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性解析

  • 投稿农夫
  • 更新时间2016-01-22
  • 阅读量663次
  • 评分4
  • 12
  • 0
  摘要:提及浪漫主义时期标题性钢琴音乐套曲的创始人,众所周知当选德国音乐家舒曼。舒曼不仅开创了标题性的钢琴套曲,同时将这种具有典型性的音乐体裁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在舒曼大量的音乐作品中,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当属《狂欢节》。本文将对这部作品中标题上的大胆创新以及音乐思想中体现的双重性格等要素做简要分析。由此能够窥探到,舒曼对整个欧洲标题性钢琴套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种体裁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舒曼 钢琴套曲 《狂欢节》 音乐形象 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国作曲家舒曼。他的音乐作品中不仅处处闪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因充满浓郁的个人风格而独树一帜。舒曼的音乐作品与创作风格在继承了古典主义风格与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创新,最终打破陈规,并且对后来的音乐创作活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舒曼的音乐创作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的成功,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情况、精神思想等各方面有极大关联。舒曼是在古典主义音乐与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如: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音乐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民族独立运动逐步发展、壮大,随着民主运动的火热开展,德奥地区的音乐家们逐步发展由贝多芬、舒伯特等人开创的浪漫主义音乐,并且这新一代的德奥音乐家将浪漫主义音乐推至鼎峰。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的作品处处洋溢着澎湃激情,充满着浪漫的幻想。舒曼不仅追求音乐中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同时追求用抽象的音乐表达形象具体的现实世界,追求舒曼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因而舒曼的创作思想中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这一音乐活动的终极意义。同时,从标题音乐《狂欢节》塑造的音乐形象、表达的音乐本体、彰显的音乐风格等多方面都能够把握舒曼个性化的音乐语言。 
  舒曼从小的生活经历赋予这位作曲家极强的想象力,同时,抱着一颗爱音乐的心,他渴望拥抱音乐。在种种急切心情的驱使下,他的手指因过度练琴而产生严重的病理问题,这一现实更进一步激发了他的音乐创作能力。舒曼刻苦研读乐谱,在不断吸收前人作品风格技术的基础上,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最终创作出标题性钢琴套曲这种独具风格的音乐体裁。《狂欢节》这部作品不仅在题目上具有强烈的实际意义与幻想寓意,而且舒曼在创作本乐曲时身边环绕多种感情线索。舒曼需要借助丰富的音乐形象来表达自我,表达渴望打破腐朽旧文化的心理活动。舒曼的音乐创作活动起始于钢琴音乐写作。舒曼《狂欢节》这部钢琴套曲中运用了舒伯特声乐套曲的结构原则,通过将多首具有独立形象的、赋予标题性的小品连贯而成一套统一的音乐作品。套曲中的21首作品充满着炙热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富于气质的旋律、多变的和声织体,这些都成为舒曼追随者不断挖掘的典型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特征。舒曼的精神思想状态与性格常常是对立矛盾的,因而在他的钢琴作品常常能够扑捉到他双重性格矛盾的音乐语汇。但是要强调的是,舒曼的这部钢琴套曲虽然强烈的表达了自我,但是音乐也是对现实庸俗艺术及封建思想的批判和讽刺。 
  舒曼《狂欢节》的写作时期正值社会经历新旧文化交替时期,因而我们能够从这套钢琴作品中感受到强烈的战斗精神。同时,这套钢琴音乐诞生于舒曼创作最具活力、最为鼎盛的时期。需要指出的是,套曲内每一首作品在标题性与形象性上刻画的入木三分。众所周知,标题性是浪漫主义音乐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舒曼音乐的标题手法与传统标题作品并不相同。舒曼在标题音乐的创作中是与众不同的,这不仅体现在舒曼音乐标题中浓厚的文学功底,而且标题音乐中还展现出舒曼对于各种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的细致刻画。再者,舒曼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对现实人物与虚幻人物的独特结合创造过程中展现出作曲家先进的音乐思想。 
