于挫伤,给出的建议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众所周知,在研究生这个群体中,学生已经开始有了独立人格,自尊心很强,同时人与人间的比较隐私的谈话不喜欢让第三个人知晓,只有主动和学生聊起比较私密的话题,学生抵触的心底界限才逐渐打开,老师与学生的朋友之门才会真正开启。 
  (三)学术之间应以诚相待 
  所谓师生如父子,关系如朋友,在任何时候师生都要以诚相待。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一定让学生体会到导师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与鱼。所谓术业有专攻,授业有先后,学生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会有很多机会超越导师的研究水平,这种情况也会变成一种新常态,导师一定要有宽大的胸怀去鼓励学生,承认学生的先进性,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语气对学生指手画脚贬低学生,要适时鼓励学生放宽眼光,不局限于课题组狭小的研究领域。导师切记不要以维护自己的学术权威为借口不懂装懂,信口雌黄,忽悠学生,因为一旦真相被学生发现,不但自损形象,而且以后会让学生反感。相反,认可学生的能力,不仅能鼓励学生,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四)培养学生德才兼备 
  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很重的分量。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其内在心理的全面建设发展,促进其思想道德认识、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协调成长。随着高校学生多元化思想的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弱化,导致了研究生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加之现行的德育模式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培养,当所学理论与现实之间产生激烈矛盾时,学生由于缺乏自主判断能力而产生迷茫,对学术活动中的“善与恶”、“美与丑”难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高校的重理论轻实践和重技术轻德行造成教育的失衡,使得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同时也要关心研究生思想的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人们常说:“有德有才大胆用,有德无才学后用,无德有才不敢用,无德无才不能用。”研究生作为社会个高级知识分子,大部分承担着科技文化传承的重任,其德行的修养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水平。自古以来但凡大智者,其德必为人所推崇。教育大家在收弟子时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德行考察,因为只有德行高尚的弟子才会凝聚人心,把术业传播久远。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也就是这个原因。随着时间的流逝,为师者的德行会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染,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感悟其深刻内涵,对一些资质较弱的学生有些时候还需导师多费心教导,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成,让学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 注 释 ] 
  [1] 朱崇实.研究型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85-89. 
  [2] 王贵成,崔迪.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2(6):88-93. 
  [3] 杨南,辛勇.卓越工程师培养引领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4(9):113-115. 
  [4] 谷建国,莫忧.加强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7):56-59. 
  [5] 黄孙庆.论学科专业质量管理模式[J].大学教育,2012(7):123. 
  [6] 李博涵,柏宏媛.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