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大有可为

  • 投稿路人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772次
  • 评分4
  • 34
  • 0

赵华杰

在竞技场馆,看到的是生龙活虎的体育健儿;在医院病房,看到的是痛苦呻吟的各种病员,这是特定场景中的特定人群。就总体而言,健康人、病人和亚健康人群混杂并存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人有了病才会去医院,医生也只给到门诊挂号和住院的病人诊断治疗,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很正常。其实,按照社会医学的观点,医生应当对所有人的健康负责,可对照现行的卫生法规和医院职责分工,还没法要求临床医务工作者做到这一点。于是,为数众多的亚健康人群被忽视,成为健康服务的“盲区”。

记忆之中,1991年夏天,洪涝灾害肆虐江苏大地。扬州市卫生防疫站某主任在江都主持一次学术会议,与沪、宁等地卫生专家共商伤寒防治对策。主任一散会便冒雨涉水赶回扬州安排次日的活动,岂料半夜突发脑溢血致深度昏迷。由于与家属子女皆处“失联”状态,这位全省知名的流行病学专家猝死家中,令人痛惜不已。此类变故并非个案。可见,从“正常工作状态”蜕变为“猝死”这一过程的健康监护何等重要。

有病不上医院大有人在,多数情况是不认为自己有病,或虽知有病但意识不到危险性。不少人一心扑在工作上,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无暇休整,仅靠一年一次的例行体检,很难捕捉到身体稍纵即逝的异常信号,这种人的健康最容易发生意外,等到出动“120”抢救时已十分被动。

中医典籍早就提出“治未病”的理念,主张防患于未然,不能“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如何为那些貌似“健康”的人们及时准确发出疾病预报呢?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尝试全科医生签约制度,提供健康保姆式服务。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问世,为大众实施全程健康监护在技术层面上已取得突破。

据媒体报道,当下健康服务产业非常活跃,不仅有心理咨询、美容减肥、康复养生等等,在互联网思维的启迪下,服务领域又有新的拓展。以北京为例,有家提供“e伴健康导航仪”产品的公司,针对全国2亿老人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联”问题,专门提供居家养老、健康监护、人身安全等智能化服务。有家“慈铭”公司研发了020健康管理智能手机和健康体检三位一体云平台,对客户健康状态实时跟踪分析,变被动咨询为互动预警,完美体现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可以预见,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健康管理产业的成功“嫁接”,医疗部门的高端资源和精细分工将全面整合,以坐堂待诊为标志的单一的传统行医模式将被打破,从而开启全程覆盖的健康管理新格局。倘若此举的运行成本能符合大众健康消费水平的话,无疑又添加一条健康绿色通道。大健康管理作为“朝阳产业”呼之欲出,商机无限、大有可为。

(编辑/东胜)