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的理性精神

  • 投稿盖伦
  • 更新时间2016-08-02
  • 阅读量243次
  • 评分4
  • 11
  • 0
 “何为理性,康德这样解释:一是要自己思考,即不迷信任何权威,包括书本、教条、经验、领袖、导师、救世主、专家等等,一切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二是要自己思考,也站在每一个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这样才能避免单是自己思考有可能造成的自我膨胀,才能时刻保持谦卑而与人类共同的理性相沟通。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坚持了理性精神。”[1]由此可知,理性是与盲目相对立的逻辑、冷静、质疑、反思、批判等品质的综合体,是人类理智对待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品性。理性精神即是对理性的追求与坚守,是人们在实践活动、思维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独立、辩证、批判的品质和行为特征。具有理性精神的人能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理性批判,深刻而不感性、辩证而不偏执、批判而不乏理智。可以说,理性精神的养育在于培养一个有思辨理性的公民。它关涉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和能力的综合发展,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和课程体系的综合体现。因此,理性精神理应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的重要目标。 
  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活动中形成、在过程中内化、在引领中提升。本文试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作一探讨。 
  一、价值澄清,做独立人格者 
  “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 [2]人正是因为具有完全独立的精神价值,独立的思维和行为准则,并具有选择独立生活方式的权利,才能保持独立人格。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具备独立人格的先决条件,理智的思考能让人摆脱偏见,摆脱缰化的教条和精神上的奴役,达到独立自主的精神境界。只有达到独立的精神境界,才能完善独立的人格。可以说,独立人格是理性精神的基石,也是形成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把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文化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是要让未来的公民面对缤纷多彩的文化生活时,独立思考不盲从,保持精神独立不流俗,树立文化自觉,坚持自己的文化自信,理性地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公共精神。梳理现行“文化生活”课程资源,笔者认为,“文化生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可归纳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及当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仔细分析和思考,自主作出正确的价值评判,自觉理性地做“文化的享用者、创造者、传承者、传播者、创新者、民族精神感染者和弘扬者、先进文化的发展者、伦理道德的践行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善用者”。[3]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通常会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明辨知识,但往往是为了比较而比较,缺少具体情境中的理性选择,更缺乏价值澄清引领下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文化生活”的教学应注重创设具有文化冲突的情境,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在比较鉴别中学会理智选择,做文化生活的独立人格者。如此,学生的理性精神才能得以涵养。 
  例如,在教学“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时,笔者引入以下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 
  在2015年10月6日,屠呦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古老的中药在今天仍然有益,传统中还沉睡着尚未开发的、可能进一步改善人类健康的潜力,这一点是宣称“废除中医”者也无法否认的。 
  中药被证明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仅靠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传统方法难以将其功效最大化。我们应把中医药的精华与现代医学工艺结合起来,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针对中医存废的争议,你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2.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中医医术? 
  在对具体的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辩证分析后,教师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进行澄清,从而对“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并由此作出“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价值选择,水到渠成地实现了理性精神的升华。 
  二、辩证思维,做理性思考者 
  学科素养是经历特定学习后形成的学科观念、思维方式和跨学科知识及技能。基于学科素养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程设计应注重将“内容标准”与“社会活动”整合起来,力求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让学生在“经历”中形成素养。那么,描述素养水平的证据自然主要是学生的“行为表现”,而不单纯是考卷上的答案。因此,引领学生在思辨活动中形成辩证思维,做理性思考者,自当是“文化生活”培育理性精神的重要内容。 
  辩证思维是在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善于用整体的、全局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等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重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性思考和正确面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增强其文化鉴别、文化欣赏能力,提升文化品味和文化修养,形成科学的文化观、文艺观”[4]。具体来讲:即运用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理性看待不同性质、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运用文化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近年来,一些学者联名发出倡议书,号召人们抵制圣诞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期。 
  观点一:抵制“洋节”;观点二:引进“洋节”。思考:你赞成哪种观点?依据是什么? 
  这样的辩题充满了辩证思维精神,引发了学生的思辨。学生畅所欲言,思维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教师进一步点拨,促成学生的思维升华:对待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不应遵循“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应辩证、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三、实践引领,做理智建设者 
  素养最终形成的关健是学生的自觉实践、自我内化。这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提升理性精神。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公民应该是既富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的智者,又敢于创新、脚踏实地的建设者,能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多方质疑反思,积极求证,探索真伪。“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即要培育学生的理性批判思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所学知识的产生背景、过程、论述的方法,推理的逻辑性,引用的证据,评价知识的标准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质疑、反思、分析、评价,认识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揭示其中蕴含的规律原理,并以此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从而指导信念和实践。”[5] 
  据此,笔者认为,“文化生活”应重在养成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精神气质,使其能冷静地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具有辨识、判断的理性思维能力,不盲目、不偏执、不消极,能积极参与现代文化生活,将自己创新而有价值的思想积极地奉献出来,成为一个冷静的批评者和理智的建设者。具体而言,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批判思维的品质和能力: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观念,理性做好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使者;辩证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对多元文化进行理性分析,认同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敢于同落后腐朽思想进行斗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具有努力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意识,具有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引领,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时,教师呈现事先准备的中央电视台频道栏目设置和节目单,在学生观察后,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如此设置”;学生讨论后回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文化需求,进而抛出辩题: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増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国必须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与之相适应,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等等。面对“经典”和“流行”作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二是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 
  请同学们分两大组分别代表正反方,就上述话题展开辩论,并思考“我们中学生可为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话题辩论中,学生进行对话和思维碰撞,领悟到大众文化的主流方向和内涵,并产生了创新与丰富大众文化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了课外活动练习:结合你对“文化生活喜忧的表现及原因”的判断理解,为身边参与不健康文化活动的人作出正确引导,并撰写一篇文章。实践引领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检验。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引领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积淀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的涵养促进了学生完整、成熟人格的提升,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准确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努力探索,有效实践,通过理性引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让理性精神闪耀于思想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郭建峰.让理性之光照进现实[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3(1):2. 
  [2]季成伟.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三维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9. 
  [3]金程远.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4]刘丙胜.辩证把握《文化生活》的理性之美[J].教学考试, 2014(10):23. 
  [5]王小光.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赣州市全南中学 
  江西赣州 3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