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复习课”效率的教学流程研究

  • 投稿脑洞
  • 更新时间2017-10-30
  • 阅读量1000次
  • 评分4
  • 79
  • 0
甘肃白银市第二中学(730900) 王晓晔

[摘 要]要想使课堂保持活力,就要常给学生新鲜感,“复习课”尤其如此,需要教师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变教为学,促使学生变学为教,学导互通、教学相长,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课”教学流程,旨在让“复习课”充满活力。

[关键词]复习课;创新;思维;活力

[中图分类号] G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66-02

大多数“复习课”气氛沉闷,教师满堂灌的多,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回答问题不主动,课堂合作意识不强,学习效果不佳。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学生合作意识不强甚至厌学。鉴于此现状,结合高中学生特点,总结研究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的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流程,变教师教为学生教,让学会的学生教同伴;变学生听课为学生上台展示,学生既要会讲,还要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为团队争先创优;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可以浓缩为以下十六个字“变教为学,变学为教;学导互通,教学相长”。

一、变教为学——教师角色的转换

变领导者为看护者: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自学、互学、群学、乐学。变局外者为参与者: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变教者为学者:变教师教学为教师学教,即教师向教师学,教师向学生学,教师向课堂生成学。

二、变学为教——学生角色的转换

变学者为教者:变教师教为学生教,让学会的学生教会同伴。变观众为演员:变学生被迫听为学生自主学,变学生听课为学生上台展示。变演员为导演:学生既要会讲(组织语言、口头表述),还要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为团队争先创优。

三、学导互通——师生智慧的互通

“学”是学生的自主学、相互学和合作学,也包括跟着教师学;“导”是“指导”和“点评”,形式为师生互导,生生相导,先学后导,不懂再导。以期实现互相沟通,互通有无的目的。

四、教学相长——师生利益的双赢

学生在教师的“导”中得到启示和方法,教师在学生的“教”中得到补充和完善,学生在自己的“学”与“教”中得到锻炼和升华,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针对以上教育理念,总结出以下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并做一说明和解读,其具体流程如下。

课前:情境导入。

课中:彰目设问→溯源探究→展示质疑→尝试实践→点评总结→拓展迁移→纠错提炼。

课后:目标检测。

课前:

情境导入——情景导入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模式,通过启发诱导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确定复习的范围和题目,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诱发学生的“探险冲动”。

课中:

彰目设问——“彰目”即抓准目标予以呈现,教师可以口述,也可以用电子白板。如果是课堂生成性目标,教师可以随时将其简要地写在黑板上。“设问”是将本节课的教材核心内容转化为3~5个问题加以集中呈现,是后面自学质疑的统帅。

溯源探究——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对公式及定理等科学原理进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论证的过程。这样做,可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呈现或教师代替学生推演、学生只做观众的低效学习状况,解决学生“记不住”“记不牢”的难题,有效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与推演能力。具体操作可以是模式一中的“自学解疑”和“合作探究”,一般程序是先自学后合作,也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

展示质疑——展示代表一般要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师生。组员与组长享有同样的话语权。为了节省时间,后发言的代表只阐述与前面代表不同的意见,或补充不全面的内容。重要目的在于解疑、普惠、强化。学生或教师可以立即解决提出的问题,也可留待“点评总结”环节解决问题。

尝试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成果展示”中的公式、定理等结论公布后,就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成果展示”中没能完全暴露的学生理解问题,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查实。这时,教师公布预设好的习题组,让学生尝试独立作答。这样,学生有的可以尝到“甜头”,增强自信;有的可以反馈问题,认识不足;教师还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拓展迁移——拓展是在教学内容、生活运用、解决方法等方面的延伸。拓展可以提供新的问题情景,更能够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迁移能力。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景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成分,并且培养学生有效地把这种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情景中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迁移能力。拓展训练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更是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绝不能忽视这一点。这个环节,训练内容有生成,有预设。生成内容是在前面环节的训练中师生共同罗列的不能彻底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预设内容是有经验的教师长期积累的学生在新情景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预设一些问题或习题组,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课本以外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应对“活题”和“难题”的能力。

纠错提炼——习题组做完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讲解、互评和讨论,然后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订正答案并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评价。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尝试实践”所得,运用“展示质疑”中的一般结论,予以讲解或点拨。学生提出的实在“不会”的问题,即生成问题,教师一般不做直接讲解,要引导学生分析错因,找出根源,及时纠正,汲取教训;引导学生提炼已知结论,并使之更加完善,更为精炼,表述准确无误;必要时教师对“拓展迁移”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讲解,强调提炼有关知识理解、掌握、应用中的常见错误。

课后:

目标检测——检测可分课内检测与课外检测。课内教师要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作答或进行单独抽测,以检测目标达成率和课堂效果。所有中高考的必考学科,教师一定要提供课外习题组,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叫“课外作业”。这是学生实践的环节,也是巩固重点、发现疑难的环节。

以上是对提高“复习课”效率的一点思考和尝试,上好“复习课”,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巩固知识、提高梳理知识体系的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