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探析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010次
  • 评分4
  • 58
  • 0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葛 军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新课程的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研究性学习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的。研究性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并且能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64-01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1.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当今时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在教育领域中,各国纷纷把教育改革作为提高本国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中,许多国家都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重点,这些转变后的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在于关注探究、统整,强调过程取向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也为我国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我国教育界目前对这一定义还没统一界定,代表性的提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参与性。

(1)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地位,但其学习活动并非不受控制,随心所欲,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虽然教学过程中也强调师生交流,但仍局限于一问一答的教学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专题,给予学生一定比例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材,然后就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调节。

(2)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学科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从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即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角度、思维方式、具体方法不同,因此研究结论,成果形式往往也不同,即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3)参与性。参与性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探索氛围,主张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要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行动起来,不能只“想”不“做”,只有“做”,学生才能真切的体会科学研究的酸甜苦辣。在参与性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参与”,指导每一位学生全程参与研究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资料的收集,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际操作,最后得出结果。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问题研究必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程度。亦即,学习目标必须设定在略高于学生的目前程度,通过学生个人的努力和社会互动,发挥潜能就能达到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做”,去“体验”,去“尝试”,去“反思”,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富有启发性的、新奇的教学情境,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习活动的体验。

2.实践体验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的两个方面,教师教,学生学。而在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融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切身体验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人是通过体验成长的。马克思?范梅南说,“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体验生活,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积极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分享合作,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各种能力。

3.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在交流研究成果中可以帮助他人提出问题,检验真理,并有利于找出错误的推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性学习的总结表达交流阶段是整个活动的灵魂环节,如观察方法,收集材料的方法渠道,思考推理方法等。方法的总结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正是我们所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传统教学僵化的培养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强调理论的灌输,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不足。而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愈演愈烈,使得许多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无法担负起社会的责任。而研究性学习一扫“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景中,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

2.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学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情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及操作模式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了收集获取、整理归纳、总结评价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辨别知识的利用价值。

3.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之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已不仅仅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拘泥于单纯的传递知识,管理学生,也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生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挖掘学生的无限潜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通过上述对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探析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常规教学中,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在研究性学习中,是学生要求教师再创造。由此可见,在新兴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学生也“培养”了教师,师生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对新课程的改革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2]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3]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