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17
  • 阅读量68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中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在该课程中采用任务型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以学生高度参与课前与课堂任务为手段,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型模块化教学;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6-0192-01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国际贸易事务的发展,国际商务谈判成了重要的经贸活动内容之一。目前,许多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其设置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谈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沟通协调能力,成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


  一、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现状


  我国很多高校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离所设定的目标差距较大。(1)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既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也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然而许多高校对该门课程的设置不当,在理论多、实践少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真正领悟谈判中的各种技巧和策略的运用。(2)教学中缺乏能够反映市场需求、本土文化与环境的案例,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案例分析的数量太少,而且本土特色的案例太少。(3)《国际商务谈判》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强调与其他经管类学科的融会贯通,但是学生对经贸、法律工商管理类等的知识储备不足。


  二、任务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任务驱动教学法构成了此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在于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提倡学习活动需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学者注意到了任务型教学在国际商务谈判课中应用的效果,纷纷提出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提议。


  三、任务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教师在授课前精选真实谈判案例,结合案例与教材的理论知识,将每个章节的内容整编成六个模块。(1)基础理论知识模块:该模块涵盖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2)模拟谈判任务模块:该模块按照由浅入深、由小型单项谈判到大型综合谈判的步骤,结合真实谈判案例,设置模拟谈判实践任务。(3)谈判技巧模块:该模块内容包括谈判各阶段的听、问、答、叙、看、辨及说服的技巧。(4)商贸知识模块:该模块涉及与谈判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和相关的商贸管理、法规知识。(5)语用策略模块:该模块涉及国际商务谈判语用策略、跨文化交际语用策略的教学内容,同时提供相关专业词汇和常用的英语句子结构。(6)谈判自主练习模块:教师提供真实涉外商务谈判案例与指导方案,供学生课后自主完成谈判练习与谈判报告的撰写。


  (二)教学实践步骤


  1.前任务阶段:该阶段以谈判基础知识模块为任务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让学生作课前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任务主题和目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基本理论知识。


  2.任务环:教师将模拟谈判任务模块的案例文本引入学习环境,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与撰写谈判方案;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组模拟谈判,教师进行观察、记录、监控与评分。


  3.任务报告:各谈判小组撰写谈判总结,课堂上作谈判报告,报告内容应涉及国际贸易实务与语用策略的分析。


  4.模块内容分析:教师结合学生的模拟谈判表现,进行谈判任务涉及的国际商务谈判要点、国际商贸知识与语用策略的分析,完善谈判方案并归档。


  5.自主练习:依据谈判自主练习模块的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自主完成谈判练习,撰写谈判报告。


  任务型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中心,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课堂设置上更精心地设计,并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配合度与积极主动性。既然对教学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学效果也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刘森林.超文本化教学模式探讨:以《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05(3):62-66. 

  [2]李巧,杨彦波.基于实践教学的《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6):109-112. 

  [3]王立菲,张斐瑞.商务英语谈判:国际研究现状分析及拓展(2004-2013)[J].外语教学,2017,35(4):5-10. 

    作者: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