  钢琴套曲《狂欢节》由二十一首钢琴小品组合而成,整部作品展现出多样的旋律线、独特的节奏设计、丰富的和声设置、简洁的结构框架,这些特点全部指向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的个性化。舒曼不仅能够用精细变化的旋律线条勾勒刻画出美轮美奂场景、各种不同的形象、让人惊叹的人物等,而且能够使用简单独特的节奏设计突出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狂欢节》在作曲家设置的富于浪漫色彩、简洁质朴的和声织体中,再揉合不同的伴奏织体型,通过大量和声进行中的意外性进行塑造出曼妙的艺术效果。同时,在舒曼《狂欢节》中的二十一首作品,作曲家追求每首作品结构的精致简洁,而且作曲家不断运用精妙的技巧来丰富音乐的画面,使听者不会感觉曲式单一而枯燥。 
  舒曼《狂欢节》中展现的音乐语言是巧妙的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全面融合,在音乐中即体现出古典主义的严谨,又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感。舒曼将现实中的自我与幻想中的自我相结合,这两种性格共同渗透在钢琴套曲《狂欢节》中,将音乐中的虚幻性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作曲家除了在乐曲表面表达出其追求的思想外,还使用音符来代替字母达到一种暗含字谜的隐喻性,将音乐中的表面性与隐喻性做双重表现。舒曼对这套钢琴作品的种种的处理将其与众不同的音乐语言与个性化的音乐风格表达的淋漓尽致。 
  钢琴套曲《狂欢节》取材于欧美地区的狂欢活动,是舒曼标题性小品组曲中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所谓 “狂欢节”又称“嘉年华会”,这种活动最初源于基督教四旬斋前饮宴和狂欢的节日。这个节日起初盛行于欧美地区,源于一种古老的农业仪式,与自然界死而复活的主题有关。后来逐渐演变发展在世界多个地区与国家都会举行狂欢节活动。世界各地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狂欢节会在形式、风格上略有不同,但是内容均围绕冬天的逝去与春天的开始展开。在狂欢节期间,各国各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晚会、化妆晚会、巡游活动等等,营造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 
  舒曼的《狂欢节》创作于1834-1835年间,描写的德国狂欢节的最后一天,音乐拉开了一场盛大的假面具与化妆舞会序幕,作品刻画了舞会上各色各样的生动人物形象。不仅如此,作品还暗含着作曲家对曾经年少的自己与埃纳斯蒂娜·冯·费里肯热恋的甜蜜回忆。比如:乐曲中不断重复着埃纳斯蒂娜故乡字母ASCH的音列,而且这个音列几乎在每首小品中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除此之外,舒曼将音乐设计的极具形象性。例如:舒曼使用爱人克拉拉名字的意大利文发音来作第十一首《基阿林娜》的标题,音乐本体展现出种种清新自然的优雅之风。例如,舒曼使用传统舞曲的名字阿勒曼德作为第十六首《阿勒曼德舞曲》的标题,音乐本体也是用这种舞曲的风格来展示此种传统古老陈旧的艺术。例如,在第十二首《肖邦》和第十七首《帕格尼尼》中,舒曼刻意选择使用作曲家的名字作为钢琴小品的标题,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也使音乐风格非常贴合忧郁的肖邦、激情的帕格尼尼。如此一来,不仅音乐风格更加明朗化,而且更进一步使听众感受到人物形象的鲜活,感受到作曲家多变的创造力。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钢琴套曲《狂欢节》中,舒曼借狂欢节中的人物与情境来凸显其要摆脱庸俗保守落后思想的坚定信念。标题性钢琴套曲《狂欢节》再一次向世人展现出作曲家舒曼伟大的创造能力和与众不同的音乐才华。舒曼和他的《狂欢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浪漫主义音乐前进的方向,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德]古·扬森.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陈登颐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2][德]巴巴拉·迈尔.罗伯特·舒曼[M].杜新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方之文.舒曼——诗的音乐,音乐的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1]依健: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