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投稿暗灭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900次
  • 评分4
  • 39
  • 0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赵晓乐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细化为对个人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四个方面,要加强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责任感培养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分析,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93-02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身、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即大学生在充分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基础上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推动社会的发展。对于地区来说,大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到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联系密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出发,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本次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近500名高校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出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积极方面。90后的大学生彰显着活力和希望,他们是最积极最有创造力的群体。他们彰显自由,但不极端;追求个性创新,但不否定传统,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积极向上的,主流是健康的。

(1)在对国家大事、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等方面充满信心,呈现出一定的责任担当。关于问卷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问题,你认为大学生有必要承担社会责任吗”,数据显示,有61.23%选择了有必要,国家的利益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对于问卷第24题“你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数据显示有28.1%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关心,有38.7%的学生选择比较关心。从这可以看出,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和自己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主动愿意去了解国家的发展和最新动态,在承担爱国责任义务时呈现较强的主动性。

关于问卷中“所问21世纪的中国是否一定会更加强大起来”,数据显示,有45%的大学生选择肯定,47,25%的大学生选择比较肯定,说明大学生对祖国的发展充满着信心,这是积极的态度,也是爱国情感的体现。

(2)对自身承担的社会角色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并且愿意付出和承担。关于问卷题“在任何环境下你是否都会赡养父母”,有94.68%的学生选择肯定会;关于问卷第12题“你认为对家庭负责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87,12%选择在任何时候都有责任,这两点充分显现了亲情和家庭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体现了他们积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责任感。

2.存在的问题。

(1)国家责任感至上的信念表现不够坚定。通过此次调查问卷发现,从对自己的责任、对家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几方面的数据分析统计,学生的侧重点大多集中在对自己和对家人两个方面,虽然涉及到对集体、对社会和对国家的责任,但比例差距较大。可以看出,学生有承担爱国责任义务的主动性,但这种主动性表现不够坚定,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2)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的意识不够强烈。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学生愿意改变某些弊端,能有这种愿意承担敢于承担的意识,但是却存在不知道如何做、不知道甚至不愿意的现象,这种主动性应当进步一步加强。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缺乏这种自觉性,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不稳定状态。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1.摸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心理行为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90后大学生思想独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创新性强,喜欢彰显个性,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网络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伙伴,虽然获得大量信息,拓展了知识面,但缺少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很容易出现内心的空虚和无助;观念务实、自我中心的观念之上,他们的很多行为大多是以能否带来实际效益为衡量标准的,价值观更加现实;内心自卑敏感,情感丰富,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易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现象大频率的发生。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侧重的主要内容。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从浅人深、由微观至宏观循序渐进的教育。结合四门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也要体现目标和重点内容的统一。

(1)国家责任感是首要内容。国家责任感的内容贯穿于高校开设的公共理论课中,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位高校大学生应承担的义务。通过形势政策讲座,展示最新国家时政动态和热点焦点,培养大学生们的政治敏锐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讲授,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展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络和风雨征程,将个人和国家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将课前时政贯穿于每一堂思政理论课,要求学生国事家事事事关心,收看新闻,了解国内国外时政动态,不仅能够拓宽自身的知识面,通过积极思考,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2)加强对世情、国情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关系日益密切,虽然处于和平与发展时期,但也应当认识到中国周边国家的局势,不仅存在领土争议,恐怖主义仍然也危害全世界,霸权和强权以新的形式依然存在,在外表和平内在却波涛汹涌的局势下,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所处的政治环境,这些环境会深刻影响中国的发展变化,其目的不仅能够开拓他们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对国家、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和责任。

(3)以工学结合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包括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客观的择业期望值、务实的择业标准等方面。应对越来越重的就业压力,高校普遍适用的是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给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在参与职业活动过程中了解职业内容,明确和熟知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和准则,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职业心态和职业素养。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责任感,也体现对工作对企业的责任感。

3.改革教学方法,灌输与渗透并重。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指出: “高校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除了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堂外,使一体化的“大思政”教学模式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通过随机访谈学生,了解到教师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活动、学生小组PK赛、教学游戏等不仅让学生趣味学习,也让学生自愿接受和升华理论。通过社会实践环节使院校高职生对国情有所了解,增强他们爱国的热情、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选取一些关乎社会的热点主题,贴近日常生活,分组讨论讲述,这种渗透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国家繁荣、稳定和发展应尽的一份责任和义务,自身的感悟转化为力量,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2)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促教学,打破固有传统模式教学。网络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能够更好地结合网络和信息化平台,发挥信息化的最大功效是很多思政理论课教师积极摸索的方向,面对全球信息化大潮的冲击,大学生已经对拘泥于课堂灌输产生抵触心理,为了适应学生的变化,教学方法已经从单一的授课转变为PPT授课,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上课时随时上网查看最新信息等灵活的授课方式,学生制作的电子文档和PPT可以上传至教师的空间,教师可以随时批改,教师可以向学生发布本门课程的最新动态,不仅学生乐意接受,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本门课程考核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所以,以信息化促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综上所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对于加强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大学生除了要坚定爱国、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之外,还要承担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他们一定可以成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力量。

(编辑:秦俊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