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投稿老猪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50次
  • 评分4
  • 36
  • 0

李波 周朋红

[摘要]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误区,紧扣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在要求,以山东职业学院为例,阐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相补充的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并分析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的保障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 人才培养 体系

[作者简介]李波(1981-),男,山东滕州人,山东职业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周朋红(1967一),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职业学院教务处,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山东 济南 2501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 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职业技能大赛科学化信息化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 07 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24-0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山东职业学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课内、课外相结合,全体培养与个性培养相补充,科学、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难点和误区

受限于高考录取制度和生源质量,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缺乏创新和创造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忽视广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仅针对少数“精英”学生;忽视系统性要求,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只需要额外开设一两门训练课程;狭隘地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申报发明专利;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创新,忽视了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等。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上。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多维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各种知识、技能和技术,提出产品开发、工艺改良新设想、新观点的能力。

三、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既要涵盖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要激发兴趣、发掘创新潜能,又要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既要丰富课外培养手段和内容,又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融人课内教学,贯穿全程。山东职业学院通过大量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课内、课外相结合,全体培养与个性培养相补充,科学、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l所示。

四、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课外培养方式。

(一)创新社团

社团是学生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学院提供专项社团经费,帮助学生组织创新交流活动,并配备指导教师,协助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学院已建立“电子产品创新社团”“机器人创新社团”等40余个创新社团,为学生提供自由、自主、开放的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实际创新能力。

(二)“特长生”培养

学院聘任一批创新能力强,承担技术研究、技术服务项目的教师作为导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申请成为导师的特长生,参与导师承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实战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2002年至今,学院已经实施特长生课题600余项,培养近7000名特长生。通过项目锻炼,特长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远高于普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三)申报创新发明专利

申报创新发明专利是固化和保护学生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首先,在选修课中开设创新发明课程;其次,建立专项基金,为学生支付大部分专利申报费用;再次,允许学生以专利证书折算学分,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奖励和资助,提高学生积极性;最后,成立创新发明协会,聘任专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发明创造。目前学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10余项。

(四)技能竞赛

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进取精神,研究性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技能竞赛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托学院作为山东省大学生技能竞赛基地的先天优势,学院建立了5级竞赛体系,分别为:课程项目竞赛、专业社团竞赛、创新训练竞赛、社会平台竞赛和工程项目竞赛。近年来学生已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00余项。

五、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养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创新潜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院从2009年开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融人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教学项目、创新平台与环境等方面,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一)优化课程体系,发掘创新潜能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主题学习项目、创新教育课、就业创业指导课三个教学模块。其中主题学习项目是由老师在学期初公布一个课外学习主题(含5—8个课外学习项目),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参考资料目录,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查找资料,完成其中的若干个学习项目。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开阔学生视野,为拓展创新潜能提供理论知识保障。

(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创新思维

学院借鉴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推行能力本位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方法能力为特色的职业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并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结合戴士弘教授倡导的“能力本位”课程设计理念和德国“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法,学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教师的“组织”角色,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

(三)校企合作开发教学项目,锻炼创新能力

借助于学院“四方四层多边”的校企合作优势,密切联系企业,联合开发教学项目,在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过程,尝试自己的设计创意,作品及时得到检验和反馈。

(四)构筑创新活动平台,营造创新环境

学院通过建设一体化教学环境,开放实验实训室,在“校中厂”中设置创新岛、创新车间,设置学生创新工作室、虚拟公司等手段,搭建创新活动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多开展创新性探索活动、验证创新性设计方案、制作创新性产品的机会。学生在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利用创新活动平台,不断尝试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敢于联想,敢于求异,从而增强了创新能力。

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推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同步进行保障条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配套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建立一支能够引领创新实践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勤钻研、爱思考、肯奉献、善动手,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工巧匠,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保障。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业技术上要有创新能力,比如善于突破常规,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问题;第二,课程改革上有创新能力,要能够把创新思维融入课程改革设计中,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保障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自上而下、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第一,学院层面需要完善政策,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及资金扶持,加强创新活动的宣传,营造一个适于创新的校园环境;第二,教学研究部门要紧跟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及时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三,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实施适宜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第四,教学督导部门应该同步更新教学管理理念,避免按照陈旧的教学理念去监督、检查、评价教师的授课效果,影响教师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七、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山东职业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例,详细阐述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体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补充,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今后将在进一步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搭建网络教学实践平台、开展课外创新活动等方面,继续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