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乐死态度差异的心理因素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29
  • 阅读量159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对于安乐死这类涉及死亡的议题,态度的差异和分歧常常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却少有分析其内在心理因素。本文在忽略宗教因素、时间因素等条件的前提下,从是否符合最佳权益和对自然投资和社会投资的重视程度不同两个大方面分析了对安乐死态度差异的心理因素。解释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行为的原由,在理论层面上提供了一种理解安乐死态度的方式,以便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对安乐死态度差异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安乐死;最佳权益;自然投资;社会投资


  一、引言


  狭义的安乐死指对身患绝症、临近死亡、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患者,实施促使其迅速无痛苦死亡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安乐死的问题尚未正式讨论,人们对于涉及死亡的议题常常表现出避而不谈的态度。然而安乐死的问题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一点。本文主要从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浅析对安乐死体现出态度差异的心理因素,寻找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试图更好的了解差异,解读差异。


  二、差异的定义及分析


  我们对安乐死差异进行定义,分为保守派和自由派两方。保守派主张的观点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安乐死都是对生命的亵渎,都是错误和不可原谅的。自由派主张的观点是:在谨慎思考预期的前提下,如果病人要求安乐死或病人情况已无法好转等诸多条件下,安乐死是可以被允许的。我们并不是绝对的将分析人群形而上的分为两派,绝大多数情况我们的观点游离在极端的两派别观点之间,我们常常同时拥有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想法。这里我们分析认为人群对安乐死的态度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即我们对态度差异定义的是更偏向于那一派别,即更偏向于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偏向赞成安乐死或偏向反对安乐死。


  三、对安乐死差异心理的分析


  (一)是否符合最佳权益


  为合理分析对安乐死态度的差异,我们引出两个概念来分析最佳权益问题。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体验权益”,即我们之所以去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想要拥有做这件事的体验。对于体验权益我们应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体验权益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不同人对于同一件事的感受评价是不同的。第二,体验权益有极强的时间敏感性,无论是兴奋的球赛或是糟糕的头痛,都是持续一定时间,在其作用范围外影响较弱的体验。第三,不会因为缺失体验权益造就整体性认知。


  其次绝大多数人都同时有“关键权益”,这种权益会让人们更满意他们的人生,即是什么样的事情使得整个人生变的更加美好的问题上人们所抱持的信念。我们可以将关键权益理解为:一直引导着我们生活的潜在信念。我们分析认为,即使是那些人生看起来随意没有规划的人,他们的人生依旧会被某种一般的生活方式牵引着,而其中潜在的信念即我们这里所说的关键权益。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同时拥有一般权益和关键权益。两者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研判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合理的区分一般权益和关键权益。首先,关键权益和一般权益有时并不相符。我们通常认为,我选择的想去拥有哪种体验,同时也会丰富我的人生,但也有不相符的情况。其次,关键权益和一般权益都是人类本能的需求。最后,与一般权益相比,关键权益一般情况下具有更高的价值。第一,人们不会藉由“预测每个选择能够带给他们多少乐趣”的方式来做出重大的决定。例如有些人会选择体验上无比艰辛的道路去追求崇高意义上的事物。第二,我们的人生中包容着各式各样的体验、成就及其关系,其呈现出一种一贯的信念。这个架构体现出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确立的自我承诺或自我信念,这种很大部分建立在我们人格之上的信念或承诺是一种完整并且具有创造力的论述及表达。其中存在的价值是一般权益无法比拟的。


  将这个理论应和到安乐死的议题上来。我们分析当前情况实施安乐死是否符合其自身的最佳权益。如若符合其关键权益,则其会偏向自由派一方。即认为即使可以有继续生存的条件(即符合体验权益),但依旧选择可以实施安乐死。当安乐死不符合其关键权益时,则其会偏向保守派一方,即在一定条件下继续维持生命。


  (二)对于自然投资和社会投资的重视程度不同


  我们分析认为,对安乐死态度的差异是人们在道德重要性来衡量自然与人类在个人生命的不可侵犯性上所作出的贡献时有不同的比重所致。因此我们也要分析自然贡献和人类贡献,即自然投资和社会投资。


  自然投资,即生物性生命的价值。即生命存在的价值。社会投资,即人类投注在这个生命上的个人情感、物质资源的价值。如果我们认为,生命的礼物本身要比生命带给其他人的东西重要的多,即这个生命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他們可能会认为刻意的造成生命的提早结束在一定情况下是对生命极大的浪费,即是对自然投资极大的浪费,即使继续活下去的生命是非常狭隘,不圆满的。这样的心理解释了有时病人非常痛苦或者活下去会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但依旧选择艰难的维持生命的延续;如果我们认为,人类对生命创造性价值的贡献相较于自然贡献更重要,则在更多重要的人类投资遭到浪费之前,会选择提早的结束生命。这样的心理解释了许多人当疾病或意外造成其只能完全的依赖他人生活或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来维持较低质量的生命时选择安乐死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认为,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同时考虑自然投资和社会投资,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其比重的不同反映了对于安乐死的态度不同。对应于保守派和自由派,越重视自然投资则越倾向与保守派的观点;越重视社会投资则越倾向于自由派的观点。同样的人们对自由派和保守派偏好情况相同,人们对于自然投资和社会投资的重视程度同样游离在极端的重视自然投资和极端的重视社会投资之间,相应的对应于先前对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分析。我们这里认为,他们的意见是一种复杂的平衡,并且牵扯到妥协和调和。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所谓形而上的正确或错误的。


  四、结论


  本文在一定条件的假设下,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了安乐死差异的心理因素。解释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行为的原由。但将安乐死的心理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只能停留在抽象层面,一旦将事情抽象化便会忽略了真实人生的复杂性及前提条件中忽略因素的相关依赖性。同时模糊了实际具体情境中富含的各项内容。本文仅重点提供了一种理解安乐死态度的方式,以便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在安乐死态度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罗纳德·德沃金.生命的自主权:堕胎、安乐死与个人自由的辩论[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陈子鸿(1997-),男,汉族,山西太原人,西北政法大学2016级经济学院金融工程系本科生. 

  第二作者:黄子雨(1997-),男,汉族,宁夏吴忠人,西北政法大学2016级经济学院金融工程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