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教师怎么办

  • 投稿二狗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21次
  • 评分4
  • 21
  • 0

苏永兴

近来,国家上上下下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那么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别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教育综合改革一系列部署的逐步落实,教育进入新常态,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在新常态下,我们的教师该怎么办呢?

一、必须强化学习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他在讲话中指出,本领恐慌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那教师队伍里面难道就不存在“本领恐慌”问题吗?“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些话语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本领恐慌,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非学无以广才”。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让学习成为教师的新常态、新状态。教师必须时刻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态度,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新常态,推动教育大发展。

二、必须狠抓师德建设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师德教育常讲常新”。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好教师应该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教师要自重、自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教师时时刻刻要注意形象和影响,应当成为“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模范遵守者、认真践行者,着力塑造美形象,唱响好声音,树立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三、必须投身教育改革

“一个看客可以毁了他自己,一群看客可以毁了一所学校,一代看客可以毁了一个民族”。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和知名学校,哪一个不是教育改革的开拓者?而那些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者,只能是碌碌无为,无所建树。教育改革是教育理论不断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做改革的看客”,教师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改革的实践中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之路。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角色,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是责任的需要,是国家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自身职业幸福的需要。教师要做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和弄潮儿,积极参与改革,着力推动改革,通过教育改革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四、必须参与教育科研

学校发展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提升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没有教师的发展,一定没有学生的发展。学校只有常态化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为“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将教科研和教育教学实践自觉结合起来,才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途径。在实践中,理论学习不可少,结合实际重细节,勤做笔记多归纳,抓住重点寻突破,团队交流求升华,一般要通过在职培训、读书学习、承担课题、校本研修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本文作者系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