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教育理念下外来工子弟学校团建促进行动的实践探索

  • 投稿阿杰
  • 更新时间2016-08-02
  • 阅读量732次
  • 评分4
  • 99
  • 0
 摘 要共青团组织是中学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平台。针对广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团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基于朋辈教育理念,组建大学生团课讲师团,探索高校与中学实现对口共建,有助于创新外来工子弟学校团工作方式,促进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关 键 词朋辈教育;团建;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7-0031-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与中学共青团组织工作都面临着新的挑战。2011年11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学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团员队伍和团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对中学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和指导。2013年5月,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印发《高校对口中学团建促进行动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启动“211工程”高校对口中学团建试点工作,引导高等院校结对帮扶中学团建。一系列政策为高校与中学共青团组织开展合作共建,致力于青少年道德成长提供了明确指引。为此,我们与团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建立对口合作,以朋辈教育理念为基础,探索通过“团课讲师团”促进共青团实践育人的深入开展。 
  一、朋辈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汉语词典》中,“朋辈”解释为:同辈的友人,志同道合的友人。其英文表述“peer”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解释为:同等的人,同龄人。可见,“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之意,年龄层次相近,具有共同语言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朋辈群体。这一群体通常有共同的兴趣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借助一定的平台分享信息和观点,而达到影响和改变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方式则被称之为朋辈教育。 
  随着教育的普及,朋辈之间的互动影响越来越频繁。从已有研究来看,朋辈教育较多地被应用在高校德育中。扬州大学启动“研本1+1引领计划”,发挥研究生在学业和科研、实践和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以“朋辈教育”理念引领和帮助本科生成长。华南师范大学启动“大学新生朋辈教育”模式,由国防生担任军训教官、学生担任兼职班主任,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之后陆续启动“朋辈教育”模式下的校园合唱比赛和舞蹈大赛,教育效果显著,获得了各界一致好评。这些朋辈教育的应用大多存在于同一个校园环境中,或是高年级辅导低年级学生,或是不同专业之间学生的平行互助。 
  本文尝试打破校园边界,借助朋辈教育理念,以高校“团课讲师团”为例,探讨高校和中学之间共青团工作的互动,并希望对已有的朋辈教育研究和实践作出有益补充。 
  二、朋辈教育之于高校对口中学团建的意义 
  高校聚集了大量的优秀大学生团员,他们富有激情并掌握了一定的党团知识,也具有服务社会、提升自我的强烈意愿。基于朋辈教育理念,通过创建教育平台,可以整合高校资源进入中学,促进高校基层团委和对口学校团委合作,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使用。 
  我们与广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天河区YH学校建立对口合作,以学生团课讲师团为依托,开展团员教育工作,并形成了团建促进行动的实践形式(见下图)。 
  朋辈教育理念下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团建促进行动实践 
  这一实践形式简单明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们希望通过行动研究,一方面,可以改善外来工子弟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所面临的教育资源与经费投入不足的现状,用大学生团员的正能量感染和影响中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团员创造优质的实践服务平台,使其获得自我锻炼和素养提升。同时,借助这一实践形式,探索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让学生通过朋辈教育实现共赢,在互动中获得成长。 
  三、外来工子弟学校团建促进行动的实践探索 
  从2004年到2010年,广州市外来工子女人口已从32万左右增加到51万;学校数量增至三百多所,占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人口的40%。外来工子弟学校因收费低廉、办学灵活等特点,深受农民工欢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就出现了外来工子弟学校,如今,外来工子弟学校已成为广州市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主渠道[1]。天河区45所民办校中,有40所外来工子弟学校。与其庞大的规模相比,由于学校制度建设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匮乏,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等因素,导致外来工子弟学校道德教育远远落后于一般公立学校,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德育被边缘化的状况下,共青团活动自然缺乏生存的土壤。 
