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

  • 投稿以太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432次
  • 评分4
  • 41
  • 0

朱启玉

湖北丹江口市汉江医院中医针灸科,湖北丹江口 442700

[摘要]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后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时采用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单纯实施肩部控制训练,观察组的60例患者实施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比较两组脑卒中患者预防肩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提升肩关节活动功能、缓解肩部疼痛以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用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肩部疼痛,降低肩关节半脱位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临床影响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158-02

[作者简介]朱启玉(1979.8-),男,湖北浠水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中医针灸学。

对盂肱关节脱位进行预防的最主要方面是肌肉中肌纤维走形为水平方向的肌肉,尤其是冈上肌,其为肩关节外展的启动肌肉,具有未定肩关节稳定性的重要作用[1]。偏瘫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常见的一种就是肩关节半脱位,临床发病率可达到60%~70%,患者多有感觉上肢疼痛,同时伴有功能丧失,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对日常生活能力产生阻碍,假如没有及时得到及时治疗就会引起严重不良后果,难以恢复,甚至伴有终身残疾[2]。选择该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其中66例为男性,54例为女性;年龄在38~74岁之间,平均为(52.3±2.6)岁;62例为左侧偏瘫,58例为右侧偏瘫;64例为脑出血,56例为脑梗死;病程在15 d~3个月,平均为(1.5±0.2)个月;将所选的患者均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程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为首次发病;②患者意识清楚,认知正常,能够积极的配合代付治疗和查体;③符合1995年召开的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④通过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

1.3 诊断标准

①患者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超过14 mm;②坐位肩峰下能够触及凹陷;③患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比健侧大10 mm。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肩部控制训练,具体为:①耸肩运动;②肩关节前屈控制训练;③肩甲带前伸运动;④肩关节大范围环绕运动[4]。上述治疗2次/d,保持30 min/次,每周坚持6 d,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针训练方法。具体操作:针刺取穴,主穴为肩、肩贞、肩髎、臂,配以天宗、肩井、风池、曲池、四神聪、百会,用酒精棉球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在上述穴位运用常规的进针方法,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平补平泻的补泻手法,运用G-6805电针治疗仪实施治疗,将主穴间接上电极,每组电极上下进行连接,运用疏波,频率设定为30 Hz,设定的强度为患者肢体能够耐受同时能够观察到肌肉跳动为度,坚持30min/次,1次/d[5]。连续治疗4周。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提升肩关节活动功能、缓解肩部疼痛以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患者中风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张力增强,关节囊松弛进而降低了固定的作用,在加上患肢自身的重力作用,导致肱骨头向下引起肩关节脱位[6]。肩甲带周围以及肩上部的肌群出现弛缓,保持肩胛骨的正常位置的肌肉,例如斜方肌以及前锯肌等肌肉,降低了肌力作用,必然出现的结果是肩胛骨在重力的牵拉作用之下而下旋、下沉,肱骨头从关节盂向下滑[7]。肩关节半脱位后大部分患者出新肩痛症状。在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良肢位摆放,假如患者想要行走或者站立,必须用肩吊带以免患侧肩部过度下垂。处于直立位时不正确的牵拉或者非适当的支持动作都会导致肩关节半脱位。

脑卒中发病早期处于瘫痪期,患侧的肌肉收缩和主动运动能力消失,无法对生活进行自理,良好的控制肩部能够降低患肢在功能恢复中存在的代偿运动以及异常运动模式,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8-9]。在这个时期实施康复训练是,对肩带周围肌群的协调控制能力训练常常得不到重视,导致的结果就是上支空间定位能力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上肢的自由活动范围,因而早期提升肩部运动控制训练对患者的肢体恢复以及生活质量情况影响非常大[10]。

该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提升肩关节活动功能、缓解肩部疼痛以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笔者将传统的中医学针灸与现代康复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了两者结合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优势,是一种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方法,有助于促进患侧肢体恢复健康,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用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肩部疼痛,降低肩关节半脱位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安巧,李哲,苏慈宁,等.肩吊带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4(6):102-103.

[2]毕研贞,郑志雄,李康增,等.充气式肩吊带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20(5):22-23.

[3]Zhang Haiyan.28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houlder sublux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J]. of modern clinical medicine,2011,48(5):186-187.

[4]袁光辉.早期关节负重对预防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3(1):285-286.

[5]张其乐.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术在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36(45):456-457.

[6]张和振,靳玮,王天俊,等.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14,14(1):610-612.

[7]王鹏飞,董礼全,熊小檍,等.上肢远端缺血预处理减轻重度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的脑损伤[J].临床荟萃,2014,20(1):275-276.

[8]马璟曦,罗勇.电针合谷穴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毛细血管密度及CD34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12(3):312-313.

[9]李莎,鄂建设,覃勇,等.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10(3):964-965.

[10]艾厚喜,孙芳玲,王晓峰,等.莫诺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红细胞压积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3(3):854-855.

(收稿日期: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