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高热的临床护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 投稿不想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547次
  • 评分4
  • 62
  • 0

赵 冰

德宏州梁河县人民医院感染科,云南德宏 679200

[摘要] 目的 对艾滋病高热的临床护理特点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探索。方法 随机抽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接诊的85例艾滋病高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高热护理、口腔护理、心理护理,注重消毒隔离以及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出院72例(84.7%);体温久治不降出院12例(14.1%);死亡1例(1.1%)。结论 有效的高热护理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艾滋病;高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100-0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1],是肌体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其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卫生的重大问题。本文以42例艾滋病高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艾滋病高热的临床护理特点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探索,现总结如下,以供业内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接诊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的85例艾滋病高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9例,女26例,患者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41.2±2.3)岁;其中静脉吸毒感染46例,性行为感染33例,途径不祥6例(7.1%);患者文化程度:大学3例,高中18例,初中42例,小学2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热,符合研究条件,其中无规则发热30例;规律发热25例;持续高热30例,体温持续39~40℃,16例;体温>40℃11例。按热型包括驰张热38例、稽留热32例、间歇热15例。

1.2护理方法

本组艾滋病高热患者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2]:①初期体温一般为38~39℃中高度热,多为间歇热及驰张热,口服普通降温及抗感染药物可以降温。②患者体温恢复正常15~30 d后再次发热,体温为39~40℃,口服普通降温及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需进行物理降温及静脉给药降温,其中75%可达到降温效果。③患者一般体温正常半个月左右,再次发热时,体温>41℃,并伴有心脏、肝肾以及胃肠功能障碍,表现为顽固发热,为稽留热。此时降温药物无效,为临终关怀期。④对所有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高热护理、心理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做好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

1.2.1高热护理 (1)监测患者体温,每日测量4~8次,准确记录。(2)实施降温措施:①采用空调降低室内温度;②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头部以及四肢大血管处放置冰袋[3-4],使用温度适宜的酒精擦浴,条件允许可使用降温毯。使用物理降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体征,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避免其骶尾部产生皮肤压疮,预防因体温下降过快导致的并发症。③对超高热患者静脉滴注600~1500 mL的4℃冰液体,以人体血液总量的12.5%~50%为宜;④冰盐水进行灌肠降温。⑤对高热伴抽搐、惊厥的患者,适当用退热剂,使用退热药物时应严格观察病人情况,防止大汉引起虚脱。(3)口腔护理: 观察患者口腔粘膜的颜色、性状以及溃疡情况,若出现溃疡,观察溃疡的颜色、大小和出血等;观察患者口腔的卫生状况以及饮水能力。指导患者合理使用口腔护理工具,患者使用4%碳酸氢钠液(国药准字H42021873武汉爱民制药有限公司)饭后漱口;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每日口腔护理2次,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早晚刷牙。处理溃疡面根据患者具体的溃疡机制进行对症处理,对念珠菌感染者口服制霉菌素(国药准字H20090314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每次10 mg,5次/d;口角炎患者采用咪康唑软膏(国药准字H20080186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局部涂擦。对有严重烧灼感以及疼痛感病损的患者口服大剂量阿昔洛韦片(国药准字H44021367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

1.2.2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环境安静,卫生清洁,湿度适宜,避免噪音、强光等不良刺激。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其坠床碰伤以及咬伤舌头等。预防口腔感染,含漱口泰(国药准字H10920104深圳南粤药业有限公司)0.5 h,4次/d。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经常更换衣服和被褥。

1.2.3营养护理 (1)评估患者营养状况:①评估患者的病史、食欲。②测量患者的体重[5]、三头肌皮脂厚度、臀围、上臂肌围以及腰围等。体重下降>标准体重5%~10%为治疗指标。③提供舒适的就餐环境:为患者提供清洁的就餐环境以及充足的就餐时间,促进患者食欲,让患者感到舒适。保证饮食卫生,向患者强调不吃不洁净以及不熟的食物,督促患者进食前洗手。④合理的营养支持[6]:以高能量、高蛋白的食物为主,多进食新鲜的果蔬,食物种类多样,以少食多餐为原则;给予患者充足的热量和丰富的营养素。按每个患者的身高和体重,制定日需能量摄入量,确保40%全天入量为主食,35%~45%的蛋白质为动物性蛋白质;补充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指导患者服用复合型营养素补充剂,确保每天补充;多饮水,保持每日2500~3000 mL的饮水量,禁食禁水者,应经常湿润口腔。

1.2.4健康教育 (1)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其传播途径,自我防护措施及预防的方法,特别应加强性道德教育,洁身自好,严禁吸毒,以防艾滋病的传播。(2)进行有关本病知识的教育:①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低下,应向家属介绍预防或减少计划性感染的措施,合并感染的症状、体征及恰当的护理措施。②对患者、家属及性伴进行性生活指导,学会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免夫妻或性伴之间的传播。③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要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毒副作用相关知识,做到定期随访,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者减量,以免产生不良后果。④对无症状的携带者,应嘱其3~6个月做一次临床及免疫学检查,如出现症状随时就诊,及早治疗。

1.2.5心理护理 ①评估患者精神以及心理反应[8],注意观察其情绪及心理变化,分析影响其心理变化的因素,结合其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安慰,利用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多种方式的心理疏导,消除其心理障碍,缓解其身心痛苦,树立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有充够的心里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进而提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命。②关爱每一位艾滋病患者[9],营造和谐的医疗氛围,让患者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缓解其思想压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③维护患者的自尊,保持其完整的自我概念,护士在采集病史,避免因重复询问病情而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而且要重视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态度和相互关系,医护人员要以身作则,不歧视患者,对于家庭关系亲密的家属,正确引导,不可在患者面前表现得过分难过,以免曾加患者的悲痛,使患者能在一种积极、轻松的环境中配合治疗。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实验中患者感染类型包括肺部感染28例,颅内感染26例,呼吸道感染12例,生殖系统感染19例;其中本组实验中有72例(84.7%)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出院;12例(14.1%)体温久治不降因家庭经济条件而选择出院;1例(1.1%)患者因高热不降导致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3讨论

至今为止,艾滋病高热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卢国彩[10],韦彤,李露莎,罗明珠等人在32例艾滋病高热患者的护理中指出,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关键。本组实验中,1例(2.4%)患者死亡,其死亡原因皆为高热不降引发的心、脑、肝、肾、胃肠功能衰竭,由此可见,有效的降温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实验研究中体温恢复率83.3%也与上述研究者所得恢复率78.2%极为相近[10],在此也验证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是护理好艾滋病高热患者的前提,对降温药物不敏、体温久治不降的患者很可能是一种临终关爱,在此,鼓励广大医护人员用心呵护生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杨翌,张孔来,王克荣,等.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1(4):244-246.

[2] 束莉,博庆丽,李李.阜阳市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6(9):1619-1621.

[3] 戴懿,李太生,王爱霞,等.143例首诊发现的中国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28(5):651-654.

[4] 沈伟,彭志行,汪宁,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3):367-371.

[5] 华娟,王介非.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2,18(5):447-448.

[6] 蒋苏力.35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1(14):1779-1780.

[7] 刘春梓,于丽莎.艾滋病患者护理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38(4):296-298.

[8] 程晓红,林剑国.艾润病患者营养不良问题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36(1):56-57.

[9] 雷玉萍,曾荣昆,熊云华,等.134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2,10(35):36-38.

[10] 卢国彩,韦彤,李露莎,等.32例艾滋病高热患者的护理[J].西南军医,2012,10(7):161.

(收稿日期:201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