  以天河区YH学校为例,其团支部书记由音乐科廖老师兼任,全校60余名团员一年只开展一次全体团员活动。一方面,由于学生是缴费上学,学校领导认为应该将钱用在主要的教学任务上,团员活动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与学校之间的沟通,组织开展团的活动并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面对充满激情希望开展丰富团员活动的中学生团员,廖老师有心无力。针对这一现状,“团课讲师团”分阶段开展活动。 
  1.活动准备阶段。高校团委与外来工子弟学校沟通,请校团委开展本校团员情况摸查工作,由此获得了该校共青团的基本资料,包括团支部建立情况,学生团员人数及特点,已经开展过的活动等。同时,双方就新一阶段团工作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沟通。最终,高校团委根据外来工子弟学校的特点和每一所学校的团建目标,着手讲师团组建工作。 
  2.活动实施阶段。高校团委在充分了解外来工子弟学校学生团员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与其商定授课时间和地点等具体事宜。团课讲师团专项小组根据外来工子弟学校的需求统一备课,授课形式由各课程小组与外来工子弟学校团委干部商定。 
  以广州天河区YH学校为例,2015年11月9日,该校64名团员迎来了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大学生团课讲师团。团课主题为“我的青春,我的团”,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主题为“团让你我相遇”(10分钟),主要是课程内容介绍及成员分组(将全体团员分为4个小组,每组15人左右);第二部分主题是“光荣啊,中国共青团”(30分钟),包括共青团知识竞猜和红歌歌名竞猜;第三部分主题为“我的青春,我的团”(10分钟),借助PPT与中学生分享大学生团员的活动与风采,主要介绍野外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志愿活动等,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大学的精彩生活,对自己的团员身份产生自豪感,对大学生活产生向往。课堂穿插了游戏、故事、视频等环节,师生互动频繁,气氛活跃。最后的“我的十四岁”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通过分享革命年代青春团员浴血奋战的事迹,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3.反馈改进阶段。讲师团讲课结束后,外来工子弟学校团委收集学校领导、相关负责老师以及团员同学对团课的意见,将其反馈给高校团委。高校团委根据意见,进一步修改活动内容及形式,使其更加贴近外来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由此,双方在互动中不断提高团员活动质量。 
  活动结束后,高校团委与外来工子弟学校联合举办总结表彰活动,召开学期或学年团建工作总结会议,并请外来工子弟学校为讲师团成员颁发实践服务证明,表彰优秀大学生团员,以鼓励和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活动。 
  四、朋辈教育理念下外来工子弟学校团建工作效果 
  团课讲师团这一基于朋辈教育理念的新型团建形式,需要经实践验证其可行性及教育效果。 
  据YH学校团委书记廖老师反馈,许多团员一开始听说要上团课,内心是比较抗拒的,他们认为团课很可能是无聊枯燥的。调查也表明,许多学生对共青团的相关概念比较模糊,只知道“入团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但团课结束后,同学们都表现得意犹未尽,认为课程内容“很有趣”,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仅了解了共青团的基本知识,也感受到了作为共青团员的光荣感与使命感。已有研究表明,外来工子女的自尊低于城市儿童,孤独感高于城市儿童[2],他们不轻易对外界打开心扉。而大学生群体在年龄上与中学生比较接近,他们能结合中学生的喜好设计课程内容和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基于朋辈理念的团课创造了外来工子弟与优秀大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大学生们的一言一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深入分析,于对口中学而言,通过选派优秀大学生代表组成讲师团,与中学生团员分享成长经历,学习共青团知识等,推动了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团组织建设,使中学团校培训工作逐步走向规范;而且帮助中学团干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了做好中学团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对高校而言,讲师团拓宽了高校团建的工作平台,在与对口中学的交流与合作中,提高了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高校在基层中学的影响力;同时,有效促进了团学骨干的培养,团学干部在讲师团中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团学工作水平。这告诉我们,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团建工作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依托所在地高校团委的力量,在朋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有效开展团员活动;高校也要充分挖掘自身拥有的优势资源,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对口共建,从团工作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此,对提高进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缩小与公办学校的差距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世泉,王红.建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2(7):38-44. 
  [2]胡冰,张春妹,韩晓.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3(1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